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2-03-24 14:50蒋建清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绿色

蒋建清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进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今天的“五位一体”,体现了国家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由传统工业化过程走向现代化之路的本质区别,对于我国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样态,构建科学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具有深远意义。

一、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现代化道路弊端

传统西方现代化是在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强大工业体系上建造起来的,以追求最大经济利润为其首要目标,并通过殖民主义为自己完成原始积累过程。这一模式在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能源短缺和生态危机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耗的大幅增长是支撑西方现代化之路的关键环节。以英国为例,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第一个城市化占主导的国家,早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就开始使用煤,随着蒸汽机取代了畜力和水力,各行各业对煤炭的需求也迅速攀升并且持续增加,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的煤炭消费量达到了空前的1.83亿吨。据第三届(2019)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末,全球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能耗远超再生资源,其中石油占比约为33.6%,煤炭占比27.2%,天然气占比约为23.9%,三者合计占比约为84.7%。而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资源匮乏短缺的现实也在所难免,由此所带来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根据气象观测记录,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高出0.38℃,比工业化之前高约1℃,预计到21世纪末,如果仍然按照目前的能源结构与排放方式,全球气温还可能将上升1.4—5.8℃,将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生存。由于能源的粗放消耗,也让发达工业国家饱受生态污染、环境破坏的困扰,促使各国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措施,去解决环境治理问题。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缺陷在于,其忽略了生态阈值的存在,导致污染治理成本的高昂和部分生态破坏的不可逆。

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同,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历经艰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70余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现代化建设基础越发坚实。并且,我国现代化进程在时间维度上,较西方发达国家大大缩短。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形势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在相对压缩的时空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将具有世界性意义,也必将为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道路提供重要参考。

(一)生态选择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国已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尤其对清新空气、清澈水源、绿树成荫等生态环境需求愈加迫切。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提升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当代及子孙后代守好青山绿水蓝天,建好美丽中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和永续发展。这既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从全球环境发展态势看,中国加快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步伐刻不容缓。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结果,而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勇于承诺绝对减排目标并明确时限,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积极责任担当,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及推进绿色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在中国推进实现减排承诺的进程中,仍存在巨大的挑战。一是中国碳排放总量基数大,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高达28.8%,而同期美国和欧盟的比重仅为14.5%和9.7%。二是中国的工业与制造业占产业结构比重高,2019年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总量比重的65.6%,其单位增加值的能耗高、节能减排压力大。三是中国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中国需要在人均GDP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通过绿色发展创新,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距离目标时间节点分别为10年和40年,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及其减排进程相比,时间紧且任务重。因此必须提前谋划、精准施策,构建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倒逼机制,通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转换优化发展方式,科学制定、分步实现阶段性减排目标,推进兑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减排承诺,以大国担当塑造大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二)现代化建设的绿色遵循

2019年,我国的GDP总量接近10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也突破一万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纵观全球,大多数国家诸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也都曾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随后却又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产业升级乏力、国内市场萎缩、经济发展停滞的恶性循环,即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另一些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等国也大多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推行高度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取得部分产业创新高点而实现本国现代化发展之路。无论是西方传统发达国家以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将经济指标作为优先选择的粗放型现代化发展方式,亦或是部分中等收入国家、发达国家依附于外部经济体系“顺风车”的现代化建设模式,都将对全球资源消耗及环境破坏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而今,中国的大国国情、现代化发展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宽广内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同时兼顾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实现生产发展、国家富强,又要保障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惟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才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关涉生态文明战略任务、发展路径、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是建立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有效推进是化解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之间紧张关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清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历程,其中关键是创新。

中国是符合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现代化和国家创新发展需要以完整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支撑,我国现有产业体系足以满足国家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生态文明价值遵循下的发展模式,从宏观上看,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也是以“绿色”为主线,推动各行各业全产业链的创新变革。其中涉及能源的生产及消费结构优化,能源的高效利用及排放控制,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塑,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及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的发展,生态价值的实现与市场配置机制,降低能耗、物耗和实现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等各个方面。从微观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都需要累加“绿色”要素,而增加这一“绿色”维度意味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难度将相应增加。因此,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需要从科技创新和生态两个方面同时发力,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支撑性,不断优化绿色科技创新布局,提升绿色科技支撑力度,以绿色创新驱动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构建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三)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天人合一”“天人互泰”的生态智慧思想,而这些古代的话语转换成现代语言,就是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重视和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老路走不得,否则必将会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陷入泥淖,甚至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深刻阐明。在利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要对大自然的承受程度充分考量,人类不应向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而应时刻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二是要顺应自然。自然是保护我们的天然屏障,人与自然的关系休戚与共、连血脉共命运,因此人类的各种活动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人类从自然获取资源时,一定要对其进行适当地补偿。三是要保护大自然。从本质上来说,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只有将大自然保护好,人类才能在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中,寻找到永续发展的路径。总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是大自然的基础要求。我们只有在遵循大自然规律前提下,推动和加强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才能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这一倡议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山水林田湖草是自然界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在确保每一个元素都是健康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整个大自然能够正常健康地运转。因此人类要用系统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山水林田湖草这一共同体,统筹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一体化保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山水林田湖草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施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3]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功能。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哲学理念的具体表现。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个重要维度

(一)生产方式变革维度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建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重要目标的发展道路。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越进步的社会形态总是拥有更为发达的物质基础。我们既要发展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理应有体现超越工业文明水平的内容丰富的经济学思想、理论和实践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纯就环境保护而谈环境保护,它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综合性体系。这从根本上揭示出生态化道路与社会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实践证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一方面,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饮水、空气、吃饭等实际问题,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氛围,使人们身心更加健康,社会更加稳定,最终能够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因此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具体表述为绿色发展、循环经发展、低碳发展。从系统论看,绿色、循环、低碳是一个交叉重叠、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指数增长,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路径。其一,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的基本前提。其二,坚持循环发展的生产方式,就是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活动循环链接,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发展提供可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其三,低碳发展侧重强调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其核心要义在于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环保的能源技术,共同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缓速气候变化。

总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循环、低碳贯穿始终,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上,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推动产品质量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加速走向国际产业链高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生活方式变革维度

生活方式变革关乎整个社会,涉及社会中每一个体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每一个体休戚与共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准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

人类的生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压力较大,与生产方式相比,生活方式为全域散点式分布,其主体的生活习惯往往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影响并存在差异,同时还存在监管监控难度大等特点。未来,倡导人们坚持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奉献者,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出贡献和力量。从个人角度来看,构建绿色生活方式体系需要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要从国家、区域治理职能的总体维度,建立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变革;二是要从倡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个体维度,推动社会全员自觉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意识,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鼓励全员参与其中。生活方式变革的内容仍以低碳、绿色为主,比如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的绿色出行方式,减少非必要的私家车出行频次;提升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等。这都是低碳绿色化生活的具体内容。

从青年群体如青少年生态环保组织角度来看,一方面需要提高站位、融入大局,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部署,立足自身优势,争取各方资源,发挥应有作用,引领环保风尚,立足当代青年的时代特点,以贴近青年群体生活为视角,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努力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保的新风尚;另一方面,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实践,不断学习生态环保知识,着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生态环保知识的青年“科普员”和环保技能的基层“推广员”。青年环保组织要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规律运行、彰显作为,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组织公信力、影响力,更好围绕大局发挥应有的团体作用。同时,各地各级团组织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生态保护大会精神,助力绿色发展,对各个青年环保组织予以正确的政策指引,不断深化环境保护行动内涵,推动青少年生态环保工作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维度

当今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担当的推动者角色,促使我们更加注重自身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成效,更加主动有为地参与推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贡献更多关涉经济、技术、制度、政策、方法等方面,致力于向国际社会提供中国途径、中国方法、中国方案。通过践行示范和交流推广的方式,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投入到全球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参与到理论话语和政策框架的制定中。

我国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从内容上看,要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指示精神,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同时要依托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技术的进步,稳步提升碳汇效率和水平,力争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是从模式上看,生态保护与修复要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按照新发展阶段的要求,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源头开始推动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技术的革新,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三是从结构上看,知识创新和技术革新要统筹人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与各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系统性综合性协同性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的落地,避免将生态各要素割裂开来,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

理念决定行动。我们应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将其融入国家发展事业之中,积极主动兑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减排承诺,努力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彰显中国担当。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再造绿色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