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广会,白晓雪,赵晓旭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2020年4月,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等8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1]。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学生党员志愿者的回信中明确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2]。
当前,国内外发展现状与社会现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基础[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家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这一影响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激励大学生信念指引、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效衔接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形势下,国家面临社会转型,任务空前艰巨,存在的社会各种矛盾与个别不良现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造成了负面影响。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包括理论教育、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是大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实践活动[4]。而“四史”集中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共产党人因信仰而凝聚、因信念而坚守、因追求而执着的不懈奋斗之旅,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引领,将百年来的伟大成就、优良传统、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客观、真实地传授给大学生[5],其所蕴含的知识丰富、理论深刻、意义深远。“四史”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内容与思想,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宝贵理论与实践资源。
当前,全球化浪潮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6],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与行为模式产生影响。十九大报告指出:“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7]学生受外部社会环境和自身理性认知欠缺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问题愈加凸显,种种变化与冲击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有弱化影响。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受社会多方面影响,更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与需求,研究与解决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解决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大学生是否能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仰,是其能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引领者的标尺。而“四史”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现实写照,其所包含的意蕴深远、价值斐然的教育内容是高校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的人才支撑,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思想伟力、信仰之声和精神之火在人的一生之中的重要性,在任何发展阶段都至关重要[8]。
“四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内容,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矢志奋斗的光荣历程是教育青年和影响青年的最佳素材。青年的成长成才需要在“四史”教育中学有所获、感同身受,才能切实理解与认同在理想实现过程中要坚持何种理论、走何种道路、用何种方法、呈现何种精神状态。“四史”教育内容蕴含正确的历史观,以其为蓝本开展育人工作能够激励大学生进一步用信仰点亮人生,树立起坚不可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广大青年用青春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四史”为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教材,高校通过正确解答大学生成长过程与思维成熟中的疑惑,及时回应成长需求,适时对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四史”内容加以引导,对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深刻剖析真实历史事件等有说服力的理论,使大学生以史为镜,认清事件本质的同时提升鉴别能力和研判水平。带领大学生坚定不移跟党走,将“小我”融入社会的“大我”之中,使个人价值在党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中熠熠生辉、共瞻前程,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度契合。
“四史”是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经之路。实践证明,“四史”能够帮助大学生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作为青年一代应担负的历史使命,透过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客观必然性、历史规律与实践逻辑,增强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有生力量,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高度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强化高校大学生初心使命与理想信念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9]。
当前,部分高校开展“四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统一部署、系统研究与科学规划,没有形成整体育人合力,多为碎片化教育模式,对“四史”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理论与实践资源未能进行充分挖掘与合理归类,削弱了其应有的育人价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现实诉求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模式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同时,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缺少高水平的、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与需求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与创新研究成果。可见,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分析,“四史”内容本应为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当前来看高校对“四史”育人作用的重视程度不足且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不到位,尚未发挥出合力育人的优势。
当前,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为人们相互交流、获取信息开拓了更多途径与更大平台。然而也要看到,互联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参与信息发布,导致网络信息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纷繁芜杂、真假难辨,甚至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大学生是互联网应用的主力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面对不良、不实信息的诱导,必定会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容易导致其对社会产生偏见[10]。若是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转发有害信息,就会造成更广泛的不良影响。高校有责任、有能力、更有必要对此类歪曲历史事实的行为进行及时地有力反击。可见,增强“四史”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势在必行。
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较陈旧、空洞与生涩;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这些不足导致现有的理想信念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与学习需求。部分高校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手段多为开通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单向输出;或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氛围,但因其内容相对滞后、活动形式单一,导致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难以真正且全面地接受与认同相关教育内容。大学生主观能动性难以被充分激发,教育主体与客体未能形成有效互动,难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的目的。
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教育的实践指导性不足,导致学生往往难以通过课堂所学解答内心所惑,存在课堂所授与学生现实所需脱节的现象,教学内容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导致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单纯输出理论知识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重点是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由此才能引导广大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社会现象看清与悟透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四史”中蕴涵着帮助大学生形成主动接受主流、正确的价值观和高校的正向思想内容。
高校需要找准“四史”内容中与当前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缺失的部分,将“四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分门别类提取出来,把握好“四史”的理论遵循,使二者实现有机融合,形成符合当前大学生成长规律与需求特点的研究成果与理论知识体系。将史实进行生动讲述、演绎更容易获得学生的理解与认同,要结合国家和社会的人才所需为大学生“量身定做”教育内容与形式。让大学生在“吃透”“解渴”中深化对理想信念、爱国精神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11],使大学生在学习与思考过程中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形成认同感。“四史”与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理论成果的融合程度是高校能否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提升教育针对性的重要评判标准。
高校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历史教育的同时,更要积极关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风向与动态,并及时主动予以反击。通过开展意识形态渗透的具体案例解读,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隐蔽性和伪装性,进而提醒大学生时刻保持警惕,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误导。“四史”资源中囊括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认清错误思潮的丑恶实质,提升自我防范意识、政治敏锐性和抵御、批判错误思潮的能力。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纳入“四史”内容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学习掌握更多历史知识、建立科学历史观、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多样思想文化激荡碰撞,各种社会思潮传播迅速,学生成长规律及现实需求也随之改变。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以生动、务实的教育回应学生所需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根本途径。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若想达到满意的效果,就要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尤其是要加强“四史”中的近现代史、党史部分内容的教育,通过多元、多姿、多彩的教育形式与互动方式提升学生的有效吸收程度,使大学生对国家历史与革命、改革、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正确认识。
在教育方式层面,高校要积极探索与开发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可将高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基地,将英雄人物聘为学生成长导师,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正能量的引导与宣传。同时可以组建有关历史方面的学生社团和伟大建党精神、红色精神宣讲团,组织开展师生共同探究史实等活动,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四史”的兴趣,在实际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熟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等来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尊重其成长规律与个性是十分必要的,应将“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注重使用科学引导、实践指南的方式方法,达到理论提升、实践验证的效果。以“四史”为主要内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做到史论结合,“四史”教育既有思想理论价值,又有实践引领作用,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层次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2]。将“四史”中蕴含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方法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充分借鉴和运用,使其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学习,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全面理解当前社会发展建设历程中的重大问题,明确自身在时代发展中所需承担的使命与担当,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出更大的个人价值,这无疑对高校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四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契合点,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将“四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极其重要。“四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史实、深刻把握客观规律、形成科学认知体系,牢固树立“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