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宁 杨 洁 何佑雯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走共同富裕的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推进乡村生态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生动实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引,基于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态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乡村振兴战略下走生态发展之路来实现共同富裕是良性循环,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正和博弈的过程〔2〕,不仅关乎生态文明建设,更为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动力源泉和前进方向。共同富裕不仅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及财富创造为基础的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更是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动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仍在农村。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影响中国的未来走向,现如今我国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新时期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承载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是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战略举措。
生态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其一,实现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涉及面广、发展周期长,决定了其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长期战略和艰巨任务。“粗犷”的传统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必须落到实处,生态发展是与乡村振兴相配适的。其二,生态发展推动农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优化升级,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以生态价值理念丰富乡村文明内涵,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其三,乡村生态振兴战略的实施倒逼政府相关治理部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管理方式、技术支持等方面协调各方利益进行统一部署和规划,以打造有序、安定、和谐、美丽的乡村。其四,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以自身优势吸引优秀企业家和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创业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富裕。实现乡村振兴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是有机统一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乡村生态发展,而生态发展的成效直接决定乡村振兴的质量。
生态发展也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要体现自然生态的富美,没有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协调推进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3〕。生态发展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4〕,是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路径,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持久动力。共同富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必须以绿色铺就共同富裕之路的底色,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生态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全面实现。
“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本质上就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5〕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人们为了追求“金山银山”而忽视“绿水青山”,盲目开发自然资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中断,乡村生态环境江河日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村容村貌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乡村整体发展,阻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环保设施不完善且布局不合理以及相关环保政策、管理机构、人员配备缺乏等,造成我国乡村生态环境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化肥和农药污染。由于化肥和农药在现代农作物种植中普遍使用,虽对农作物生长和增产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化学产品若过量则会危害乡村生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据统计,2020年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0.2%;农药利用率为40.6%(1)资料来源:《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利用率虽有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土壤污染。近年来由于部分地区盲目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地膜等,造成耕地土壤污染、土质下降。《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2)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评价,耕地质量划分为十个等级,一等地耕地质量最好,十等地耕地质量最差。一等至三等、四等至六等、七等至十等分别划分为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其中,一至三等、四至六等和七至十等级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46.81%和21.95%(3)资料来源:《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近年来一些污染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而转向乡村,在增加乡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乡村带来大量有毒有害垃圾,其中矿业废弃地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镉为首要污染物。三是水质污染。广大农村地区因地域特色存在大量的畜牧水产养殖业,再加之部分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居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造成农村部分地区相对严重且危害较大的水质污染。四是大气污染。现阶段,在我国广大乡村仍存在以简单粗暴的焚烧方式处理农作物秸秆的不良现象,2019年、2020年、2021年卫星遥感共检测到全国秸秆焚烧火点分别为6300个、7635个、7729个(不包括云覆盖下的火点信息)(4)资料来源:《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秸秆焚烧给部分乡村及其周边地区带来相当程度的季节性雾霾,造成空气质量下降,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因乡村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监管,加之部分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乡村生态问题愈加凸显。其一,目前大多数乡村缺少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染乡村整体生态环境。其二,一些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清晰认识,对产权不明晰的宅基地随意乱占、乱建甚至对公共场地私自滥用,对村集体土地、植被、水系等整体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三,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城镇化使得大量乡村居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放弃耕地、宅基地、进城务工、进城购房,使乡村人才、资金、资源与信息向城市单向度集中。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5)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20年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d7c/202111/P020211126523667366751.pdf。。乡村常居人口持续减少,造成乡村耕地大量荒废,农户闲置住宅越来越多,导致乡村价值失位,乡村逐渐“空心化”,严重影响城乡人口分布和生态平衡,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是阻碍共同富裕进程的瓶颈。
我国的一些乡村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和财政资金支持,忽视了对乡村传统风貌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忽略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使乡村整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方面,一些乡村在寻求经济发展时,不仅未充分重视对乡村传统建筑、特色民族风貌的保护和乡村特色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且盲目拆建、随意挖山、肆意填河破坏乡村整体村貌。另一方面,乡村道路尚未实现全部硬化,截至2021年末,农村公路里程为446.6万公里,其中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为82.2%(6)资料来源:《2021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一些偏僻地区村内道路依旧是泥土路或石子路,路面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一些落后乡村农户仍在使用不易冲刷的传统旱厕,造成蚊虫滋生、疾病传播,严重污染乡村生态环境,制约乡村经济发展,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6〕。这一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基础上的绿色发展观,破除了以往只能选择将生态或经济放在第一位的单向发展认知,更加凸显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解决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无限性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就要探寻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共同富裕的生态发展路径。
始终坚持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激发基层群众参与共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区域差异和民族特色决定了我国的乡村振兴不可能有统一的发展模式,为此要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所谓‘一’就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所谓‘多’就是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乡村发展的多样性”〔7〕。乡村生态发展要求基层党组织重视对乡村特色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整体村貌的科学规划,譬如,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发展前是经济欠发达的落后乡村,基层党支部通过对全村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创新发展思路,从生态角度出发,充分发挥鲁家村资源优势进行乡村建设,成功将村庄的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形成以农业生产与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发展集聚区,并以此带动村庄全方位建设,最终实现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美好愿景。
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在积极推进乡村道路建设的同时,加强乡村互联网建设,通过修路建网打造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经纬网,以便加强落后乡村与外界的联系。如:研发并推广农业有机肥集中收集、存储、使用的便民科技设施,增加农业有机肥代替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推进绿色智能数字防虫害措施,减少农药使用率,保障农产品粮食安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此外,大力推进乡村现代化科技教育投入,如建设乡村绿色数字科技馆,多方面开拓乡村儿童视野,开展乡村绿色云课堂,通过互联网引入多种形式的远程线上课堂,增加农民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增强现代化老年医疗保障,引入远程体检、治疗等先进医疗设施,多方面保障乡村老年人的生活。总之,提高科学技术在乡村生态发展中的作用要始终坚持党的政策引领,加大资金投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以打造现代化新农村。
发挥基层党员在推动乡村生态治理中的模范、榜样作用。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在乡村生态治理中,将村集体生态资源管控和环境保护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提高乡村党员的思想觉悟,引导乡村党员自觉带头遵守维护,以“点”带“面”推进乡村绿色建设。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每件小事做起,比如积极推广乡村“厕所革命”,宣传引导村民正确投放垃圾,提高村民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逐步消除乡村长期存在的黑臭水体,恢复乡村水体生态,开展绿色种植,全面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公共空间等。每位基层党员以实际行动帮助农民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共同维护农民集体利益,创造美丽宜居、整洁有序、乡风文明的居住环境。
培养新型现代化农民。社会主义公有制赋予农民在生态发展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决定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辩证关系。农民是乡村生态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必须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具有生态意识、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农民以增加乡村生态发展中的人力资本。其中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现代化农民对乡村生态发展至关重要。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且素质参差不齐,对农民的生态教育应以培养新型现代化农民为目标、以传授现代化生态农业技能为内容、以实地培训和网络培训为形式,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应充分发挥农民的“土著”优势、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扭转乡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要从提高村民的公共环境卫生意识着力,使其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自觉转变生活方式。其一,通过多种渠道向农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其二,在推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中,在户、村、镇开展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评选五好户、示范村,促进村、户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同进步,形成人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其三,根据乡村生态环境现状,制定适合不同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完善废弃物分类条例,将具体的环保责任落实到个人,切实执行村民对污染物处置规范。其四,提升农民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组建村级环卫队伍,实行集镇、村环卫分包管理责任制,落实居民门前卫生、绿化、秩序“三包”制度〔8〕,并将个人责任落实到位,形成生态治理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杜绝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利用好、保护好乡村生态资源,打好绿色发展“组合拳”〔9〕。一要以绿色产业升级引领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发挥乡村生态资源地域优势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加强地区绿色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绿色特色产业及其衍生的绿色生态服务业,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二要引进绿色技术保障乡村多元化发展。绿色技术能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乡村多元化发展的实现。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绿色技术的应用在提高乡村农业生产率、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要实现乡村的整体振兴而不是某个乡村的振兴。要从整体统筹的角度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共享,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在推动乡村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应始终秉持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的理念,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使乡村共享城市的经济发展成果,使农村和农民从绿色共享发展中获得经济收益,避免城市生产过剩、乡村资源闲置,推进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享共赢共富〔10〕。
推进乡村特色生态旅游。乡村特有的建筑风格、自然环境、农耕特质和风土人情味等是构建各具特色乡村旅游的基础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分类指导,准确定位本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方向、重点与特色,研判发展中会出现的困难及风险,制定有效应对预案。其一,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格将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与乡村传统风貌、历史文化名村、乡村土地的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在开发中传承历史文化,在发展中保持乡村特色风貌。其二,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结合乡村发展特色,将传统习俗、民族特色等完美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中,赋予乡村生态旅游以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其三,加强乡村区域联合。整合毗邻乡村优势,共创乡村生态旅游精品路线,推动不同产业间的绿色循环。打造绿色生产、科学管理、持续发展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生态产业品牌体系,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集餐饮、住宿、疗养等辅助性产业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提高乡村发展的“造血”能力,使乡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真正做到“自给自足”〔11〕,使农民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中,享有稳定的收入。
高度重视乡村的粮食生产功能。“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是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面对生态环境、国际市场、农业技术的不确定性,粮食产业既有稳定社会民生的公共属性,也有促进国家发展的经济属性。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根本,是国家永续发展的根基,要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扶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深刻把握粮食生产的经济规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12〕,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城市与乡村虽有很多差异且地理空间位置不同,但却是休戚与共的生态治理共同体而不是彼此割裂的,任何一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都要城市与乡村共同承担。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社会学家霍华德曾指出,城乡必须“联姻”,这样美好的结合将孕育新希望、焕发新活力、孕育新文明。城市和乡村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如果城乡同质化发展,则不会形成城乡高效融合的发展格局。相反,尊重城乡差异才是实现城乡高效融合发展的关键〔13〕。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引,探寻城乡融合的生态发展主要有三条路径:其一,加快城乡产业生态一体化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城乡产业生态之间的关联、科学统筹城乡产业生态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把握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契机,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14〕,通过城乡人民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做好,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奠定经济基础。其二,构建城乡生态治理共同体。生态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城乡必须在生态环境保护面前超越各自的局部利益,坚持共治共享、同步推进,树立城乡生态治理共同体的新理念。城乡生态利益的共享使城市和乡村都能享受到生态治理所带来的成效,增加对城乡生态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治理。共治能增强城乡对生态治理理念的集体认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理念,统筹规划治理城乡生态问题。其三,助力城乡生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开展。完善三次分配相衔接的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公平分配,推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平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保障社会财富在城乡、工农之间的公平分配,使全体人民朝向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
数字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对生态环境污染较小,利用大数据可精准测算出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以此来减少等量发展情况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推动生产要素流向低污染、低排放、高生产率部门,缩小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生存空间,迫使其进行产业绿色转型和创新。乡村经济发展可借助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在推动绿色低碳项目上提高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以数字经济带动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发乡村新型绿色产业。一要利用数字技术升级来提高生产原材料利用效率。“数字经济能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向偏远落后乡村流动,优化乡村资源的空间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15〕。二要推动乡村传统产业与新型技术创新融合,促进乡村生态系统优化。积极推动乡村传统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数字化带来的经济效益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改善乡村生态环境〔16〕。如乡村智慧旅游、乡村数字化服务等新产业的出现,不断推动人们减少乡村环境污染、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三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化乡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污染防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较脆弱的乡村要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有效地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生态保护方案和生产发展方式,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17〕。
有效推动乡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在数字经济的时代浪潮中,“要想富,先修路”不仅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更是确保农村、农民在数字经济道路上不掉队的重要保障。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在后疫情时代不断凸显,如今已发展成多种新业态,从数字经济、产业物流、在线教育到数字医疗等无不彰显出其强大的实践优势和发展魅力。一方面,要加强乡村地区的5G、物联网、智能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物流信息化和智慧化,使农民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获取生产要素信息,以便有效链接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推动城乡区域之间数字资源的公平供给,防止城乡间出现“数字鸿沟”,逐渐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均等化。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带来农村基础设施的智能升级,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数字红利人民共享,使经济欠发达地区享有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高速增长,使全体人民真正共享发展的机会和成果。
总之,生态发展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实现的必要条件。为此,应以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为导向,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坚持走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摒弃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整合乡村资源,推动乡村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新产业,充分利用乡村山水、民族特色等资源,打造“农林牧”一体化的农业休闲旅游综合体,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