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南昌的日常:清晨,人们在花林葱茏的公园晨练,呼吸新鲜空气,迎来美好一天;傍晚,人们在亲水步道上漫步,听鸟语,赏花香,享受悠然时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近年来,南昌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抓手,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
漫步于南昌市湾里管理局太平镇,梯田与小溪交错,白鹭成群飞过,“在芙山房”民宿镶嵌在青山绿水间。民宿的房价一栏中,“生态产品价值”被着重标注。
得益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无价”的绿水青山得到了“有价”衡量。“我们以‘生态价’的方式,将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要素纳入定价。价格比普通民宿贵了一些,但是游客们都愿意买单。”民宿老板李斌说,“游客在这里可以洗洗肺,养养胃,晒晒背。”
好山、好水、好空气究竟价值几何,过去并无标准,也无“算法”。为了给生态产品算账,南昌于2021年启动了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有关工作。
南昌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GEP考核是一套全新的生态和经济社会统计体系,不仅用于计价生态产品,还可为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成效提供量化依据。南昌委托有关单位参与建设GEP核算制度体系,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是关键举措。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南昌大胆探索,先行快跑,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和模式探索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改革,形成了一批制度成果。
南昌打造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南昌模式,空气质量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和江西省各设区市中率先达到二级标准;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类试点,江铃集团汽车发动机再制造国家试点已经通过国家验收;在全国领先、全省首次制订《关于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实施方案(试行)》,初步构建起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同时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采用“环境管家”共抓大保护,建立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林长制”;等等。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举措频频发力,为南昌的经济社会发展释放着生态红利。
徜徉在老城区的玉带河沿岸,清风拂过,河水波光粼粼。然而,在数年前,这里还是河道淤塞、发黑发臭的“龙须沟”。
2018年3月,南昌市投资约3亿元,启动玉带河绿道工程,开展清淤、治污、引水、换水、生态恢复等工程,建设18公里长的风景区。仅仅2年,玉带河脱胎换骨。玉带河的变化,是南昌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南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大幅改善。
现在的南昌,天更蓝了。2012-2021年,PM2.5浓度从69微克/立方米降至31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达到55.1%;优良天数比例从60.8%增加到91.5%,提升30.7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8年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2018年,在中部省会城市和全省设区市中率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实现历史性突破。
现在的南昌,水更清了。南昌实现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2021年,全市断面和国考断面Ⅱ类水质水体比例分别上升至57.6%和66.7%;赣江干流南昌段10个断面水质首次全部达到Ⅱ类,实现又一个历史性突破。
现在的南昌,地更绿了。2021年,全市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23.69%,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超95%。
2019-2020年,南昌连续两年获得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天蓝、水清、地绿,已成为南昌的标志性名片。
“垃圾每天都倒,洒水车每天都来,扬尘少了,环境好了。”家住安石路的郭大娘连连赞叹。
“以前一刮风,白灰飞起来,屋里屋外落一层白面儿。现在白灰没了,空气好了,家里也干净了。”乐化村村民陈润海满意地说。
自2016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展以来,南昌坚持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重大民生实事,以“抓铁有痕”的决心,扎实推进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2018-2021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2020-2021年省生态环境警示片等反馈和披露问题的整改工作,并举一反三,对全市重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摸排整治。截至目前,有关问题的整改完成率已达99.0%。
南昌持续拓展污染防治成果。不断深化扬尘综合治理,严厉查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泄漏、遗撒、挟泥上路等行为,加大餐饮油烟整治力度,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编制了赣江966个入河排污口监测及初步溯源报告,完成整治88个;累计淘汰燃煤锅炉135台,在全省率先实现非电燃煤锅炉清零;制定《南昌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每月开展“服务群众接待日”活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曾经,工业园区给我的印象就是冰冷的厂房和刺耳的轰鸣声,但南昌高新区让我改变了认识。这里有林,有湖,有花,有鸟,外地客户来了,我会带着他们去艾溪湖绿道上散散步,到鱼尾洲公园水榭边的咖啡馆聊聊天。”南昌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副总监谈振兴感慨道。
南昌如此有品位的园区建设,已成为不少客商看重的“生态名片”。长期以来,南昌高新区依托“一江相邻,四湖相间”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手笔地为生态环境增添底蕴,走出了一条工业文明新路。
南昌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充分依托“一江十河串百湖”的丰富水系资源,积极发挥候鸟种群逐年稳定、种类日益丰富的优势,累计投入580多亿元用于湿地保护修复。实施了玉带河、象湖、幸福渠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通过截污纳管、水系连通、自然岸线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等措施,修复了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效保护了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健康,促进了城市文明、生态文明和产业文明的融合发展。
2021年,南昌印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和生态型经济,提高经济绿色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生态环境基础。
新的征程上,南昌正在不断加快绿色转型升级步伐,致力于走出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进、保护与建设并举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