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飞飞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立足我国共同富裕发展实际情况,在发表和出版的系列讲话、文章及著作中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了共同富裕发展的相关理论实践问题,形成了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共同富裕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立足新发展阶段,只有在全面把握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价值向度的前提下深入理解和贯彻其中的内容要义和实践要求,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历史进程。
放眼世界、着眼国内,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相互交错。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推进,全球疫情肆虐致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加剧,发展赤字、贫富差距问题也愈发严重;另一方面,中国经过长期努力,在2020年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新发展阶段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呼声也愈发迫切。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价值向度具体表现为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即国际上为治理全球贫富差距扩大贡献出中国智慧和方案,国内则是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奋斗目标的行动纲领。
实现共同富裕是世界各国千百年来共同的社会理想,是符合各国人民切身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重大变革调整期,新挑战、新机遇风起云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四大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正向纵深推进,各国利益出现新诉求、政策出现新调整、实力出现新消长,霸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种族主义时有抬头,致使世界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愈发明显。全球疫情肆虐下治理赤字引发的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其中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难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严重阻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一是就国家之间而言,贫富差距过大致使发达国家地区与欠发达国家地区之间权力结构愈发失衡,进而纷争不断、摩擦四起。二是就国家内部而言,贫富分化伴随着经济结构失衡、失业人数增加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社会的发展稳定。三是就个人而言,贫困意味着生活水平低下,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及养老等多元化生活需求无法得到基本保障,严重制约个人的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贫富差距及其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正以多样化的形态存在着,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繁荣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的贫富差距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反而愈演愈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2]6-7。由此可见,已经迈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是为维护资本家利益服务的,不会也不可能把社会财富拿出来与劳动者共享,长此以往只能导致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一些发达国家建立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从本质上讲只是暂时缓解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权宜之计,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相较而言,中国发展起步较晚,人口多、家底差而薄,社会生产力长期落后致使人民生活温饱问题一直没得到有效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在这样的基本国情和任务艰巨程度下实施的脱贫举措以及取得的共富成绩在世界范围内更具有样本意义。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深深扎根于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其中关于治理贫富差距扩大的理念策略、方案举措、目标方法中蕴藏着可供世界各国参考借鉴的共富方案和智慧,成为治理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最佳选择。
综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共同富裕从来不是纸面口号,而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可以说百年党史归根结底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不断开创美好生活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民族复兴史。在革命和建设初期,造成人民生活窘迫的根源在于“三座大山”的剥削压迫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制度体制束缚。对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发愤图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一个新生的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才得以真正落地,为全体中国人民开创美好生活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虽在建设探索后期犯了一些“左”的错误,但始终初心未改、使命如一。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普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和解决。对此,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守正创新,成功地开创、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把“小康”概念正式引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范畴,将共同富裕提升至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把握,提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截至21世纪发展的头十年,中国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二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整体迈上新台阶,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3]。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把新时代定义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4]11,在全党上下正式发出了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宣言。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在一段时期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理念的现实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党在现阶段治国理政的战略任务和价值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侧的最大短板,即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正是在这样的新时代、新矛盾、新目标及新成绩的国内发展局势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其中围绕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和实践要求将成为新发展阶段党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奋斗目标的具体行动纲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在共同富裕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中内在规定了其内涵释义、功能特性、制度创新、战略定位和目标导向的内容要义,从理论层面全方位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共同富裕”的基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2]8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共同富裕绝不等同于同步富裕,也不能和同等富裕直接画等号,具体可从以下两个维度去把握理解。一是从时空的横向维度来看,共同富裕具有非同步性,不会也不可能同时富裕。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是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不论是地区间的资源禀赋、交通位置、气候环境差异还是个体间的智力天赋、努力程度、物质条件差异都较为明显,无法保证不同地区间、主体间在同一时间实现共同富裕。换言之,共同富裕在我国不可能走“齐步”式发展路子,在时间、空间上必然会呈现出发展的先与后、快与慢的区别。历史实践也充分表明,如果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上一直热衷于追求同时富裕,只会消减地区间、主体间的发展能动性,最后导致国家发展动力锐减、活力消退,进而走向共同贫穷。二是从程度的纵向维度来看,共同富裕具有非同等性,不能搞平均式富裕。共同富裕从本质上讲是要消灭两极分化,但并不意味着要消除贫富差距,而是在承认贫富差距存在的基础上将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在共同富裕的路上绝不能搞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共同富裕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的起步就是从打破“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路线开始的,允许一定贫富差距的合理存在能够为后富追赶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提供内生发展的空间和土壤,只有这样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1]为人民谋幸福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守的初心,其关键在于自外向内设法满足人民内心多元化发展需求,同时自内向外让人民自己拥有创造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能力,而共同富裕的功能特性恰好契合了这一点。一是共同富裕能够满足人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5],多元化需求因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前提,还会随着人的发展呈现出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的升级转换。总的来讲,人除了基本的吃、穿、住、行、用等物质生活需求外,在社会交往实践中还会发展出更高层面的精神生活需求,即对公平、知识、民主、环境、权利等的需求,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涵旨在满足人全面发展所需的更高级的精神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2]8。二是共同富裕能够提升人实现全面发展进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要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需要以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作为支撑,这里的“能力”不仅包括物质劳动生产能力,还包括社会交往实践能力。共同富裕作为合乎目标和手段相统一的概念范畴,在目标上强调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达到富裕条件进而实现共同享受幸福的生活状态,而在手段上则更加重视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向上流动、平等创造财富、追求幸福的机会和能力,要“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6]制度是国家之基、社会之规、治理之据,共同富裕涉及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实践过程中必然会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需要靠“有效的制度安排”来为其“保驾护航”。一是提出毫不动摇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制度根源。当前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发展完善为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共同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既在最大限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又能够有效防止两极分化发生。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在发挥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有为政府在保障公平方面作用的同时,注重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生产要素分配和有效市场在效率提升方面的价值。二是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制度安排,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初次分配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严格落实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着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再次分配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平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2]7,在收入调节中真正做到“提低、扩中、调高、打非”;第三次分配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赠机制的调节作用,大力扶持助学、助农、助贫等慈善公益事业,鼓励先富者在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个人修养的价值引导下自愿帮助后富者。三是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并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如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2]7等目标性举措,重点保障城乡低收入群体在共富路上的基本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7]“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党和国家重视共同富裕战略价值的根本体现。首先,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是展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关键。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把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开始用高速发展的先富实践极大地释放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力,扶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共富成绩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设计理念,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8]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其次,共同富裕是化解新矛盾的关键举措。2020年底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绝对贫困问题得以历史性消除,相对贫困问题开始逐渐凸显,其根源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掣肘。共同富裕有两个方面的目标维度,即让共同变得“富裕”旨在解决发展的不充分、让富裕变得“共同”旨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成为新时代破解新矛盾的关键发力点。最后,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总结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其中之一便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再次深化了对这一命题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百年诞辰的关键时间节点发出重要号召:“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9]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提出了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即从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4]28。可以发现,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新的战略安排紧密联系,具体表现为在方向上高度一致,在时间上高度吻合。一方面,推动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是“两步走”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在社会民生领域的具体量化,因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10]。富民是强国的基础,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满足与否作为检验现代化强国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在强起来的征程中始终要关注并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方针原则,保障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成为现代化强国最亮丽的名片。另一方面,“两步走”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是推动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在国家发展层面的价值归宿。从共同富裕的内涵来看,其不仅是追求经济物质层面的富裕,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下精神文化生活富裕的内涵实践要求也愈发迫切,在满足人民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包括民主、知识、公平、维权、环境等)过程中必然会推动国家在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方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夯实现代化强国的“四梁八柱”。总之,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既要放在“两步走”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全局下来谋划,也要在不断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基础上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深深扎根于我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明确了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即坚持主体的全民性、内容的全面性、过程的渐进性及结果的相对性,从实践层面全方位回答了现阶段“怎样坚持和发展共同富裕”的基本问题。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1],这是唯物群众史观的核心观点,“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则指的是全体人民群众。综观整个“四史”,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国家社会向前发展。现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历史进程也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既依靠全民又造福全民。一方面,推进共同富裕要依靠全体民众。“富裕”作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外在表现,不可能凭“坐、等、靠”等“躺平”思想行为来获得,奋斗创造才是唯一途径,因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2]5。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鼓励民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智慧劳动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财富的积累和个人幸福感的提升,坚决摒弃通过任何非法途径达到一夜暴富的功利化思想行为。另一方面,推动共同富裕要造福全体民众。共同富裕之“共同”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有两层意思,即副词“大家一起(做)”和形容词“属于大家的”,旨在强调全民在共建富裕的同时也能够做到共享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1]。因此,要更好地做到富裕共享,前提条件就是打通全体民众向上发展的通道,搭建发家致富的大众化发展平台,提高现有共富制度安排的治理能力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能够参与、懂得奉献、愿意分享的发展氛围,避免出现畸形“内卷”和消极“躺平”。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而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彻底解放的价值旨归,其中“自由”是要冲破束缚、重获新生,“全面”则包含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裕充盈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这就要求共同富裕在推进过程中要把握内容的全面性,做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一方面,物质富裕是根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而消灭贫穷的最有效办法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来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水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实现以年均9.5%左右的增速高速发展,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百倍提升,截至2020年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富起来”阶段,物质文明大幅提高。新发展阶段强调物质富裕的基础地位仍不能动摇,只是要转变其以往的发展方式、理念和评价标准,即要以效益(质量的好坏)代替效率(数量的多少),统筹先富和后富、集体和个人的发展利益,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兼顾质量和效益、效率和公平,保持二者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精神富裕是保障。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2]从需求侧来讲,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当民众的基本生理性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会出现更高级别的精神性需求;从供给侧来讲,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阶段中相继涌现出系列精神文明先进事迹并开展了精神文明系列教育实践,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成为全体民众宝贵的精神食粮。因此,现阶段推动精神生活富裕要利用好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同时“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8,用优质的精神资源、产品和服务去不断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会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且总的量变通常包含着部分质变,在部分质变的不断积累中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质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2]6,这里所讲的“过程”正是共同富裕质量互变规律运动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回顾以往共富历程,不论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普遍贫穷的情况下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还是步入21世纪以来通过扶贫开发、精准扶贫结束农村绝对贫困历史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个发展过程都遵循着“局部质变—整体量变—整体质变”的发展规律。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总量低、差距大的共富实际出发,不能好高骛远,要分阶段、分先后实现有序推进。一方面,要做到整体量变的积累,达到协同推进。要整合不同地区资源力量形成优势互补,重点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不同地区、主体之间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要做到局部质变的突破,形成典型示范。要培育先进典型,从中总结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经验并横向普及推广,逐渐走出一条从点到线、穿线成网的发展路线。2021年5月国务院将浙江省列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正是考虑到浙江省整体富裕程度高、均衡性强,具备先行条件。这一举措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开启局部质变的关键一步。同时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共富路径,将其中的成功做法及经验总结下来,依次逐步推广。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等富裕,其过程的渐进性决定了结果的相对性,即差别化的共同富裕。差别化的共同富裕是指在保证共富主体“一个也不能少”的前提下,有时间和地域上的先后之别、质量和程度上的高低之分,最终外化表现为动态中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在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做到差别对待和总体标准相统一。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而一些偏远山区的生产力还比较原始落后,不可能实现“同一水平富裕”,要充分考虑各个地方的发展实际,做到差别对待,不能将富裕指标机械式套用在全国各省市区县搞“一刀切”。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针对全国范围而言的全局性概念,不能对每个地方、民族、个人都提出不一样的富裕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2]8各个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众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总体标准下立足本地发展实际、打好基础,同时放眼于2035年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并做出长远谋划,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才能如期收获成效。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的主要内涵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的发展问题,在发表、出版的系列讲话、文章及著作中对共同富裕相关理论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形成了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在“两个大局”相互激荡交织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尽显治理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真理光辉和兑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文关怀,其内容要义和实践要求系统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坚持和发展共同富裕的基本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广大党员和基层工作者要在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深入领悟其理论层面的内容要义,系统贯彻其实践层面的实践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统一,不断把共同富裕发展推向新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