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财政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问题研究

2022-03-24 07:42杨立铭赵瑞
河北农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财政成果

□文/杨立铭 赵瑞

乡村兴则国家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这两项战略决策相互衔接融合。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支撑体系,将为最终实现富民强国新跨越,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的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统筹衔接,两大战略的协同实施不仅能为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农业、农村的整体发展,助推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时期,需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财政政策的衔接是这一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财政政策实现有效衔接,才能保障两大战略的平稳过度且能够顺利实施[1]。财政政策的有效衔接应该在保持原有脱贫政策延续的基础上制定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政策,在确保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不返贫的基础上,使他们充分发挥内生动力更快更稳地顺利融入乡村振兴大潮。通过财政政策的“有效衔接”,为最大限度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保障,同时也能够确保在乡村振兴阶段各项财政投入形成的资源、资产继续发挥作用,实现财政资金的实际效益。

截至2021年4月,河北省现行标准下232.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河北省脱贫攻坚成果显著,从而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一些脱贫地区仍然面临资源约束、生产要素短缺、贫困人民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仍然需要等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阶段进行解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需要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和各级政府政策的外部推动双重支撑,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恰恰能够提供持续的外部政策支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两者能够实现有效衔接的关键就是两大战略过渡过程中财政政策的有机衔接。

二、河北省财政推进“有效衔接”面临的困难

(一)财力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这个过程需要财政、税务、金融各个部门共同协作,脱贫攻坚阶段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税收、金融相关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协同性、融合性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2]。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精神,2021年3月26日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出台了《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了对资金使用的管理。随后在2021年5月21日河北省财政厅等六部门也印发了《河北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但整体来看,相关配套政策略显滞后,财政保持了脱贫攻坚阶段补助资金的规模和力度,但是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需资金仍有很大缺口。在未来几年过渡期内,高标准抓好财政衔接补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项目后续监管等事宜,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运行,发挥最大效益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针对性扶持政策缺乏,部分地区返贫风险较大

实现全面脱贫以后,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就是防止因病返贫、因灾返贫风险。目前,部分已经脱贫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是因病致贫的风险。在两大战略衔接阶段以及后续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前期的一些政策如果不再继续推行,很有可能导致部分贫困人口重新返贫,尤其是已脱贫的贫困人口,因病返贫风险大。二是因灾返贫风险。贫困人口所处环境大多比较恶劣,大多是以农业收入为主,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新返贫风险高。目前各级财政还没有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补助救助政策的安排,所以,在“有效衔接”阶段需进一步进行完善,在后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考虑适当拓展各种扶持政策。

(三)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下乡缺乏政策引导

巩固脱贫成果振兴乡村发展,资金保障是重中之重,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相当一部分乡村产业发展规模较小,经营粗放,对外部帮扶资源依赖较强,缺乏技术、资金、人才、市场支撑,一旦脱离政策资金支持,就很难持续。乡村振兴战略中财政补助的衔接资金,由于地理环境、村落分散、聚集人口少等原因,很难集中办大事,投资效益不够显著[3];部分贫困县投入资金规模虽然较大,但投资效果不够理想,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所以仅仅依靠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大量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下沉到农村,但很长时间以来,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下乡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财政政策的引导。

(四)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扶贫政策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

在脱贫攻坚阶段,财政支持的产业项目主要集中在农业种植和养殖等方面,这些项目产生效益较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但是,这些财政项目中相对缺乏对贫困户技术改进、技术提升的培训,导致有些贫困地区、贫困户固守传统的耕作方式,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导致难以快速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潮。另外财政支持政策中对经营主体的培育政策较少,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有实力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产业链条、品牌价值等方面都缺乏竞争力,很难带动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三、河北省财政推进“有效衔接”的思路

(一)完善财力保障机制

财政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就要从根本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三农”投入保障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财政治理效能从根本上防止返贫现象发生。财政部门在一定时期内要确保现有政策措施、财政投入力度和帮扶力量总体不减,建立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重点建立健全抓落实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执行力,对于关键工作、关键环节要一抓到底、务求实效。除此以外,河北省各级财政部门还要出台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相关政策,确保留住当地农村地区人才并能够从外部吸引人才,保障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方面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有效解决农村人口减少、农业荒芜等难题。

(二)推进针对性财政扶持政策,改进帮扶方式

防止困难群体返贫的有效途径就是财政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出台相应的扶贫兜底政策作为补充。具体操作过程中,在省财政出台的具体意见、办法基础上,各县财政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坚持政策的持续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障财政支持农业农村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优先。坚持政策的针对性,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工程。

强化针对性的政策扶持,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群众干劲的新帮扶路子,在落实国家扶持政策的同时,要创新举措,充分挖掘并实现产业帮扶、科技帮扶、生态帮扶、金融帮扶、社会帮扶等。应始终坚持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的基本方略,树立鲜明的从巩固脱贫过度到乡村振兴的导向。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帮扶方式,例如技术培训、种养补贴、就业援助、引导外出务工、结对助学等方式,精心筹划并开展常态化共建爱心帮扶方式。在贫困地区引入互联网技术理念,帮助当地农户搭建电商平台为农产品打开更广泛的销路。

(三)政策引导融资机制创新,推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下乡

财政政策引导创新财政管理体系,鼓励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下沉到乡村,形成“政府主导、金融支撑、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要健全多渠道财政资金筹集机制,坚持土地出让收益“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对于纯公益项目,要支持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集资金,鼓励市县(区)提高财政收入增量和盘活存量资金可统筹部分用于乡村振兴的投入比例。推动“有效衔接”就需要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所需资金的可持续性。

充分发挥财政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激活金融部门的活力,撬动社会资本力量,实现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联动。尝试创新农业信贷担保服务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对涉农企业信达投放的力度。对于在农村分布较广泛的农商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财政政策应引导其开展信贷担保业务,开发更多的优惠信贷产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经营模式,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可以尝试构建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政府设立融资担保体系,分担银行风险,有效解决涉农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四)发挥财政“服务发展”的作用,注重产业脱贫与产业振兴相衔接

立足财政“公共资源”的特征,注重“优先保障机制”与“城乡融合发展”相衔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更多体现为“公共财政”。要坚持共享的理念,通过“优先保障”加快形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

脱贫攻坚完成之后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产业兴旺是重点。加快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加大乡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扶持力度。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特色产业。产业扶持范围要延伸拓展,要向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领域延伸。支持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推动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特色农业优势和产业集群。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逐步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实现产业融合、延长农业链条,各地应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的支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与应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尽早实现。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财政成果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隐形贫困人口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