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勤
(贵州省贵阳市国林路108号,贵州 贵阳 550005)
本人是个中蜂痴,与蜜蜂已经结缘30年有余,亲自料理定地小蜂场超过20年。为了养强群多产蜜,我曾用过多种箱型养中蜂,有时看到养蜂书刊上有好用的中蜂箱就动手仿制几个进行试养。但多年来一直没有较满意的蜂箱类型,直到2020年我看了徐祖荫老师主编的《蜂海问道》一书后,才如梦初醒地认识到蜂箱固然重要,但巢框的长短高矮以及箱内摆放的数量更不可小觑,因为蜂箱的类型是由巢框的尺寸决定的。例如:中蜂和意蜂的巢框长短宽窄不同,所以蜂箱的各部尺寸也截然不一样。当巢框和蜂箱的尺寸决定后,也并非摆放的巢框越多或越少就越好。下面说几点自己的粗浅体会,供蜂友们参考。
在亲手养蜂的二十余年内我用的巢框一直是中一式框大梁,虽然框的高矮略有差别,但框大梁长358 mm和宽25 mm始终未变。这是懒人的懒做法,好处是巢框可在各蜂箱间通用互换,便于蜂群管理。在巢框大梁长度确定之后,蜂箱内的宽度也就固定了。我做的中蜂箱内宽是390 mm。当制作大箱时只能往左右长度伸展,我最大的箱长度超过70 cm,能同时摆放25个框。这样的大蜂箱在春末到初秋季节还好用,但到秋末和入冬后蜂群衰亡很快,几乎是年年都发生死亡或飞逃,所以用大箱养中蜂对笔者来说是个失败的结局。
我自制的小蜂箱同时只能放下7~8个巢框,这种小箱在投入分蜂团后很快便会飞逃,为此我只好把小箱改做招蜂箱用。2021年,我的小蜂场中自来蜂共有6群,开始时小箱中也有寻巢蜂进出,但最后没有1群入住小箱中,可见笔者用小蜂箱养中蜂也不适用。
在《蜂海问道》一书中,徐祖荫老师通过多年多种规格的养蜂器具进行观察对比测量研究,得出最终的结论:用意标箱改为横放,横养中蜂时产蜜量最高。得此结论后我如获至宝,立即从网上购得3套意标箱,并在箱的内长板上沿开出深8 mm宽10 mm的框耳槽,正好能放下我用的中一式巢框,2021年春我在其中的2箱中都收到了边框位置上整框封盖成熟蜜,令我喜出望外。多年来追求好用的中蜂箱终于现身了!
在获得第二个封盖的满蜜框后,我仔细观察了这个横养中蜂的意标箱:箱门口开在前面长极靠箱左端的箱底处,巢框从左向右依次排放共12个框,蜜框在第十二位,就是最外边的位置,全框呈白色新脾新蜜。框外有1块内隔板,隔板外到箱的右端约有10 cm的空间,在箱的右端板上方开有1个3 cm×8 cm的通风窗,窗内有挡板可调控窗口开合的大小。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从《蜜蜂杂志》上读到张中印老师的文章《蜂箱留余更科学》,眼前的箱内情景正符合“蜂箱留余”之说。我收获的全封盖整框蜂蜜就出现在这有剩余空间的蜂箱中,在留余空间的边上。现实说明了张老师的“蜂箱留余”理论是很科学的。
中蜂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是在栖息场所都造有下垂的半球状巢脾和蜂团,半球中央是育儿区。当半球内部的巢脾老化后它们会咬去老旧脾重造新脾,新脾仍保持原有的半球状态,在半球外围及框梁下是存粉和储蜜区。我见过野生中蜂栖息的多种场合:老屋内、山洞中、橱柜里等全部都筑有近乎相同的半球状巢脾以及蜂团,偶尔也会有超出半球范围的强群巢脾呈半椭圆形。这些超出半球的巢脾上,白天往往没有几只工蜂附着,到了夜间外勤蜂回巢后蜂团就占满橄榄状的全部巢脾。遇上丰年和强群时这些超出半球的巢脾又变成了蜂群储蜜的“大仓库”,这个“大仓库”正是上述整框全封盖蜜的出处。另外,从箱内巢框的占位上看:意标箱内宽37 cm,摆放有12个框,每个框占据3.3 cm,共占箱长39.6 cm,与箱宽恰好构成了正方体。这就为蜂群营造了1个理想的半球状栖息空间,全蜜框就是处在半球蜂团的外沿位上,完全符合中蜂的生物学特性。这又一次验证了徐祖荫老师的科研成果:意标箱横养中蜂产蜜量最高。
本人在用意标箱横养中蜂过程中还发现:当蜂量增多后不宜在箱内继续加框,因为框架多后留余的空间变小不利于箱内通风与除湿,容易引发蜂群病虫害。所以在大流蜜期,强群或旺群大分蜂前以及夏天炎热季节等,应适时在横养箱上加装浅继箱和小继框,既能多收蜜又可为蜂群消病除灾。入冬后还应及时撤除浅继箱并在横养箱内添加蜜框,备足越冬饲料确保蜂群安全越冬。关于浅继箱养蜂方法,在《蜂海问道》一书中有详细解说,本文不再赘述。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蜂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