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路径与方法研究——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24 03:47万德年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保证体系层面院校

万德年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路径与方法研究——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万德年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管理处,湖北 黄冈 438002)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通过框架引导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能保证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可分别采取“目标导向,绩效考核”“成果导向,多元评价”“质量为本,多维诊断”“双线发展,评聘结合”“五育并举,五星递进”的诊改方法,建立起学校层面“诊、改、考”,专业、课程建设层面“诊、建、评”,日常教学层面“诊、改、评”,教师层面“诊、评、聘”,学生发展层面“诊、评、奖”的常态化诊改运行机制。

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诊改工作机制;方法路径;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试行)》文件要求,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打造上下衔接的目标链,建立与自身基础相适切的标准体系,构建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进学校形成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1]。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以增强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为目的,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理念为指导,依据各项工作的质量目标、标准及规范,建立起来的组织系统和程序系统,从而全面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工作品质的质量管理体系[2]。分别包含质量的目标、标准及其规范,支持和保证质量生成的组织、制度和资源,质量的监控、诊断、反馈与改进等要素,通过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高效率的生产和管理。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的基础工作已基本完成,但质量意识不够深入人心,常态化质量保证的引擎驱动机制不能有效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质量文化还不明晰或正向引导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持续深入推进诊改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高职院校追求 完美质量自觉行动的需要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首先应承担起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主体责任,确保学习者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所规定的学习目标,这是学校有效履行职责的使命;而建设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相应的质量标准,通过组织和实施相关的质量保证系列活动,来有效帮助学习者不断改进和提升学习质量,是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内生动力。

(二)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是高职院校 办学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能、智力支撑和服务,因此,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公众、用人单位的利益密切相关。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诊断改进,及时提升矫正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确保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促进利益双方的协同发展。

(三)建立常态化诊改机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需要

建立常态化的自我纠偏的长效诊断与改进机制,一是对人才培养过程实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改进和完善;二是同期性地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剖析,分析人才培养过程环节的利弊得失,进行调整和优化,才能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螺旋递进上升。

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路径与方法

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选择科学合理的路径与方法,既能保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又能有效引导质量主体分步推进,避免因时机不成熟而导致的要素缺失。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过程中探索了“框架引导、目标衔接、标准对接、制度保障、流程明确、信息互通”的建设路径。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单位的工作职责,梳理质量主体的工作目标、工作标准、主要业务流程、相关质量保证制度等,统筹制订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清单》,在论证的基础上,按照清单引导逐步建设和完善互相衔接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制度体系、信息(流程)体系,确保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严谨性[3]。

学校机关处室在管理服务层面代表学校顶层设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整体架构,一方面确定学校所有岗位工作职责,制订岗位工作标准,完成工作岗位的绩效评价;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职能,完成相应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制定出台“1(学校章程)+4(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工作规程、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N(相关的诸多制度)”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现代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体系。

学校二级教学单位从教学实施层面,围绕学校整体规划,在对教学学院自身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基础和优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订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对接上位的内部治理体系,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建立以专业为单元的质量保证组织,全面落实质量保证机制,推进诊改工作落地。

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路径与方法

(一)学校层面诊改:目标导向,绩效考核

学校层面的诊改对象是校内二级机构,机构负责人是诊改工作的责任主体,诊改的主要方法路径一般采用目标绩效考核的方式。

学校质量管理委员会将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按工作职责分解到对应的二级机构,并细化到工作年度,各二级机构再按照内部工作分工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和工作时间,各责任主体再根据标准制订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学校按照目标绩效管理办法,每年初下达各二级机构的《年度主要工作目标任务书》,制订目标绩效考核方案,出台相应的考核细则,将诊断、改进、考核相结合,每季度组织考核性诊断,发布诊断意见和建议,二级机构针对性地自查自改,制订改进计划和措施,并将改进成效纳入到下一阶段的目标考核中,形成“诊、改、考”螺旋上升的诊改工作机制。

(二)专业层面诊改:成果导向,多元评价

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是专业诊改的第一责任人,专业诊改的第一主体是专业教学团队,第二主体是专业所在的二级教学单位,专业诊改内容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产教融合、实践条件、资源建设、素质培养、专业文化、特色创新、接续培养、质量保证等方面[4]58。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专业诊改应坚持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和短期人才培养效果相结合。

专业建设目标可以设定为合格专业、校级重点专业、市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级重点专业等级别,也可设定为合格专业、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目标,围绕目标,从专业设置、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培养质量等方面,制定配套的具体化、可测量、能实现的质量标准。

专业负责人对专业进行SWOT分析(专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结合所在二级教学单位的建设规划,确定专业建设目标,明确短期建设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对接本专业国家教学标准,行业职业标准,校企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标准、学生毕业标准,并分解细化成专业年度建设计划,有序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学校定期组织校内外专家、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专业建设进行外部诊断,分别对专业团队的职业性、人才培养的科学性、核心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重要教学环节的执行度、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达标度、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专业建设成果的标志性等进行评价,引导专业深度剖析,自我完善,形成“诊、建、评”的专业诊改运行机制。

(三)课程层面诊改:质量为本,多维诊断

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生成的重要基础,课程诊改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课程诊改第一责任人是课程负责人,课程教学团队是诊改的主体。

课程诊改包括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两个层面。课程建设目标可设定为合格课程、校级优质课程、省级优质课程、国家级优质课程等级别,从“课程规划、课程内容、课程团队、资源建设、教学组织”等方面,建立了细化的可测量的课程建设标准[5];课程教学则应以教学质量为根本建立相应的“有效课堂、优质课堂、精彩课堂”的递进式质量目标和标准,完善相关的认定、激励制度,引导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建立教学管理人员、督导员、视导员、学生信息员、辅导员、学生家长、教师同行、行业企业专家、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课堂教学质量诊改队伍,通过听课评课、学生教学信息反馈、校企共同评价、三通一专测评、1+X证书认证等方式和手段,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从教学目标达成的核心要义、影响质量生成的主要要素、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三个角度进行全面诊断,看现象,究原因,析本质,促提升,形成“诊、评、改”的常规教学诊改机制。

(四)教师层面诊改:双线发展,评聘结合

教师诊改分为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整体层面诊改是分析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情况,包括团队结构、师德师风、能力水平等,据此调整培养方式、优化结构、提升能力[4]61。个体层面诊改则是教师对照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反思问题和不足,明确新的发展方向。

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可设置成两条线路分别激励教师成长。一是国家明文规定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十三级岗位等级目标和标准,建立和完善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侧重教师的师德、能力、业绩,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完善岗位聘用制度,评聘结合。二是对接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特点,设置教师特聘岗位,其发展目标设定为“合格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带头人(专业、技术、学术)、教学名师”五级[6],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建立认定和激励制度,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学校聚焦教师能力发展,全面推进教师诊改。一是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并开展专项诊改;二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科研与服务、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状况,开展常态化诊改;三是将教师个体的诊改与教师的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教师待遇、特聘岗位的聘用、评优评先挂钩,形成了“诊、评、聘”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五)学生层面诊改:五育并举,五星递进

学生诊改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评价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成才,将学生发展设定为1-5个星级的“五星”递进式发展目标,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发展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设置“爱党爱国、向上向善、明礼守法、科学精神、自学能力、人文底蕴、身心和谐、健身技能、意志坚定”等15个核心素养指标,制订相应的星级发展标准,并对接修订文明学生标准、三好学生标准、优秀毕业生标准等一系列学生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内生发展动力,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

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原则,推进学生发展“崇德铸魂、启智求真、健体强身、艺美赏析、劳动培育”项目建设,以学生成长目标标准为起点,破除学生综合表现“优秀、优良、较好、一般”等边界模糊的结果性评价,注重学生进步增幅与教育成效涨幅的“增长”过程性评价,及时纠偏;推进定性、定量、底线预警评价相结合,发挥“五星”进阶的导向、监控、诊断和改进作用,将“五星”评价结果与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学相挂钩,形成了“诊、评、奖”诊改运行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还必须建立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为基础的校本数据平台为支撑,设置相关的数据监测指标,进行监测预警,提高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推进诊改工作的常态性。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自2017年实施诊断与改进制度以来,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质量主体遵循“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分类确定相应的诊改周期、诊改路径和诊改方法,将常态性诊改、周期性诊改和专题性诊改相结合,将诊改思维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中,学校层面对部门工作绩效进行“诊、改、考”,专业、课程层面对建设成果进行“诊、建、评”,日常教学层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诊、改、评”,教师发展层面实行“诊、评、聘”,学生发展层面实行“诊、评、奖”,全面落实育人主体责任。开发平台监控过程质量,公开公示诊断改进的进程,形成了“目标分级、标准细化、措施公开、过程公示、及时预警、诊断多元、跟踪改进、平台支撑”的质量循环上升的诊改运行机制。2019年学校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复核,学校建成为国家“双高计划”A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奖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单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1]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 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职教诊改〔2018〕25号)[Z].2018-12-29.

[2]万德年.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12.

[3]万德年.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J] .职教论坛,2017(16):46-49.

[4]万德年.高职院校如何做专业诊断与改进[J].职业技术教育,2017(17).

[5]黄常翼.高职院校落实诊改制度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2-25.

[6]熊发涯,段悦兰,曹俊明等.高职教师“四大能力”评价体系与“五级递进”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4-17.

G420

A

1672-1047(2022)05-0018-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5.05

2022-09-17

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方法与路径研究”(ZJGA201937);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分析视角下的教学诊改研究”(2017C2041102)。

万德年,男,湖北浠水人,教授,处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质量,计算机应用。

[责任编辑:张克新]

猜你喜欢
保证体系层面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质量保证体系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应用初探
质量保证体系原理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设计保证体系建设和审查的若干专题研究之二——设计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B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证体系平台简介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