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祁若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应势而生,且成为当前的教育重点。因为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终身发展的能力及品格,而教师的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教育部门明确提出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而不同的科目中蕴涵着不同的核心素养,教师只有掌握了不同科目中的核心素养的内容,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并对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可提高教学实效性。因此,本文从含义、策略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及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品格。由于教学包括教书和育人两个部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还需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
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是学生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根本。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具有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优于没有具备时空核心素养的学生,而且让这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时,他们不仅可将专业术语灵活运用起来,还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说,对学生的时空观念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推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通过翻阅历史书籍可发现,教材中不仅具备相关历史概念,还融入了一些史料。通过这些史料,学生可发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史料为学生探究历史提供了保障。因为历史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之前发生的事情,所以,通过收集、辨别、选择、使用史料,学生可了解某个历史事件是真是假。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进行培养。
历史理解与其他的核心素养不同,它与学生学习历史有着密切联系。简单来说,具备历史理解核心素养的学生会站在客观角度上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从而做到以史为鉴。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给予学生引导,使学生设身处地地学习历史知识。如此,才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理解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历史事件发生于不同的条件下,只有考虑到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才可做到客观评价。而教育工作者应当帮助学生客观评价、理性分析历史事件,要使学生正确地叙述历史、认识历史。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进行培养。
正确的价值观念可确保学生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历史学科中蕴涵着历史价值观念,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产生认同感,并主动积极地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相关内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历史价值观进行培养,使学生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学习民族文化知识,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历史事件与时间相对应,且会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历史事件的这一特点,对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进行培养。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地点进行渗透,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有效手段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进行朝代更迭的相关知识的教授时,教师便可对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进行培养。不过,考虑到历史知识较为枯燥乏味,且涉及的年代较多,学生很容易在记忆过程中出现混淆现象,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尽可能将朝代内容趣味化。比如,教师可以将顺口溜或儿歌的方式利用起来,将朝代顺序串联,让学生快速记忆。比如,教师可以将这样的顺口溜呈现于学生面前: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亡。由于顺口溜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记忆知识的难度,且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所以学生可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如,在进行汉武帝相关知识点的教授时,教师便可将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引入,使学生结合历史人物进行事件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如此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历史知识,对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进行有效培养。由此案例可以看出,教师想要对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进行培养,课堂教学就不能从某个内容入手,而是要从整体入手。而为了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如此,学生才可真正了解历史,形成历史时空观念,才能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上述的史料实证观念的培养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教师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发现,史料分析题目已成为历史试卷中的常客。而要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史料实证观念进行培养。
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呈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并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由于学生的观念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得出不同的结论。而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有利于学生形成多方位看待历史事件的意识、能力,真正理解历史事件。例如,在进行“儒学”知识的教授时,倘若教师只引入“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学生会觉得秦始皇有些武断,认为他是暴君。但其实,秦始皇统一了文字、钱币,推出了较多管理制度,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相关史料进行呈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后,学生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主动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焚书坑儒”这一事件,了解秦始皇做出“焚书坑儒”的举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制度。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焚书坑儒”的资料与视频。由于这类资料可带给学生较大冲击,所以学生可直接感受到“焚书坑儒”的残忍,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由此案例可以看出,史料实证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给予学生一定时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发表完看法后,教师可让学生说出自己看法的理论依据。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对历史事件产生深入了解,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历史理解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理解观念的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历史知识,形成相应的情感。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给予学生一定引导,使学生站在感性与理性的角度上看待、分析历史事件。
在对学生的历史理解观念进行培养时,教师需明确,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虽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可完成相关知识的教授,但这个方式下的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根本目标,使学生沦为了接受知识的机器,所以学生对历史学习无太大兴趣,甚至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后机械记忆,而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高中生的时间很紧张,所以教师需要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教师通过调查发现,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仍旧喜欢形象生动的事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直接播放有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视频。视频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征,所以可带给学生较大冲击,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播放完视频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如“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背景是?具体措施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改革?”这些问题最大的特点是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走进教材,获得感性认知。之后,学生可在教学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看法,而存在异议的学生会进行激烈讨论,从而在讨论中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历史理解观念可得到有效培养。由此案例可以看出,教师想要对学生的历史理解观念进行培养,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但是在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需围绕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评价应当以鼓励、表扬为主,以营造良性氛围,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
历史解释观念的培养较为特殊,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因为历史解释需要有根有据,而学生正处于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各项能力处于发展中,所以想要对学生的历史解释观念进行培养,就要让学生做到互相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进行分组,设计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王安石变法”时,教师便可在课前利用互联网进行史料收集,并在课堂教学中呈现。随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可对史料内容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因为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入手,且需引入史料提供理论依据。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受先天因素、后天条件的影响,学生可说出不同的答案,为了证明各自的想法是对的,学生可引入各种各样的理论依据并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可真正了解历史事件,逐渐统一答案。讨论过后,教师可要求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学生阐述完后,教师需结合各小组的情况给予评价,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由于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所以他们可发现学习的魅力所在,主动积极地参与历史学习。由此案例可以看出,想要对学生的历史启示观念进行培养,教师就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但是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需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避免学生走上歪路,为学生建设祖国提供保障。而高中阶段较为特殊,它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培养的重要阶段。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采用适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进行培养。
通过翻阅高中历史教材可发现,多数内容中蕴涵着民族文化,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内容对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行培养,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古代艺术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博物馆参观,使学生通过参观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并形成民族自豪感。由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对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进行培养的方法较为简单,但是需要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此外,在对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进行培养时,教师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感兴趣的方法引入教学内容,如此,才可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之所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是为了使学生具备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品格。而教学包括教书和育人两个部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观念、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进行培养。而教师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小组合作学习、顺口溜教学、课外活动、情境创设等。但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方法不止上述提到的几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应势而生,所以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