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姣,杨世丽,孟祥法
(河北省邢台市蔬菜站,河北 邢台 054001)
食用菌产业是经济效益较高、使用非耕地生产、实现废弃物循环、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河北省食用菌年产量位于全国前3 位,不仅能帮助约100 万农民增收致富,还能有效缓解因为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食用菌耗水量较少,仅为蔬菜耗水量的5%左右,对于缓解河北省地下水具有积极意义。河北省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一定优势,如先进的经营模式、较强的产业基础以及区位优势等。
2020 年底,平泉县、承德县、宁晋县、临西县、遵化市等食用菌大县年产值均超过40 亿元。河北省食用菌种植经过多年发展,大面积种植食用菌品种超过15 类,共200 多个品种,主要有平菇、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香菇、木耳、羊肚菌、白玉菇、秀珍菇等,并逐渐形成了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满足了市场的各种品种需求。创建了森源、孟都、盛吉顺等食用菌知名品牌,远销欧盟、美国等地区。
河北省农作物秸秆总量超过6000 万吨,以1/4 秸秆为食用菌棒原料就可生产超过1200 万吨鲜菇。江苏等地的食用菌栽培原料大部分来源于河北省。
不断完善食用菌相关技术体系,研发了棉秆栽培食用菌等50 余项技术,研制了菇棚自动控制系统等设备。河北省县级以上食用菌协会40 余个,在政策的扶持下,近百家食用菌企业和工厂快速发展。
现阶段,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全国最先进的经营模式,包括“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三位一体六统一模式”,带动了河北省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统一管理,为菇农生产提供建议,避免技术风险。食用菌价格采用市场定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食用菌的市场销售风险,并结合实际建立了高效管理体制。
河北省,食用菌平均产值大约在12~21 万元/亩,净产值6~12 万,大约为玉米收益的50 倍以上、番茄的3 倍以上。河北省种植食用菌比种植其他农作物的收入高2 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1]。
食用菌产业利用非耕地进行生产,不会和其他农作物争地、争水,荒地、林地、废弃沙地、山坡地等都可种植。
食用菌主要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生产,如秸秆、猪马牛粪等,产出高蛋白、绿色食品。出菇后的废菌棒可以生产有机肥料,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2]。
近年来,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基地吸引了很多农民工返乡,1 个家庭只需要2 个劳动力就能承担起大约5 个食用菌大棚的生产,每年纯收入可以达到10 万元。尤其是在燕山等丘陵地区,能进行错季生产,可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有效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
河北省近年来平均每年只有1 个食用菌科技项目,其他地区,如江苏省,大约有20 所高校已经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开设了和食用菌相关的专业,山东农大以及吉林农大已经开设了食用菌本科专业。河北省只有农科院遗传生物研究所设有食用菌研究室,整体食用菌技术发展相对较落后。全国登记的食用菌菌种知识产权大约120 个,河北省仅有2 个。
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高端鲜品消费市场占比较小,仅占总量的10%左右,并且多以新鲜菇种消费为主,烘干商品较少。由此可知,河北省食用菌产业链较短,从事深加工的企业较少,对产业升级造成一定影响,市场风险越来越大。
河南、福建等地区相继发展出了一批专门生产食用菌机械设备的大型企业,为食用菌的产业转型提供了硬件支持。河北省食用菌有关机械设备生产相对较落后,生产所需的塑料袋也要从其他省份购入。
为了扶持规模大、成长潜力强的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构建菌棒生产专业化和分散出菇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实现农户和食用菌养殖基地利益共享。
依靠产业体系组成攻关团队,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如菌种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和集成、病虫害防控、精深加工等进行集中技术攻关,力争取得突破。鼓励省属院校开设食用菌产业相关学科,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
相关部门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工作,培育具备专业素养的农民,提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保障。乡镇部门需严格遵循相关扶持政策,对种植食用菌的农民展开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农民整体水平。
食用菌产业发展中,还需不断加强食用菌批发市场建设,以延长产业链条,引导不同的投资主体加入食用菌市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扩展网上交易规模,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3]。
建立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将产业园作为促进集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逐步形成集菌包生产、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以及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基地群。
食用菌产业是河北省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于帮助河北省脱贫地区增收致富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食用菌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链条较短、科研开发能力后劲不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需采取合理措施做好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