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钱荣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小儿较常发生的肠道疾病,主要由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胃镜检查无异常,病情反复,常导致患者营养不良[1]。因此需及时采取措施。临床常给予中药穴位贴敷,可将药物贴于穴位,通过穴位直达病灶,以发挥药效,改善疾病症状,但此方式仅使用药物贴敷,未对胃肠进行按摩,因此不能有效刺激肠道蠕动,对症状的改善效果不够显著[2]。中医推拿由专业护理人员采用手法揉捏患儿腹部,在推拿过程中可辅助肠道蠕动,以加快胃肠蠕动[3]。但将此方案与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对改善其胃动素水平、加快症状消失的效果并未明确,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中医推拿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效果,如下。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福州市中医院12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纳入标准:(1)患儿家属无语言交流障碍;(2)符合文献[4]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3)1个月内未使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排除标准:(1)曾出现药物过敏症状;(2)消化性溃疡;(3)先天性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男30例,女31例;患病时间1~14 d,平均(5.73±0.75)d;年龄2~7岁,平均(4.12±0.89)岁。观察组男33例,女28例;患病时间1~14 d,平均(5.49±0.63)d;年龄2~7岁,平均(4.28±0.95)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对照组:采取中药穴位贴敷,贴敷药物包括莱菔子6 g,丁香、肉桂、吴茱萸等各9 g,将其研成粉末,后采用茶油将其调成糊状,再研制成直径约1 cm、厚度约0.4 cm的药饼,指导患儿取平卧位,脐部清洗干净,同将制成的药饼贴敷于此处,时间4~6 h/次,贴敷 1次 /d,1个疗程为 6 d,连续贴敷2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推拿进行干预。于中餐饭后1~2 h进行,指导患儿将拇指微屈,由专业人员在患儿指尖与指根处推拿1~2 min,将其拇指指根往掌根方向垂直推拿1~2 min,以患儿掌心沿中指根方向2/3处做半径,由专业人员采用拇指螺纹面沿着顺时针方向揉按1~2 min,后在患儿大鱼际处揉按3 min左右,沿其食指向小指方向,将第一指间关节直推1~2 min,并采用拇指掐揉5次,后由专业人员以全掌方式,绕脐部顺时针环形按摩3~5 min,叮嘱患儿变换适当体位后,对其脊部进行揉捏,自下而上将患儿尾椎下长强穴向督脉直至大椎穴进行适当推、捻、捏、提、放,连续进行4次,结束推拿,推拿1次/d,完成推拿后,行中药穴位敷贴,共推拿贴敷14 d,方法均同对照组。两组均于治疗干预期间及治疗干预结束后观察。
观察两组症状消失时间、脑肠肽水平及复发情况。(1)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儿胃脘隐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及嗳气呃逆症状消失时间。(2)脑肠肽水平: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儿4 ml空腹静脉血,经离心机分离血清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神经肽Y及胃动素水平。(3)复发情况:治疗后,患儿再次出现恶心呕吐、厌食、上腹痛症状即为复发。
治疗期间,观察组胃脘隐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及嗳气呃逆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s)]
表1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s)]
组别 胃脘隐痛 食少纳差 脘腹胀满 嗳气呃逆观察组(n=6 1) 5.3 1±1.7 1 4.6 4±1.2 3 4.1 5±1.0 1 3.9 5±1.2 0对照组(n=6 1) 6.8 6±1.6 2 6.0 4±1.4 1 6.2 3±1.3 3 5.0 5±1.5 2 t值 5.1 3 9 5.8 4 4 9.7 2 8 4.4 3 6 P 值 <0.0 0 1 <0.0 0 1 <0.0 0 1 <0.0 0 1
治疗前两组神经肽Y与胃动素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肽Y水平低于对照组,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肠肽水平对比[pg/ml,(±s)]
表2 两组脑肠肽水平对比[pg/ml,(±s)]
组别 神经肽Y胃动素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观察组(n=61) 93.71±12.62 70.04±11.63 10.772 <0.001 233.90±17.32 312.84±15.80 26.298 <0.001对照组(n=61) 91.89±12.77 76.18±8.82 7.906 <0.001 228.39±16.25 283.20±23.91 14.808 <0.001 t值 0.792 3.285 1.812 8.078 P值 0.430 0.001 0.073 <0.001
治疗后,观察组复发率为4.92%,对照组复发率为16.39%,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复发情况对比[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常因胃肠功能紊乱、胃动力不足等因素造成食欲减退、进食减少、恶心呕吐等症状,间接导致营养不良,从而影响患儿发育,因此需及时干预[5-6]。中药穴位贴敷是临床最常见的干预方案[7]。主要采用中药研磨成药饼,贴敷于相关穴位处,以直接使药物通过皮肤表面直接渗透于机体内部病变部位,促进药效的发挥[8]。但由于肠道蠕动快慢与外力因素也有巨大关系,而此方案并未对肠道进行按摩及推拿,对促进胃肠蠕动的效果不显著,而脑肠肽是一类与胃肠蠕动相关联的因子,因此,对改善脑肠肽水平效果不佳,同时极易复发[9]。中医推拿是采用专业的推拿手法为患儿进行腹部按摩,利于调节胃肠道经络,以促进胃肠动力,加快胃肠蠕动功能[10]。若将其与中药穴位贴敷方案联合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或许对改善脑肠肽水平效果更佳。
本研究中,观察组胃脘隐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及嗳气呃逆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肽Y水平低于对照组,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4.92%,对照组复发率为16.39%,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医推拿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可显著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改善脑肠肽水平,从而降低疾病复发情况。可能是因为中医推拿联合中医穴位贴敷能直接使药物通过穴位进入病变位置发挥药效[11-12]。同时通过专业手法对胃肠解剖位置及脊椎部位处进行推、捏、按、摩、点、揉、拍等刺激胃肠部位及脊柱功能[13]。而神经肽Y主要分布于交感神经细胞及中枢神经,减少胃酸分泌及胃肠运动,且对结肠、空肠存在逆向运动的刺激,因此,神经肽Y水平升高则会导致胃肠不适感增强,食欲减少。当进行中医手法推拿及中药穴位贴敷时可刺激肠道黏膜细胞[14]。同时刺激支配胃肠功能的神经因子,以达到有效改善神经肽Y分泌的作用,从而促进胃动素分泌,提高胃肠蠕动功能,从而改善症状、缩短症状消失时间[15]。
综上所述,中医推拿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可明显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改善脑肠肽水平,从而减少疾病复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