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班级集体观念的调查与思考
——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

2022-03-24 02:59严明祥晋良山李建文商孝源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观念集体班级

严明祥,晋良山,李建文,商孝源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93)

2021年4月12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和主力军,其思想道德水平和发展状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直接影响。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具有个体的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班级集体的社会属性,班级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和培养有助于学生成长、成熟、成才、成功。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服务集体、奉献集体的行为习惯,能够提升学生团结、和谐、上进、协作、奉献的精神特质。因此,加强学生的班级集体观念对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班级集体观念如何?在思政教育备受重视的当下,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基于此,本文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学生班级集体观念进行调查和思考,探讨造成学生集体观念不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高职院校强化学生集体观念培养的可行路径。

一、班级集体观念的调查和分析

2020年3—6月,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50名学生、经济管理系30名学生、财会金融系70名学生班级集体观念及学院集体观念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调研的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农业职业学院学生班级集体观念调查问卷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参与集体活动,认为每周班会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召开;很多同学经常帮助别人,但主动帮助同学占比不高,有些行为属于被动帮助;大部分学生喜欢玩手机、看视频、打游戏,对集体活动热情不高;超过半数学生反映班干部作用发挥一般或作用发挥不太好,认为班级集体观念教育开展不经常或基本不开展;很多学生对校纪校规不清楚或比较模糊,有在校园内扎堆抽烟或偶尔抽烟的现象。通过调研和综合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在班级集体观念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重

现在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成长中慢慢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潜在思想意识。初入大学,很多学生难以从自我格局中走出来,有的不习惯于过集体生活,心理上或多或少对集体生活有一种抵触情绪;有的不会与人相处,平时说话比较强势,得理不饶人,凡事都要据理力争,没有学会包容和谅解;有的责任担当意识差,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棘手事情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喜欢把本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没有站在集体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爱心,生活中从来不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别说雪中送炭,就连锦上添花的事也不主动伸手。

(二)班级骨干作用发挥不够

学生骨干包括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心理委员,还有团支部的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一个骨干一面旗,如果在班级事务中骨干的示范表率作用发挥的好,这个班级集体就容易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就能带动其他同学一起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反之,如果骨干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参与不积极、不主动,其他同学就会“有样学样”,班级集体就容易“一盘散沙”。从调查结果看,有的班干部职责意识较为淡薄,没有积极主动配合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工作,平时教师督促了、安排了、强调了就管一管,不督促、不提醒就随波逐流、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有的班干部在班级事务中碍于情面不敢管、束手无策不会管、事不关己不想管,怕得罪人宁当“和事佬”,很少说有责任心的话,久而久之班级就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气。

(三)集体主义教育缺失

问卷调查显示,64%的学生认为班级集体观念教育开展不经常或基本不开展。参照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21全学年课时为例,第一学期359课时,专业课164课时;第二学期529课时,专业课315课时,其中全学年思政、心理、形势等课共173课时,从上述课程设置不难看出,当前职业教育中重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教育,思政教育也大多从“四史”、形势政策、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主义教育,无论以课堂形式还是在学生日常行为引导上,即使搞过一些集体主义教育,也大多是空洞地、泛泛地提要求,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时效性[1]。由于平时浮光掠影式的集体主义教育没有触及学生的思想,一些学生在思想上对班级集体荣誉感缺乏认同感,致使参与班级集体活动不积极、不主动,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

(四)部分学生校规校纪落实差

问卷调查显示,60%的学生反映对校规校纪不清楚或模糊,75%的学生反映在校园内有和同学扎堆抽烟或偶尔独自抽烟的现象。一般讲,学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校规校纪,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为主组织新入学的学生专门学习《学生手册》,使学生从入学之初便认识到他们应当承担和履行的道德和法律义务,以便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但从实际情况看,平时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却屡见不鲜,有的学生明知学校是“无烟校区”,但仍然是在校园内悠然自得、旁若无人地抽烟;有的参加班里组织的集体活动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宁可在宿舍里睡觉,也不参加集体活动;有的打饭时不按顺序排队,存在大声喧哗的情况。总的来说,有一部分学生不能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组织纪律性较差。

二、班级集体观念不强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学生班级集体观念淡化是诸多因素造成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看,进入大学后学生在生理上日渐成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思想活跃,注重人生的规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思想还不够成熟,思考问题不全面,部分学生自我中心思想严重,缺乏合作和团队意识,对班级集体没有认同感,缺乏维护班级集体荣誉的自觉性。

1.对班级集体缺乏认同感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风华正茂,自我意识强,但心理还不够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曲解和误解集体主义的内涵和处延,片面地认为一旦融入班级集体中就会扼杀自我张扬的个性,思想上混淆了“自我意识”和“唯我主义”的概念。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要实现班级成员自觉为班集体感到自豪和欣慰,必须是在喜欢、热爱、尊重的思想基础上才能产生这种认同感,才能对这个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而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的过程,取决于这个班集体能不能遵循自己既定的目标发展,能不能满足个人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包括人际关系是否受尊重,是否被教师和同学认可等属性。班级成员有了对班集体的认同感,班级就会逐渐形成强大凝聚力,每名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自觉遵守班级规定、维护班级集体荣誉。学生是个体,班级是集体,班级集体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学生个体元素,只有把学生个人的发展与班级集体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有凝聚力的班级集体[2]。

2.班级集体荣誉感不强

集体荣誉感是一种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自觉地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争荣誉的道德情感。“众人划浆开大船”“众人拾柴火焰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学生始终把自己游离于班级集体的边缘,只满足于跟班上课、考试不落科、拿到毕业证顺利毕业,从没有想过从进入大学到毕业,要在一个班级集体中共同学习生活三四年,班级集体的荣誉就是每名学生的共同荣誉,需要每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维护。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以个人兴趣爱好之名“结对子”“拉圈子”,但是不喜欢融入到班级中参与集体活动,究其原因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平时喜欢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没有真正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毕业后走向社会,任何一家单位都是一个集体,如果在学校学习生活中不培养集体荣誉感,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毕业后就会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心理挑战。

3.贪玩成瘾故意躲避

学院每年招生分两个批次,第一批次是京籍学生优先招录,分数线偏低,入学率100%;第二批次是按北京市教委划定的区域和招生名额,通过高考成绩择优录取的外地生源。相较而言,职业院校的学生成绩相对偏差,学习能力也相对薄弱,学生中“不爱学”和“不想学”的想法比较普遍,虽有部分学生确实是想学一门技术为将来找工作做准备,但更多的学生是想通过职业教育混一张文凭,平时对学习的“主业”兴趣不够浓厚,热衷于打网游、玩动漫,喜欢独处,不喜欢参与集休活动,有的甚至编造各种理由逃避集体活动课。

(二)客观因素

从客观因素看,一些学生班级集体观念不强,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和学校教育及影响方面的因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西方文化的侵袭和不良影响,西方的“普世价值”和文化通过各种途径逐渐渗透到了青少年的思想中,致使部分学生崇尚所谓的“自由和民主”“个人英雄主义”,喜欢西方国家的生活和交往方式,盲目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自由”[3],思想上对集体主义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同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通过家庭、同学、朋友、媒体等各种途径影响学生心理,误导其形成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甚至造成心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随着学生社会人际交往日益广泛,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竞争都会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导致一些学生不愿与人交流,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尽情展示个性、发挥自我,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自我放纵和个性张扬,致使其更难以融入集体。

2.家庭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00后”,独生子女居多,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娃以稀为贵”,在家庭小集体中父母基本上包办了孩子的一切,这种以“我”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从小在孩子思想中生根发芽,长大后习惯于在“溺爱”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也习惯了“唯我独尊”的自由自在。另外,家庭教育和熏陶也是酿成学生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夫妻关系融洽,双方都付出时间和精力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和谐,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阳光乐观,积极上进。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感情不睦,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教育培养孩子,甚至经常拿孩子出气、撒气,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这都会给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其与集体有些格格不入,对集体事务更是不感兴趣。

3.学校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校规校纪在日常落实中还有“盲区”和“死角”。比如,学校对一些学生在教学楼门口扎堆抽烟、个别学生故意破坏宿舍的消防烟感器、学生发生冲突打架等问题的处理上还存在“雨过地皮湿”的现象,不能真正硬起手腕抓,导致一些学生屡教不改。另一方面,缺乏对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约束和考核机制。应该把学生参与班级集体活动纳入到思政课学分考核机制中来,因为学分对每个学生至关重要,平时严格量化考核和考评,每月面向学生将考评结果公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校的日常表现和参与班级集体活动的次数,克服个别学生思想中片面形成的“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多参加与少参加一个样”的错误想法,一旦班级中好风气蔚然成风,班级的集体观念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班级集体观念的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地区、行业、部门、农村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用人单位反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表现、参加各类活动等反映出来的能力和素质看,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以及社会现实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虽然高职院校学生中不乏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能以及事业心责任感等方面优秀者,但更普遍的情况是学生思想素质和认知能力偏低、文化底蕴基础相对薄弱、心理素质承受能力较脆弱、人际交往综合能力欠缺等[4]。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班级集体观念、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立足社会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天下大同、人人为公”的朴素理想,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追求,无不浓缩着集体主义的文化基因,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是班级集体,只有班级的制度得到执行,团队精神和班风学风建设才能够不断深化,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战斗力以及个性的活力才能够蔚然成风。那么,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强化学生班级集体观念的培养呢?

(一)以“三全育人”提升集体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现阶段,要针对职业教育和学生的特点,将培养学生的班级集体观念融入到“三全育人”全过程中,将其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整合校园资源,把校园内涉及学生的一切场所“统起来”,将教育教学的一切载体“衔接好”,在硬件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软件上契合时代发展、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真正把学生需要和需求的“硬软件”贯通到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还要完善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五大育人主体的全过程链接,主动进课堂、班级、宿舍、食堂、体育馆等不同环境,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引导学生自觉热爱集体,参与集体活动。构建全员参与、全时贯穿、全域协同的课程思政、网络思政、教师思政大格局,加快建立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等相互关联的思政体系,关注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需求,在情和义、情和理的思想交流和交融中帮助学生辨是非、明大势、找方向,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会贯通,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增强集体观念。

(二)建立健全学分考评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实行德育学分考评机制[5]。通过学院学籍管理科了解到,目前我院还没有建立学分考评机制。建立“学习+德育”学分制是管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增强班级集体观念的有效途径。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分制应贯穿其中,比如学习成绩、日常表现、参与集体活动、遵守校规校纪等方面都可用学分量化考核和评价,凡是积极参与班级集体活动的,可以对照学分管理细则加分;凡是有借故不参加集体活动、欺负同学、破坏公物等违反校规校纪行为的,也可以对照学分管理细则减分,有加有减,奖罚分明。并在班级定期公布考评结果,对每名学生的学分进行展示,对表现好、进步明显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对表现一般、接二连三被扣分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让每名学生通过学分看见自己的进步,也让学分约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三)组织班级文化活动熏陶

尽管同一班级同学性格、爱好、情趣各异,但班级共同的思想追求和文化行为,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为此,班级要重视学生文化建设,让文化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开展学生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小发明、文学作品、电脑作品等展览;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演讲赛、辩论赛、征文赛、诵读节、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引领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努力营造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的文化氛围。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设置主题活动,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奋斗的青春”“我和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热爱集体。师生之间还可经常开展“有一说一”“你问我答”等互动式的交流学习,围绕学生关注的恋爱婚姻、劳动就业、社会热点等问题举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在交流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增长才干。

(四)发挥学生干部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班级要想有凝聚力,首先要有一个有威信、能发挥表率作用的班干部集体。需要选准配强学生干部,“选准”思想好、品质优、学风正、执行力强、大家公认的有威信的学生;以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人际交往等特长为基础,“配强”班干部集体,根据特长将选出来的班干部配备到不同的岗位上,让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尽心尽力管理班级事务。高职院校选人用人导向要明确,选举班干部要做到民主公平,尽量避免选不准、选不对的情况,出现影响同学参与集体事务热情的消极负面因素。同时各系部、学工部、班主任、辅导员要在学习生活中主动给学生干部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每次大项任务前都要开会动员,推进过程中要督促指导,任务完成后要组织搞好总结,让学生干部表率示范作用发挥更趋全面,激发同学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热情,增强同学班级集体观念。

(五)坚持开展户外拓展训练

人心齐,泰山移。户外拓展训练是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增强大学生对班级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有效途径。所谓“团队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大局意识、团结合作、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激发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团队高效率运转,促使个人利益转化为集体利益。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大学生经常开展一些信任背摔、高空抓杠、攀爬高墙、多人行进等容易组织又不受严格场地限制的户外拓展项目,男女混搭,多人成组,各团队自行设计队名、队形、队号、队歌,一起喊口号,一起唱队歌,一起努力完成每个项目并获得优异成绩和名誉,在活动中让每名大学生感受个体的能力、整体的实力、集体的影响力,通过坚持不懈地培养逐渐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猜你喜欢
观念集体班级
我为集体献一计
班级“无课日”
坚持系统观念
警犬集体过生日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风水”观念在《金翼》中的体现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