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国良 文/冯灵利
武罗国是衡水地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古代国名之一。建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夏朝,是后羿贤臣武罗的封国。由于年代久远,各类史书记载不详。据〈路史、国名纪〉载:“世本云,夏武罗国,冀都之武邑。”据武邑县旧县志记载:武邑夏朝时称“武罗国,商因之,战国属赵,秦属钜鹿郡,汉改置武邑县,与观津、东昌并隶信都”。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 年)置县,至今已2213 年,其间朝代更替,境域屡有变迁,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乃塑成今日之境况:地处东经115°45′--116°08′,北纬37°37′---38°00′之间,东西最宽27公里,南北最长42.5 公里,总面积830.1 平方公里。武邑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东北部,是河北省132 个老区县之一。武邑县地处黑龙港流域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15.10—22.50 米,属北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县辖1 区7 镇2 乡,545 个行政村,总人口32 万,其中农业人口27.9万,全县人均土地3.7 亩,人均耕地2.7亩,大大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为传统农业大县。1994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重点县,2001 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武邑县区位优势明显,距北京260 公里,天津240 公里,石家庄120 公里,济南180 公里,距黄骅港170 公里,距大广高速10 分钟车程,是华北内陆腹地“东出西连”交通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境内有1 条国道,106 国道过境38.9 公里,沿106 国道向北40 公里有石黄高速路口,向南15 公里有衡德高速路口;1 条高速,衡德高速过境14.5公里;4条省道,衡德路、宁武路、武千路、040 省道;铁路纵横交叉,石德铁路东西途经县境12.15 公里,并设有清凉店火车站一座,即将建成的邯黄铁路南北穿越县境28.5 公里,并在清凉店设立衡水火车站。2004 年以来全县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完成乡村公路建设路程790 公里,全县545 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油面路。
武邑人民是富有政治觉悟和革命传统的人民。从清末以来,县内仁人义士相继投入反抗清朝腐败统治、抵御列强侵略的正义斗争,特别是七七事变前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贫苦农民,以及受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而富有反帝爱国热情的知识分子,他们要求起来革命,推翻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早在1931年至1936年期间,武邑就有在北平、天津、泊镇等外地大、中学校求学的进步爱国青年,如李松霄、孙森甫、张萍、王若平、甄林风等人。他们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乡后,以各种身份、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形式传播马列主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北平、天津的爱国学生,积极组织了“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到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对武邑人民觉醒、起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1936 年初,中共直南特委负责人吴立人、马国瑞等同志来到武邑、武强一带,宣传抗日救亡、开展党的活动。经吴立人介绍,高东宾、高持真两位同志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武邑县最早的两名党员,为武邑县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同年经中共直南特委批准,在武邑县圈头镇成立了中共武邑、武强工作委员会,在直南特委的领导下,负责武邑、武强两县党的工作。1937 年春,在武邑县的芦口村建立了武邑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武邑县芦口村党支部。从此,武邑县便有了党的组织。芦口村党支部为武邑县党组织的发展,为党领导武邑人民进行全面抗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37 年底和1938 年初,八路军129 师,先后派孙继光、胥光义同志率领“挺进支队”,陈再道、李菁玉同志率领“东进纵队”,宋任穷同志率领骑兵团,徐向前和刘志坚同志率领七六九团、六八九团及第五支队来到冀南地区,在南宫、冀县、衡水、武邑一带开始了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武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半政权性质的“抗日救国联合会”,后改称“战地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委会),为动员全县人民起来抗战,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争取盘踞在武邑的游杂武装赵云祥部共同抗日,1938 年3 月,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以个人名义邀请赵云祥到南宫会谈,对其阐述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坦率表示了愿与各方武装联合抗日的诚意。4 月,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又委派刘建章以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特派员的名义,来到武邑做赵云祥部的工作。但赵云祥是国民党的顽固派,毫无接受改编共同抗日的诚意,而且继续在武邑干着骚扰百姓、破坏团结、破坏抗日的勾当。1938 年7 月,一二九师前方司令部和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发动了打击、消灭顽固势力赵云祥的战斗,把赵云祥部从武邑彻底赶了出去,使武邑、阜城、景县、衡水几县连成一片,为冀南行署三专署和冀南军区第五分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38 年8 月,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第五特区委员会(后改称中共冀南区五地委)、冀南行署三专署在武邑相继成立,信锡华任五特委书记,刘建章当选为三专署第一任专员,并兼任武邑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同年10 月中共武邑县委员会正式成立,孙森甫任书记。从此,武邑县成为冀南区五地委领导人民进行抗战的中心地区和冀南区北部的抗日根据地。
抗战期间,发生在武邑较著名的战斗有:1939 年的酉屯战斗。战斗中,八路军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邓永耀为国捐躯,刘伯承师长称赞他是:“伟大的革命者,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牺牲了自己的一切”;1940 年讨伐国民党顽军石友三的战役;1940 年武邑军民积极参加百团大战,开展交通破击战,破袭德石铁路;1940 年7 月苏正伏击战。参战的冀南五分区九旅二十五团受到了八路军司令部、政治部的通令嘉奖,129 师刘邓首长高度评价此次战斗“是创造了平原地区迅速、干脆灭敌人的伏击战的范例”;1942 年5 月21 日的任角战斗,冀南五分区二十七团一连、五连和九连的一个排共300 余名指战员,在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俊峰、团长吕琛、政委查茂德带领下,与几千名日伪军展开了激战,共击毙敌800 余人,张俊峰等300 余名抗日将士壮烈牺牲。为了永远纪念和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武邑县在当初掩埋烈士忠骨的圈头乡任角村东北二里多烈士岗旁,修建了烈士亭,树立了烈士碑,筑起了烈士纪念塔。1981 年将县城西街的烈士祠迁来合并为如今的任角烈士陵园,2009 年,对烈士陵园进行了修缮。如今的任角烈士陵园,已成为当地人民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弘扬正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武邑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武邑县五二一烈士陵园,也称任角烈士陵园
八年抗战期间,宋任穷、陈再道、王任重、任仲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刘建章、李尔重、孙森甫、牟海秀、陈登坤等领导同志在武邑大地上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更有邓永耀、张俊峰、李松霄、周林风、张萍、张庆丰、王培贤、谢振华等大批革命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涌现出了大批舍生忘死掩护抗日干部、战士的群众英雄,侯文祥、王淑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两位老人于1953 年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授予“抗日模范堡垒户”的光荣称号。
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中,武邑县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及冀南军区、第五分军区部队,先后作战560 余次,毙、伤、俘日伪军4600 余名,缴获炮2 门,枪支1900 余支和大批军用物资,营救抗日军民及普通群众1760 人次,拔除日军据点11 处,破坏日军铁路20 余公里、公路200 余公里、电话线160 公里。在抗日战争中,全县有5500 余名青壮年参军,有1900 多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在党的领导下,武邑县18 万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使武邑成为冀南区较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武邑人民翻身不忘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把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作为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在解放战争中,武邑县共缴纳各种粮食2110 万斤、油料280 万斤、布匹668 万尺,做军鞋、织军袜更是不计其数。作为革命老区,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先后分4 批输送340余名优秀干部北上南下,接管和开辟新解放区。全县共为解放军输送兵员2560 人,其中有509 人牺牲在解放战场上。先后出动民工5000 余人次支援了馆陶战役、大名战役及解放安阳、解放永年、解放太原等战役。在大军南下途经武邑县境时(前后历时月余),为做好南下的后勤保障供应,按上级指示,武邑县成立了迎接大军南下后勤指挥部,对保障大军南下的后勤供应做出了详细具体的部署,武邑县男女老少齐动员,儿童和自卫队员站岗放哨,妇女为战士缝洗衣服,青壮年抬担架、运送军用物资,县、区、村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对解放军战士进行慰问,这些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大军顺利南下,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武邑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经过60 年发展,现已成为河北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年产粮食5 亿多斤、棉花2000 万斤、蔬菜6 亿斤、果品1 亿斤、用材林2600万株、奶牛存栏6.8 万头、生猪存栏16 万头,先后被省命名为“河北蔬菜之乡”、“河北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富邑牌红富士苹果、黄口大枣被评为“中华名果”,2009 年武邑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多年来武邑县始终坚持把农业龙头建设作为农民增收的关键,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培育了澳地淀粉、龙达养牛、绿野斯格猪、鑫旺肉鸭、绿牧达生态奶牛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项目,初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万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其中总投资5200 万元的绿野畜禽公司华北肉羊养殖项目,是科技部重点高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建成后,肉羊存栏将达两万只,将成为全国唯一的:“华北肉羊”繁育基地。这些都有效提升了武邑县农业科技含量和社会化组织水平。
在大力发展农副业的同时,武邑县大力推进精优金属制品产业、生态化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和传统特色产业。精优金属制品产业以总投资34 亿元的河北钢铁集团冷轧镀锡板项目为龙头,项目产品和整体技术均属国内领先,其精密冷轧薄板产品可满足家电面板需求,高档镀锡板可达到食品包装材料标准,年产15 万吨的连续退火生产线、冷轧薄板双机架平生产线及20 万吨镀锡生产线均属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装备,产品前景广阔;生态化工产业以冀衡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系列消毒剂产品为核心,包括二氯、三氯、漂粉精、烧碱、氯气、氨基乙酸、氰尿酸、苯胺等6 大类40 多个品种的链条体系。其中冀衡化学公司为世界上最大的消毒剂生产企业,产品主要出口美国、西欧等国,占美国市场的30%以上。河北东华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氨基乙酸生产企业,产品占国内市场的70%以上。如今,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在成功引进总投资11.2 亿元的冀衡化学高效消毒剂项目基础上,围绕盐、煤两大化工产业,相继引进了蓝天、东北助剂、冀衡赛瑞等一批上下游企业,目前已形成上下游产品相互利用、副产品综合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武邑县是历史上的硬木雕刻之乡,现有加工企业200 多家,年产仿古家具30 万套(件)。目前依托衡甘达家居建材展销中心已形成辐射周边200 平方公里、覆盖冀东南的最大的家具市场集散中心,带动了整个产业的聚合腾飞。金属橱柜现有生产企业117 家,主导产品是钢制保险柜、文件柜、金库门等,年产能力150 万台(套)。武邑县充分发挥“虎”牌保险柜这一“中国名牌产品”品牌优势,产业水平全面提升,武邑橱柜在长江以北市场占有率达到30%。
如今的武邑在经济发展上坚持以工业为主战场,以园区为主阵地,紧紧抓住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局等十部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以及武邑县循环经济园被列为河北省首批产业聚集区的重大机遇,对标省级一流,强化基础完善功能,按照“做优发展规划、搭建高位平台、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体制机制”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三大强势板块:县城工业区,定位为以橡胶制品、金属制品为主的加工产业聚集区。依托河钢集团冷轧镀锡板项目,武邑县全力打造精优金属制品产业聚集区,力争三年内实现销售收入50 亿元,5 年内达到100 亿元;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按照“土地集约化、产业聚集化、资源节约化”原则,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置于首位,初步形成了化工产业循环经济链条,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打造总投资超百亿、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双百亿园区”;农业产品循环经济园,依托武邑县境内一条国道、4 条省道、即将建成的邯黄铁路在境内设站,与德石铁路在县内清凉店站形成黄金十字交叉的优势,以总投资2.3 亿元的澳地淀粉和总投资1.6 亿元的和硕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循环加工和物流,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完成投资30 亿元,发展产业链条项目30 个的“双30”项目,把这一园区建设成集农副产品加工、生物科技、期货交易于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区,一个正在规划中的冀东南工业和物流基地和河北省内陆港呼之欲出。
近年来武邑县以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城镇为目标,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工程,把规划建设作为大变样的先导,精心编制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做到“三个对接”(对接衡水市生态宜居湖城总体规划、三区整合战略规划和“北工、南城、东物流”战略布局)、凸显“三大板块”(县城、循环经济园区、清凉店物流园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气魄、快速度”的理念,全力启动实施了提升改造、街道畅通、综合开发、精品亮点、水系治理和民生六大主题工程。其中总体投资6000 万元的新时代公园,占地180 亩,由景观、功能、和谐三条轴线组成,分为商业、商住、会展、健身、生态公园、绿化广场、音乐广场、音乐灯光喷泉、历史走廊等14 个功能区,绿化面积10 万平方米,与之配套的1 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正加紧前期施工,成为全省目前面积最大、档次最高的文化休闲中心和县级的标志性景观。另外武邑县投资1.1 亿元的建设路景观提升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总投资8000 万元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也已开工建设,新农村社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目前已完成建筑面积2.1 万平方米,预计9月份达到入住条件。
武邑县始终坚持把环境建设放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常抓不懈。着眼武邑新的发展阶段,从思想观念、精简审批事项、规范执法行为、开展效能革命、严格督查落实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范。在此基础上,又把环境建设从“物”的层面向”人“的层面推进,制定了领导干部、公职人员、普通市民三个层面的形象守则,塑造出武邑良好的整体形象。
今天,改革的武邑朝气蓬勃,开放的武邑商机无限,发展的武邑前景美好,和谐的武邑环境优越,千年古邑正在焕发出强劲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