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发明创造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2022-03-24 10:26陈晓洁
科技与创新 2022年6期
关键词:创造力教材教学模式

陈晓洁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发明创造学”是一门对创造发明史上大量的发明、发现过程的实例进行剖析研究,探寻创造发明的规律,促进培养具有发明创造力的人才的课程。1931年,美国北部达拉斯大学的克劳福德教授提出了“特性列举法”,首次在大学开设创造发明类课程[1]。1941年,美国人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随之,在美国企业界出现了一个研究创造学的热潮。各式各样的创造力开发类训练课程开始在大学、研究机构和工商企业流行[2]。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普遍开设创造学、创造技法必修课,培养了大量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这也是这些国家科技发达、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之一。20 世纪80年代中国从西方引入创造学,1983年,中国矿业大学将创造学原理与地质专业相结合,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教学新思路。1990年该校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学科创造学——“地质创造学”,并将其列为地质系学生的必修课[3]。进入21 世纪,中国与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创造教育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特点,越来越多的高校专业开设了创造教育课程,如知识产权、公共事业管理等。当今世界创新热情高涨,创新力培养也应与时俱进,高校“发明创造学”如何更新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是当前面临的教育问题。

1 “发明创造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自20 世纪后半叶,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世界各国相继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部分国家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世界上几大强国脱颖而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实质是创造力的竞争,即创造发明的竞争,创新可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还面临着那些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占有优势的巨大压力。20 世纪80年代创造学传入中国后,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多数院校开设了与创造学相关的课程,然而却一直不温不火,课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效用由此可见。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资助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4]。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创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知识源头和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关乎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进程。高校开发创造力课程,是提升青年一代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节点。

2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发明创造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开发人的创造力潜能,国内虽然不少学校开设了创造学课程,但因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1 教材内容不丰富,教材内容延展性不强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发明创造学”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其包含的内容广泛,文理知识皆有。几年前,若要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是非常困难的,一些教材中提到了创造力测试方法、创造性思维技巧,但没有过多细致的描述,更缺少一些有关创造力测试的图片等附件内容。笔者所选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创造发明学导引》为21 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这本教材里配的图表很少,每个章节后面没有附练习题,随堂练习的材料需要教师另外再出题。教材的封面设计、内容等方面,离大学生满意教材还存在一定距离。即便是这样,最终还是在为数不多的有关创造学的教材中选择了这本书。如果仅仅参照教材来开展教学,不加入其他的参考书目,教学内容就显得简约枯燥,且延展性不足,很多概念难以讲明白,学生也听不明白。学生在复习课程内容的时候也不容易把握住重点,难以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以上结论,源自2017年在开展“发明创造学”课程期间,笔者对2016 级39 名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做的有关教材满意度的调查。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2016 级知识产权专业关于“发明创造学”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从表1 可知,7 项问题中,“图书定价”方面的满意度最高,为97%。图书定价为25 元,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本页数为236 页的教材的价格算是合理的。“章节设计是否完善合理”方面,大多数学生比较满意。但是其余的选项“封面设计是否美观新颖”“知识点的陈述是否明确易懂”“案例的分析是否丰富”“图表的设计是否合用”“课后习题是否合理”这几项的满意度明显低于60%。封面设计不够新颖,内容以及课后习题不够丰富、合理,这些将此教材的整体质量打了折扣,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借鉴其他参考书。

2.2 过于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本位,把控过强

《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世人把教师作为传递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学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下整体知识的传递过程主要是单向的,由教师自上而下传递给学生,其特点是教师口授、写板书,学生耳听、抄笔记,特别是照本宣科教材内容,学生接受的是教师灌输式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以教师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主流。然而“发明创造学”作为一门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这门课程教育的核心是重视开发人的创造力潜能,单方面依靠教师讲授,难以达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的目的。

2.3 易使学生在课堂中弱化自己的角色,学习主动性降低

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发言的机会比较少。对于一些上课不积极主动的学生,易加剧弱化其的受教育角色,做一位纯粹的听课者,犹如听课的机器,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听课质量。笔者曾经为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讲授过“发明创造学”这门课程,在讲第一章节的时候,由于学习内容比较多,有的学生急于埋头记笔记,不能及时抬头听讲。课后笔者询问了几个学生,她们表示在很多课程中都是这样的,上课抄笔记,下课再自学,在课堂上不能真正主动汲取知识,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到了临考前,四处索求教师的课件,以应付考试。以这样的学习方式学完一门课程,从表面上看,弱化的是学习者的角色,实际上是一种被动学习、低效率的方式。

2.4 师生之间交互过少,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理论篇幅多的课程容易造成师生之间交互过少,这种交互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的了解以及探讨上。“发明创造学”中有诸多关于人类发展历程中各种技术和发明的案例,课程内容丰富,比较接近生活。如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形式”这个章节中,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及其生理学基础,但是,若想讲好这部分内容,需要结合人类大脑的解剖模型进行展示,而教师因条件所限,往往只在课堂上单纯讲述,或者结合幻灯片上的影像进行展示,内容显得干巴巴。在学生无法近距离观察和触摸的情况下,容易导致错误或模糊的认知。曾经笔者在课程考核中就发现过一小部分学生混淆了人类左右脑的功能。此外,“发明创造学”课时安排较少也是师生之间缺乏交互的一个原因,笔者曾教过的“发明创造学”最长课时是一学期不超过36 课时,所选用的教材是李建军的《创造发明学导引》,其中有9 个章节,加上课外参考书籍《科学史》《创造发明的思路、方法及路径》等几乎占用了所有的学时,如果在课堂中加上头脑风暴、seminar 等内容,教学进度势必会延迟。所以,每学期末上完课后,需要额外找出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消化重要知识点。平时上课期间,进行长时间互动是不现实的。

3 创新“发明创造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教好“发明创造学”这门课,既能夯实象牙塔中大学生的创新基础,又能为国家培养优质的创新人才。如何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式。

3.1 应该有强大的支持这门学科的教育环境

在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创造力的培养关乎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进程,每个行业都需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卓越创新头脑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应怀有创新理念,还应有创新的人格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当前中国一些高校还没有将这门课程重视起来,仅有少量专业开设“发明创造学”,比如知识产权专业、公共管理专业、地质学等专业,只有少数大学生在学习,创新意识教育覆盖面很窄,很多人想了解这门课程,却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因此,笔者建议将“发明创造学”设置为大学生的全校通识课程,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建立相关的课程实验室,增加一定的课时量,整体优化创新教育环境。

3.2 多开展实践教学,增加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发明创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学科很广,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专业功底,有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如生物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同时,还需要有实践教学的能力以及相关教具的辅助。传统的教室授课形式不容易将有关这些学科的内容形象生动地讲授出来,比如,曾经笔者在备课“人类创造力生理学”这节内容时,考虑到要借助人体大脑的解剖展示教具,经过努力寻找,在上课时插入了高清的医学图谱以及相关影像资料,最终在教学中清楚地反映出人类左右脑的生理功能。然而不是所有的备课期间都能根据理想找到合适和教学内容,在讲授创造性思维形式和创造力基本要素等内容时,可以借助实验室、科技馆、博物馆等可免费参观的场馆,带领学生走进场馆,聆听讲解,亲身体验或者以现场我问你答的方式,增加师生互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近年来,线上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师生互动教学体验。网络教学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时空的距离,也使彼此交流更加顺畅。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许多大学陆续开设了慕课课程,在线上学习知识,观看教学视频,在线上做练习题,与教师和管理员做互动游戏,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能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促进教和学相长的就是好的教学模式。

3.3 不应单纯以闭卷考试来检验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之后,通过卷面考试来检验书面知识点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而得到的收获。为此,笔者建议期末考核时,教师应灵活制定考核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长,不限学科,不限技能,以不同的形式来证明自己创造的能力。例如,制作一件小手工,写一篇自己熟悉领域的研究论文,甚至撰写一部微型的天马行空的侦探小说。在日常的教学活动期间,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小论文或者沙龙,让大家结合学习和生活畅谈创新感受。

4 小结

“发明创造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以及创造技法为目的的课程。时代在发展,“发明创造学”包含的知识量必然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倒逼教学模式的更新,成为发挥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方式,例如,时下的“翻转课堂”“慕课”都值得推广。此外,教师个人眼界的开拓,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研究比赛等,都能更好调动学生的创造力。

猜你喜欢
创造力教材教学模式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教材精读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