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
虎跃山河壮,春来日月新。十二年一轮回,又到虎年了。古人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地处太行山晋冀交界处的古州平定,以出产煤铁而著称,“狮虎镇乌金”自古流传,对虎的敬畏和喜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泥塑虎镇宅护院,布艺虎吉祥如意,面塑虎送瑞添福,剪纸虎喜庆盈门,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以虎为主题的各式民间工艺品汇聚成了虎的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贴门神,挂老虎,驱魔辟邪镇宅院。” 平定当地每到年节临近,家家户户有在门上挂老虎或家里摆老虎的习俗。平定砂器一条街上,“泥人史”工作室里,泥塑老艺人史林珠正在忙着制作泥塑虎摆件。只见随着他手中的木刀轻抿慢压,小老虎威严却又可爱的神态渐渐显现而出。泥塑虎呈向前跑动状,形体简约,上色后面部五官生动,坚挺的鼻子、圆睁的眼睛、夸大的双耳和张开的嘴巴,再加上头上醒目的“王”字,显得威武雄壮,自然而然散发的勇猛凛然之气让人心生敬畏,同时憨态可掬的表情和动感活泼的造型中又透出和善可亲。民间艺人们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民间百姓心目中大美无边的理想老虎形象,虎的造型虽然进行了夸张,但处处彰显虎的神韵和气势。
生长在黄土地上的平定泥塑艺人史林珠,技艺传自祖上,四十年来扎根于民间艺术土壤,一把把毫无生命的泥巴在他的手中焕发着生机。而泥塑虎的创作,更是他多年积淀的技艺和当地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南山当中拟狮子,北山沟里皆老虎,山中孕藏煤铁丰,南蛮窃,狮虎镇乌金。两山峰起滚桃川,千年沧桑无须论,敬仰热爱缘于何,富阳泉,其时太行铁”。他的记忆中这是一首当地人经常念叨的民谣,平定是历史上有名的“文献名邦”,古有“三晋文化数二定”(平定、定襄)之说。今天的平定县属山西阳泉市,而未建市前阳泉只是平定所辖的村镇,因石太铁路的开通在阳泉设了车站,1947 年才创建了阳泉市。老虎作为百兽之王,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阳泉境内有狮脑山、老虎沟多处以狮虎命名的地名,从中可见民间对老虎的崇拜以及通过虎的力量保佑平安的期望。史林珠说,他的泥塑创作和当地的风俗相互影响着,作为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平定人,他最能理解老百姓心中的愿望,虎就是这种质朴情感的寄托。史林珠完成的泥塑虎作品,造型丰满生动、表现浑厚简练,富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平定民间,布老虎既是舒适的儿童生活实用品,又是精美的儿童玩具,作为太行山民间手工技艺的缩影,集刺绣、布艺、剪纸、书画于一身,寄托着长辈们保佑儿童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时至今日,还盛行给孩子做布老虎,并且在这基础上衍生出了老虎枕、老虎帽、老虎鞋、老虎围嘴等,寓意孩子健康、強壮、勇敢,虎虎生威的造型里积淀着千年的智慧,虎气腾腾的意象中凝结着岁月的洗礼,虎头虎脑的可爱中蕴含着匠心的巧思。
王霞是位90 后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的她,选择了继承家里长辈的手艺,从事布艺创业项目。她的工作室,就像是一个虎的世界,各式以虎为题材的布艺产品琳琅满目。飞针走线间,她的目光和身边堆着的布老虎一样神采奕奕。一只布老虎的成形,从选料、打样、裁剪、粘贴硬衬、手工缝制零“布”件、“零布件”组合,要经过多道工序。“看似一只简单的布老虎,制作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十分用心才行。”她手中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布老虎都很特别,四蹄直立,昂首挺胸,敦厚健壮,憨态可掬,既有虎的威风,又有虎的可爱。布老虎鼻子是鸡头状,眉毛挂上金丝线盘成如意,合起来正好谐音“吉祥如意”;而虎身上盛开的牡丹花朵,取谐音“花开富(虎)贵”;虎背上铜钱状波纹,既表现出虎的皮毛特征,又在依形而变中产生一种动感,赋予虎体写意而活泼的王者气度,寓意“招财进宝”。真是处处有寓意,有意必吉祥。
“把古朴的形式与现代的特色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喜欢布老虎,得到虎的祝福庇佑。”王霞结合传统文化,设计了多种以虎为题材的布艺产品,可想而知,头上戴着虎头帽,脖上围着虎围嘴,肚上系着虎肚兜,脚下穿着虎头鞋,手里抱着布老虎,身上挂着艾虎香包,“虎”穿戴用品将一个娃娃全副“武装”起来,虎娃是多么的虎气。布艺虎集观赏、收藏、馈赠于一体,有鲜艳绚丽的表现力,又有纯朴的乡村气息,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更迭、风雨的洗礼,呈现着悠久的传统文化,饱含着大山里的质朴民风。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除夕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平定至今保留着最具年味的“蒸馒头,送吉祥”风俗。一到腊月人们便开始制作各种花样的面塑,古城里到处都飘着浓浓的面香。而面塑虎是人们最喜爱的造型,虎年更是大受欢迎。
平定东关是老城区,时尚大方的贾如霞,快人快语热情洋溢,她还是个用面塑创业的女强人。2022 年是虎年,她制作的面老虎特别受欢迎。工作台面案板上,桌角上摆着剪子、梳子、针锥等小工具,旁边的盆里是发好的面团,为了呈现老虎毛色的自然金黄,如霞特意用蒸熟的南瓜与面粉和在一起。她揪了一大块面开始揉搓,敏捷的双手翻飞在面团上,欢腾地像正在扑打嬉闹的小老虎。待面团被揉得水滑精光后,又分成一大一小两块,她先把大块的面揉成长条,再揪两小块搓成条两端分别剪成蹄状,三下五除二,虎的身子雏形已现。最精彩的还是虎头的制作,如霞把那块小面团先揉成一个蛋圆形,然后一手捧着,一手拿起小剪刀,先在一头横剪,再在两侧竖剪,瞬间虎嘴、虎耳朵就活灵活现了,接着又安上眉毛,剪出胡须,装上珠子点上眼睛,转眼功夫,一个造型朴拙、形态可爱的“面虎”就制作完成了。一个个面团经过揉、搓、捏、切等步骤,变成了独具特色的面老虎,真让人惊奇。上锅蒸一刻钟后,面老虎出笼了,瞬间一股纯粹的面香在空气中荡漾开来。个头大,样子萌,憨态可掬的面老虎,既不拘于原形的态式,又夸张得符合规律,在似与不似之间,形象传神,美感油然而生。
贾如霞制作的面塑,对传统手法做了大胆的改革,面的色彩调制摒弃了老式的用颜色上彩,采用纯天然食品和制而成,因而既是精湛的艺术品,又是精美的食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山西民间崇尚古风,制作面塑源自远古祭祀,人们举行祭天告祖仪式,祭礼一般用色纯体全的牲畜,叫“牺牲”,后渐渐演化为民俗,逢年过节,百姓蒸面塑,既祭且食,现在已成为亲朋好友互相馈赠的吉祥之物。在平定当地新生儿百天或过生日的时候,姥姥舅舅家要给孩子送面老虎,希望孩子身体强壮成人后象虎一样威风,再就是把虎当成保护神护佑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
“窗上贴瑞虎,辈辈享清福。” 平定人对窗花、剪纸情有独钟,每逢年节来临,大城小镇、村庄窝铺家家挂花灯、贴窗花,红彤彤的剪纸渲染出一派喜气。平定方言中,“虎”与“福”发音相近,因而老百姓对“虎”图案的剪纸尤为喜爱。
这是一处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农家小院,平定县剪纸协会会长、民间剪纸艺人韩建华的家里,墙上、桌上、窗户上到处都是剪纸,有十二生肖传统图案剪纸,有平定特色婚礼盘合剪纸,还有反映乡土文化的创意作品,艳红鲜活的画面跃然眼前,纯朴的风格像是要镂空光阴,刻下岁月。印象中从事剪纸的都是俊秀手巧的姑娘媳妇们,没想到韩老师这个面相厚实的大男人剪起纸来却是这样的灵巧。
年关临近,也是韩老师两口子最忙的时候,夫妇二人正在紧张地剪“老虎”。韩老师特意选了洒金黄纸,而韩嫂子则是用传统红纸,剪子在他们的手中灵巧地翻飞,即刻功夫就各自变出了形态各异却特色鲜明的老虎。夫妻两人可谓各有千秋,同样是剪老虎,但处理手法则各有高招完全不同,韩老师剪出的老虎比较写实,猛虎下山英姿勃勃,虎视眈眈回头长啸,颇有威武雄壮的气势;韩嫂子剪的老虎,只剪虎头,表情夸张表现出浓厚的装饰味,洋溢着浪漫色彩。平定剪纸就是这样舒展心性,自由创作,随心所欲地表现精神世界,抒发内心感情,把人生感悟与理想愿望挥洒在大红的纸上。
年过五十的韩建华,祖母和母亲都是剪纸能手,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下,他从小喜爱剪纸,走上了学习剪纸的道路。从2000 年开始创作艺术剪纸至今,他已多次举办个人剪纸展。对本地文化的深度感受理解,对剪纸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他对平定剪纸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发展充满信心。清乾隆版《平定州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立春先一日迎勾芒神出土牛,五日黎明剪纸作五穷妇送之,警以火炮谓之送穷。寒食日插柳祭墓添新土,挂纸钱名曰标墓,妇女作秋千戏剪纸噌成红片,串红花子为饰……”从中可以看出剪纸在古代贯穿于全年的主要民俗活动中。而今,这些民俗活动仍然在沿袭,平定人的生产、生活中处处都有剪纸的痕迹。特别是平定地区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剪纸形式-- 大型团花盘合,亦称月廓,为婚嫁喜庆必备之物。韩建华的一项绝技是剪“盘合”,外观以四对折而成的十六凹边形成骨架,以龙、凤、鱼、莲为主体图案,传统的“猪、柿、如意”(谐音“诸事如意”)通过适合纹样的处理办法,穿插点缀其间。整个图案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体现了粗中见细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稳重、宁静的感觉。
韩建华借助着一把小小的剪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种种花样,一幅幅风格独特、题材广泛的剪纸作品,传达着内心的向往,装点着幸福的生活,表达着纯朴的情谊,红火了平凡的日子,也红火了三晋大地黄土高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