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需要双向奔赴

2022-03-24 08:40王梓佩
科学导报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文博考古文物

王梓佩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公众考古方兴未艾,如何让考古事业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相互滋养彼此成就,成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王巍围绕推动考古学走近大众提出建议,受到媒体关注。

“考古是人民的事业。”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留下了不少教训,困守在书斋里的学问难免不受关注。同时,考古资源和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应当回归大众,成为公共资源——从深层次看,发展公众考古事业是在全社会形成归属感与认同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聚焦到个人,哪怕不去追求以史为鉴知兴替,也能够丰富精神世界,不至于说出“考古就是盗墓”而贻笑大方。哪怕小朋友说不出一块砖、一片瓦所承载的价值几何,也能够有最起码的敬畏,不至于去破坏文物。

也可以现实一些,推进公众考古事业有益于开发文化产品、发展文旅行业,进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华大地上有数之不尽的文化遗产和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章,保护它们,研究它们,讲好真实的历史故事来吸引消费,不是比修造各种牵强附会的雕像楼宇来得更有效、更合理?从曹操墓疑云引发民间广泛关注,到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的网络阅读讨论量超10亿,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考古文博类节目备受社会称赞,到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专业获得大量鼓励,不必低估人们对考古和历史的认同程度,更不必怀疑文物古迹能否叩动人心,好奇心是人类共有的禀赋。如果公众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很可能是故事没有讲好。

王巍呼吁,中国应当设立考古日,以多种形式普及考古知识。普及知识不必拘泥于固定日期,但考古文博工作的确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拥抱社会,与公众双向奔赴。有的博物馆只把文物摆出来,连简介都不写清楚,显然不是“让文物说话”的正确姿势。应该尊重公众了解、接触和利用考古成果的权利,对于文化场馆而言,在布展和宣传时多想想受众期待的是什么,把专业内容尽可能讲得通俗易懂,同时有必要增强公益性,故宫博物院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就是很好的尝试。山西考古研究院等机构已经开始招募考古志愿者,这对于掀开考古的神秘面纱、激发公众兴趣很有帮助。

此外,要注重形成亲近考古和历史文化的社会氛围。学校和公园等完全可以承接相关的宣传活动。这并不意味着给孩子增加学业负担,反正学校总要开班会讲故事做游戏,反正假期都有社会实践活动,将与考古和历史相关的内容融入进去,能够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听到历史的回音。进而言之,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假若偷得浮生半日闲,去博物馆走一走,到文化公园转一转,打开历史书或者视频,让掠过历史长河的风迎面吹拂带来片刻沉静遐思,至少是个不错的选择。

猜你喜欢
文博考古文物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考古”测一测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9月举行
基于太仓文博资源的地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