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琳
位于东莞市最南方的长安镇,坐落着宇瞳光学的新总部大楼,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涵盖光学镜头扩产、精密光学模具制造中心、研发中心等项目,今年刚刚投入使用。
走进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布满数据的大屏,能源监控、车间设备状态、生产车间订单进度报表等数据实时更新,一目了然。
这是宇瞳光学数字化转型成果的集中体现。
这家全球头部安防监控镜头供应商,2019年于创业板上市,2020年出货量高达1.32亿件,占据全球近40%市场份额,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数字化提升效能,加快了宇瞳光学的发展步伐。
2021年上半年,宇瞳光学营收达9.94亿元,同比增长91.6%;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204.32%;市值突破百亿元。
“靠现有的管理方式,肯定走不下去,必须变革,否则会被其他同行替代。”宇瞳光学总经理金永红向《21CBR》记者表示,过往10年一路走来,靠的是安防定位的成功、团队的闯劲和对供应商的重视,未来10年则必须要向管理要效益。
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宇瞳光学正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光学镜头制造,属于精密制造,技术含量高,工艺技术和生产管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成本高低。
2011年,宇瞳光学创立时,用于安防的监控镜头普遍较低端,需求也未兴起。看好安防赛道的未来前景,创始团队决定从安防镜头切入。
没想到,仅三个月就遇到一个现实问题: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开拓难。
只有做精品,才有出路。
“我们当时提出,用数码相机的理念做安防产品。”金永红回忆,“创新之路非常艰辛,遇到很多挫折,出现很多品质瑕疵,甚至一度让宇瞳陷入绝境。”
過去,安防监控镜头为全金属制造,宇瞳光学改进设计、创新工艺,2012年推出塑胶结构件,2013年开始尝试玻塑结合技术,并在2015年全面导入玻塑结合镜头,不仅品质稳定性提升,还降低50%的成本,大幅提升产品性价比。
“同一款产品,外面可能卖五六十元,宇瞳光学只卖20多元,售价才1/2左右。”
事实证明,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凭借这两款高性价比产品,宇瞳光学快速占领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也带动了安防镜头的普及。
公司现有产品线,主要是定焦镜头、变焦镜头、一体机镜头等。每款镜头需经过80多道流程,工序复杂、配件繁多,对生产环节要求较高,增加了供应链与生产管理的难度。
2014年开始,宇瞳光学在旧厂区启动数字化转型,引入自动化制造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减轻人力负担。
第二年,宇瞳光学开始大规模引入进口设备,着手改造自动化生产线。迁入新大楼后,他们自主开发了涵盖外观检测、部品排盘、镜头装配等各工序的全自动生产线,实现90%以上的自动化生产。
这只是转型的第一步。
“自动化不外乎是代替了人工,或者提升产品品质、生产效率。借助数字化管理,让每个人、每台机器尽在管理状态中,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 金永红表示。
宇瞳光学车间有众多设备,以前设备状况、生产进度全靠人工监管,再通过每天早会,由下到上报告至管理层,信息反馈滞后,也不全面。
“管理层了解作业状况,全是耳朵听到的,我们希望眼睛能直接看到,有异常它会自动提醒。”金永红说,要让数据自己来说话。
自动化改造一启动,宇瞳光学就同步探索数字化管理。
变革率先从财务部门开始。
当时,宇瞳光学主要手工记账,财务人员工作重、效率低,每月的经营报表经常要次月中下旬才能出来。
2014年,宇瞳光学采用金蝶的云产品“K/3 Cloud”(现名为金蝶云星空),探索财务信息化。尝到甜头后,2015年全面上线系统,实现业财一体化应用。
宇瞳光学财务部中心副总经理管秋生表示,系统全面上线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减轻,效率明显提升,每月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改善了。后来,宇瞳光学顺利上市,财务报表既合规、又准确。
公司规模扩大,自动化水平提高,数字化需求紧迫起来。但真正让宇瞳光学决心全面数字化,是在2016年管理层参观日本发那科总部后。
金永红印象很深,近6万平方米的一个厂房中,仅保留十几个工人,几乎全是机器人在工作,基于全流程的可视化,每台机器的产量、不良率等数据实时输出。回来后,金永红一直思考有没有机会把宇瞳光学的工厂也改造成这样。
金蝶中国助理总裁韩革缨提到,宇瞳光学特殊性在于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诉求是希望实现设备互联和数据集成,改变“聋哑傻”状况。
2017年,宇瞳开始深化应用,拓展了生产深入应用、云之家移动应用,并逐步上线BI经营分析系统、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从研发到采购、生产、销售、库存,全面实现数字化。
管理层关心的经营数据,变得“眼见为实”。
“每天打开电脑进入ERP体系,就可以看到当天生产了多少货,哪个客户出了多少货,每款机型的售价、毛利率等都能准确呈现。” 金永红表示,车间数字化后,宇瞳光学的数字化转型至少成功了一半。
制造生产环节的管理,也变得更高效、精细了。
宇瞳光学成本中心经理何亮举例说,在采购和成本管控方面,过去做一些订单或者账目数据时,每一种辅助物料都要由一个人负责,每到月底,需安排五六个人,花一周时间处理数据;导入星空系统后,只需一个人花两三天就能处理。
供应链也缓解了横亘已久的难题。
宇瞳光学产品供应链中心总经理朱盛宏表示,需求瞬息万变,精密光学镜头价格浮动大,人工监管生产环节的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难免不足,影响交付和品控。
在以前,只有等镜头生产出来,才知道产品良品率。
“基于MES系统实时数据收集,机器一天动了多少小时,什么时候停机的,为什么停机……一目了然,后续加了更高端的板块,能看到什么时候产生多少不良品,这样我们能精准发出指令,及时做出决策。”朱盛宏表示。
数字化深入到生产一线的“毛细血管”,另一层效用是,缩减人力成本。
管秋生提到,参照现有出货规模,以过去管理水平,至少要2万多名员工,现在只需2500人左右。
宇瞳光学计划,将长安园区与建设中的江西上饶园区连接起来,同时将数字化技术向上游供应商延伸,实现全产业链生态的管理。
在宇瞳光学内部,供应商与客户同等重要,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金永红提到,从一个小企业发展到上市龙头企业,其离不开供应商的支持。上饶园区建成后,不少供应商跟着宇瞳,从东莞、中山、佛山、重庆等城市迁移过去。让金永红颇为自豪的是,足不出园区,宇瞳光学就可以将一个镜头从头到尾做出来。
宇瞳光学计划,以自身为核心,建立一个供应链协同平台,与供应商共享仓储、存货数据,帮助合作伙伴一起成长,提升管理水平。
这也能解决宇瞳光学的一个痛点。
由于与原料供应链的信息流未打通,生产过程中,缺货或者供货不及时等情况时有发生,排产和物料调度存在困难。
“一旦与供应商数据共享,可以直接看到他們有多少存货,要多少货也可直接下单。”管秋生表示。
稳坐安防领域领头羊后,宇瞳光学正向消费电子、车载、机器视觉、VR、医疗器械等领域延伸,专注于形体的识别技术。“未来的形体识别,要抓取4万多个数据,肯定离不开光学技术。” 金永红说。
在机器视觉方面,宇瞳光学已探索4年。
“在自动化设备上,安装几个甚至十几个镜头,机器视觉有自身的意识判断,而自动化设备只能做简单的直线动作。”金永红举例说,判定产品外观,过往依赖人的主观意识,一加入机器视觉系统,设备能自主辨别外观是否为良品。
在他看来,产品走向中高端,客户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交期要求越来越紧,完全靠人管理,无法适应未来的发展。
宇瞳光学希望,以数字化设备代替自动化设备,向智能化发展。据透露,其生产车间智能化程度已接近70%。
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也携手生态伙伴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以更好地助力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韩革缨告诉记者,在帮助制造企业将全业务链条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他们还将重点打造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应用服务,以助力制造企业迈向智能化。
金永红相信,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完成“两步走”战略——长安与上饶园区对接,机器和人纳入管理后,宇通光学将成为曾经看到的发那科总部一样,“每台机器、每个人的生产状况、作业效率、生产品质都在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