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艳 张 璐 田雁飞 党铭铭 卢良旺
(1.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6;2.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广州 510545)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2019年3月,湖南省正式出台《湖南省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创新和完善乡村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计划》明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以“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定向扶持”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体系,出台《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法》《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林农)人才评价管理办法》,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林农)职称评定试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将有效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有效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策,有助于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1]。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2],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3]。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说,它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选择,更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1)有文化。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准确掌握农业发展新动态。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多途径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新时代背景下,可通过增加农民受教育机会,使农民也享受终身教育制度,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素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懂技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一批懂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已经掌握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结合农业信息化技术,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3)会经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还要掌握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必要的农业发展动态,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科学管理,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以实现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4)有组织。新型职业农民首先需要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作坊式农业生产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化的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发展企业,并建立线上+线下的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公司化管理方式,让更多有志青年愿意加入乡村振兴发展队伍,使企业有序发展,不断产品和品牌的竞争力。
(5)有情怀。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对农业有感情、热爱农业和农村、将促进农村发展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的农民群体。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充满了期待。这种情怀是他们愿意扎根农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做贡献的前提[1]。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是人才缺乏、技术缺乏。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摒弃传统思想,更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现阶段,农民的农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暂时不能充分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因此,通过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农业技术水平高、文化素养高、懂管理的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此改善农村人才结构。因此,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将更加细化,岗位类型可分为生产型、技能型和服务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后,其生活质量将得到提高。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也是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存在“下不去”和“留不住”的困境,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缓慢。为了破解人才瓶颈,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是关键。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进而使更多高知青年愿意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使有意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贡献的农民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2]。
形成“一中心多方参与”的培养体系。目前主要以农广校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阵地,社会其他资源多方参与配合的培养体系为主。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主要负责提供职业继续教育、农业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等,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则提供技能学习实践平台。现阶段,各级各地农广校、中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涉农高校等各院校都在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但因主体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协调,使得各培训主体之间存在很多矛盾。为了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组织效率,须明确农广校的中心位置,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相配合。农业行业组织和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标准。
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加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进程。省级农广校要负责各地市、县培训站点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培训内容的制定,培训场地、师资队伍、实践训练场地的协调和统筹安排。各培训点要严格按照省农广校的统一部署和分工,认真组织培训、严格考核,使参与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都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各级各地农广校也需要充分调动农民培训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并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组织效率。
优化培养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经费编制到年度财政预算中,确保地方政府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有专项财政经费保障。政府还应制定培养扶持政策,明确各级政府的培养责任,进一步推动培养政策落地。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培养,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多方参与的培养经费长效保障机制。
落实扶持政策。各类农业补贴要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性。各级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支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资金扶持。各地金融机构须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各金融保险机构,应优化现有涉农保险政策、开发新型农业保险产品,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驾护航。
3.3.1 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特色培养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知识+技能的培养模式,基于农业发展支持政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业科学技术,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此外,应根据当地产业基础,优化专业设置,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各区域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发展趋势,从而使得培训内容紧贴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地方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3.3.2 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培训内容
将农业发展最新成果、国内外农业产业发展最新动态、最新生产技术、最新管理理念和营销方式融入实践学习项目。
开发个性化教材。基于各地农业发展现状、农业科学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开发通俗易懂的个性化教材。在教材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农业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农业高校教师、新型职业农民等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特色培训教材。
3.4.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多样化宣传途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宣传过程中,需要各有关部门、培训点、地方政府、村镇干部、乡村振兴驻村工作人员全员宣传,采取“线上+线下”的宣传模式。实时向村民发布国家及地方有关优惠政策、培训资金保障政策、培训资源和培训成果应用等信息,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丰富宣传内容。首先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解读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让农民知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以后自己有哪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重点要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公益性政策和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解除农民的顾虑,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培训[3]。
3.4.2 构建激励机制
为了有效激励农民参与培训,要从多角度构建激励机制。例如:给予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资格人员一次性奖励;给认真参加培训的学员发放一定的误农补贴;新型职业农民自主创业时可享受税收、贷
3.4.3 推广实施农读结合模式
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农作物生长周期、销售经营时段,安排培训时间、地点,尽可能使培训时间避开农业生产、销售等关键时段。对于理论知识,可采取在线教学方式,便于学员在空闲时就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需要做好在线答疑指导工作即可。
3.4.4 遴选培养对象
为了提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需要对培养对象进行遴选。一是有针对性地选择该区域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技术人员、销售精英为培养对象;二是选择在当地有一定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生产大户、养殖大户、种植大户负责人作为培养对象;三是选择当地的农业生产能手、当地农产品销售网点负责人为培养对象;四是选择计划扎根农村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的遴选,能够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质量[4]。
3.5.1 用好并管理好现有师资队伍
各级农业培训组织、农广校、农业高校、地方农业学校、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科学研究所、农技站、农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公司等均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省农广校要统筹安排,实现各单位师资共享。另外,建立教师资源库,根据专业设置需要,从教师资源库中遴选出合适的教师,进而提升培养质量。
3.5.2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质量的高低与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有紧密联系,因此需要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教师不仅要会教学、会管理、会写教案,还要能够编写新形态教材、会制作教学课件、制作微课、建设在线教学资源等,同时还要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3.5.3 优化教师考核机制
从进课堂听课、常规教学检查、教学巡查、学生评教等维度,构建有效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将教师绩效考核结果与教师课时津贴结合起来,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各方进行考核,通过强化培训考核机制,促进各有关单位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质量。考核内容应体系化和具体化,考核内容应包含培训课时、培训内容、实践学习方式等,最终还应重点关注经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后农民的农业技能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对参加培养的农民进行考核,要从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自愿程度、培训任务的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考核,提升培养效率。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策落实情况、培养经费到位程度、培养宣传力度和发动情况等对有关部门进行考核,能够有效促进各部门踊跃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策落实到位。在考核过程中,需要保证对各方的公平、公正和客观,考核方式需要多元化,必要时应调整优化考核机制,要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模式[5]。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目前,可以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组织效率、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创新培养模式、多途径吸引培养对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培训考核机制等方面,造就一批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助力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