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高等院校参与科技扶贫实践探索
——以西南林业大学帮扶大关县为例

2022-03-23 20:13:21刘晓东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24期
关键词:大关县筇竹林业大学

周 州 刘晓东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1.林业高等院校参与科技扶贫的意义

扶贫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将林业高等院校纳入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体系,可以把林业高等院校教育、特色学科与人才优势与定点扶贫县短板相结合,把先进的脱贫理念、科研技术、优质农林业人才、丰富的学科经验等要素传播到贫困地区,林业高等院校已然成为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1 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和有力科技支撑

我国农村发展开始走向依托科学技术的集约化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给乡村振兴带来新动力。高校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科技扶贫这一重要举措实施的重要力量。林业高等院校充分整合自身教育、科研、人才资源。可更加直观高效地为林业资源相对丰富、但农业畜牧业资源较为短缺的林区乡村提供智力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创新,并合理运用林业高等院校林业学科专业资源优势,突破当前主要科技瓶颈,加强联合攻关、推广转化和综合运用,完成教学科研、森林产品、林业推广三者有效衔接,化解当前制约和影响林业发展的主要科技问题。为中国林区乡村精准脱贫提供新思路,为林区扶贫工作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1.2 有助于促进林业高等院校农林专业学科发展建设

高校科技扶贫工作者是学校结合帮扶对象和实际情况所选拔的具有高学术水平、高思想觉悟、高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可与当地扶持对象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发挥林业高等院校基础科研主力军和创新策源地的主要功能,围绕全球农林业科技前沿和我国的重大发展需要,发展建设农林学科研究实验室。提高当地的农林业技术源头创新,增加农林业技术创新源头供给。有助于我国在林木基因组学、生态育种技术等优势必争方面,进一步建立新的地位优势。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有效推动了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科技、新能源技术和农林业发展的交汇融通。对涉林作物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着力增强中国农林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对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有重要意义。

1.3 有助于提升高校农林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强化基层知识技术培训

农林专业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林业高等院校是农林专业人才的孵化基地,对培育“三农”人才有着先天的专业特色和教学资源优势。深入贫困地区一线对口帮扶,具有实际参与经历的高校教职工,回归高校工作岗位后具有更贴合实际的教学与工作理念。对促进涉农专业学科发展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基层人才能力培训有重要意义。对构建校地联合研究、协作转化、联合促进、协作教育的长效机制,最终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2.西南林业大学参与大关县科技扶贫实践

2015年,西南林业大学正式承担帮扶大关县的定点扶贫任务。作为西南林业大学定点扶贫对象的大关县,已顺利脱贫摘帽,在扶贫实践过程中西南林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大关县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特色科研扶贫道路。

2.1 强化规划引领,护航“一县一品”发展规划

西南林业大学通过整合优秀的技术团队,以促进大关县“一县一品”筇竹产业开发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为目标,深入全县九个乡(镇),反复研究,编写制定《大关县“一县一品”筇竹产业规划》《大关县全域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总计划》和《大关县森林产业扶贫计划》。建立以筇竹为主、方竹和其他竹子为辅的优势竹林资源布局体系,将竹林生产作为大关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目标的主要生产基地。

2.2 瞄准科技人才短板,为提升智力服务支撑

西南林业大学找准大关县缺乏科技和人才短板,鼓励动员学校科研人员、行政干部深入贫困一线,并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培养不同类型农林人才,提高专业型和服务型“三农”人才队伍质量,提供人才支撑,持续不断地向大关县输送科技人才。33年以来,对口帮扶,累计向大关县派出36名驻村科技扶贫专员,189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460户建档立卡户,直接投入和帮助引进资金509.69万余元。组织实地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深入村镇第一线,采取集中技术培训,上门辅导等各种方式,培训当地竹农1万余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的“一县一业”筇竹特色产业发展,发展竹产业91万亩,年总产值达4.8亿元,带动农户精准脱贫,强化“造血”的能力,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开展支教、支农服务、强化科普推广等教育扶贫工作,培养新一代新型农民,志智双扶,将最先进的政策理念及科研技术传授给当地贫困户。制定了长期的现代农业技术成果普及方案,通过进行竹子抚育管护、对低效的竹林改造和竹子生产加工等培训,以增强当地民众对筇竹资源培育和发展的认识水平,通过提升技术逐步实现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大关县竹类资源培育和竹产品开发提供坚实技术保障。创新服务推广方式,把传统课堂教学和地头指导相结合,例如以木轩镇为核心培训引入轻基质的苗木繁殖技术,在全镇建设规范化育苗基地五百余亩,实现了育苗水平和幼苗质量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从2016年前的不到40%上升到了90%以上。推广“筇竹+黄柏”“筇竹+七叶树”“筇竹+厚朴”等复合经营模式,实现亩均增收。引导、带动贫困农户自觉地接触现代科技,积极掌握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农民运用科技的意识创新能力,提高村民科学意识,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素养。

2.3 立足自身学科优势,致力筇竹产业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积极推动校地共建,与大关县联合成立了筇竹研究所、筇竹产业发展研究所等,为大关县农民利用筇竹产品促进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平台。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团队扎根大关,深入贫困地区一线,提供筇竹培育、优良无性系筛选等先进培育种植技术,围绕筇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引导企业、校友等各方,合力形成农村新型业态和经济社会增长点,在延伸产业链体系、丰富农村服务、发展壮大新兴行业等领域起到重要支撑,助力贫困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打造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

西南林业大学竹实现技术突破,克服了制约大关县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困难,突破了技术瓶颈,增加人工栽培筇竹44.26万亩,并发展壮大成了一个集生态保育、栽培、加工和扶贫为一身的有机绿色产业,有效实现了科研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从延长产业链、丰富农村产品、开发新兴业态等领域进行重点扶持,助力贫困地区的“三产”融合发展,推广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助推大关县木轩镇成立了9个”村企合一”的农业集体企业、35家竹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带动了农户10586人,其中9009人发展竹产业。构建了经营风险承担、利益共同的联系管理机制,用新理念、模式和管理机制、新科技、新方法,投入竹笋生产和竹材利用。通过全面加强筇竹管护,筇竹产业正由自然生长向人工管护逐渐转变,促进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

3.林业高等院校参与科技扶贫的困难

3.1 科技扶持资金不足

贫困林区由于受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差,国家科技扶贫资金总体投放不够,以及上级划拨的帮扶资金有限、当地投资实力普遍薄弱等问题。林业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事业性教学单位,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性拨款,资金使用均有明确规划。虽然林业高等院校设置有扶贫专项资金,但额度及资金使用自由度上均有限制。因缺少相关政策支撑,林业高等院校的新技术、新成果很难得到及时应用转化。很多贫困林区由于资金、技术无法及时衔接,贫困林区许多林业资源仅能进行简单粗加工,无附加值可言。目前的科技扶贫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地方的财政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缺乏社会资本的直接投入。

3.2 地区人民对新科技、新成就的追求意识较弱,参与度低

贫困地区受经济水平影响,对教育水平重视程度较发达地区相对较低。贫困人口自我脱贫意识差,对新生事物的适应能力也不足,使得许多新科技难以推广与应用。农户总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限制了农村科学技术的普及和传播,进而影响了生产率的提升。再者,由于农业生产特殊性及贫困地区的小农意识,保守的文化价值观导致农户宁可使用传统技术种植产量相对稳定的老品种,也不愿冒险尝试新技术,担心导致产量变低、品质下降等情况出现。且贫困地区受经济基础限制,一般以农户为产业单元,难以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更别说开展农业加工以提高农业增加值。

3.3 扶贫工作成效评估不明确,难以形成有效协同

明确的评价标准是判定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乡村扶贫工作是由驻村工作队、村委干部以及乡镇挂包干部共同参与的,因此,扶贫工作具有“团队生产”的明显特征。每个成员所做出的贡献不可能精确地进行分解和观测,并给出令人信服评价。所以,对于工作队科技扶贫成效的考评,一般只讲引进了什么项目、达到了多大的生产规模、带动多少卡户或群众,但具体到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几乎没有科学严谨的测算,成效评价不明确。就科技扶贫方面而言,涉及的指标只是卡户有没有科技帮扶措施,有没有接受过科技培训学习,而这些科技扶贫政策的落实到底为卡户增加了多少家庭收益,尚没有明确的考察指标。

大力发展林业,充分将当地林业资源优势与林业高等院校自身科研优势与特色相结合,开展林业科研扶贫,是林业高等院校参与扶贫工作的主要工作阵地。由于缺乏统一的高校扶贫政策与联动机制,林业高等院校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协同。帮扶各方没有必要的沟通交流,帮扶力量比较分散、帮扶力量不平衡,资源难以有效统一形成有效合力,严重抑制林业院校参与科研扶贫的进展。

4.林业高等院校参与科技扶贫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多元化科技扶贫投入长效机制

技术扶贫不仅仅是依靠技术要素的支持,资金也尤为重要,而致贫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技术落后和经费紧缺。目前,以传统技术扶贫为主的投入方法维持时间相对较短,且由于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技术扶贫成效已无法保证。在以政府财政资金增加持续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政府引导农林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推广组织和广大科研人员,以技术服务、分包、入股等多种形式投入新型的农技推广工作。从本地实际状况和农户具体需要入手,以企业为引导,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流入林业方面,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积极拓展资金来源途径,号召科技型龙头企业或新兴农业生产主体和社会资金,主动参与科技促进项目。加大森林技术信贷供给,既要扶持森林技术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又要扶持科技示范森林培育、林下培植大户。

4.2 充分尊重扶贫对象的意愿,精准脱贫致富与助智紧密结合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深入开展贫困林区科技扶贫工作的同时,要重视扶贫教育,发挥好广大林农主体作用。在扶贫实践中,需以贫困地区农民切实需求为导向,换位思考,制定切实有效的科技扶贫方案,使其利益最大化,从而不断树立贫困地区农民脱贫信心,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农民反贫困意识。林业高等院校要集中学校优质资源,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代际传承,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改变贫困地区农民根植已久的小农思想。科技帮扶人员、驻村人员加强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宣传工作力度,传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种植养殖技术,以此提升教育渗透力和贫困地区人口文化程度,完善帮扶主体投入制度,使帮扶对象切实变成科学帮扶工作的受益者,最后达到致富。

4.3 完善科技扶贫考核机制,构建林业科技扶贫体系

根据中国科学扶贫工作的特殊性与国际科学扶贫工作经验的要求,在政策路径与制度层面上建立了科学可行的科技扶贫的体制措施,实行全方位动态监测考评和反馈,并定期考评科学扶贫效果,并动态调整科学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视企业、合作社、基地等的主体监督功能,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等多方面联合合作的扶贫监管制度。不断加强校地、校企全面协作,林业高等院校新技术与林业产业链的深入结合,是林业高等院校积极投身科研扶贫事业的需要,加大与全国林业行业的龙头企业、贫困林区企业协作,构建起长期有效的协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全国林业高校行业资源优势,通过选派产业专家学者组建帮扶专家库,以实现全国林业高校对口帮扶的良性发展。强化各林业高校间信息沟通交流,构建高校科研教学和林业产业链合作关系,整合资源要素,实现产学研有机融合,有效促进林业院校科学发展,形成成果转化,以促进贫困林区林产业升级与发展。

猜你喜欢
大关县筇竹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筇竹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滇东北4种典型筇竹林凋落物的持水性
浅析大关县大棚蔬菜的发展与对策
农业与技术(2017年6期)2017-04-21 12:14:43
背篼图书馆
小康(2016年22期)2016-09-10 07:22:44
大关县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05
浅谈大关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