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昕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10)
近年来,为了保障粮食的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党中央开始重视农田的建设工作,保障我国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需求量。我国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粮食生产第一要务,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建设高标准农田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当前,国家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各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投入,引导农业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但是,目前不同地区的农田建设规划、设计、资金投入仍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部分项目区甚至由于资金不足和项目建成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出现被迫挪位或缩减规划规模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分区治理的方式。而其中西南分区以农业区域布局优化为重点,解决高标准田地缺乏问题;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为重点,解决耕地质量低下问题;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解决耕地质量下降问题;以土地开发利用为重点,解决耕地质量退化问题;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逐步提高亩均投入水平,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一般应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这些都为进一步做好西南分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有力的手段,是推动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西南分区包含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个省区。其中,四川盆地与云南盆地地处长江中游至洞庭湖区过渡地带,位于长江流域和洞庭湖区两大流域之间。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以东、云贵高原以西、川滇黔交界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区域内地形复杂多样,气候条件复杂多样;耕地面积大,地形起伏也比较大,且水系众多。西南分区拥有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资源,适合农业的种植生产,是我国西南地区耕地资源富集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西南分区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重点地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地区土地质量优良,耕地面积多,水土保持能力强,生态环境优良,农业基础较好,生产劳动力充足,生产能力较强。西南分区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如水稻、茶叶、油料、林果等农产品生产的区域优势极其明显,可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基于此,为了扩大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作物的生产,国家更是十分重视西南分区的农业发展,坚持发展绿色农业,升级改造田间的基础设施,推进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加强科技的应用,以此来改善西南分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升该地区的耕地质量,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该地区的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虽然西南分区具备地理环境资源的优势,但目前也存在不少制约粮食生产的因素。例如,西南分区多山地、丘陵,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无法大规模地进行农业生产,部分地区高差大,地质不稳定,局部缺水等较严重,土壤质量不如东北等地区,能力变差,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生产质量不高等现象。为了改善这诸多的问题,《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为依托,构建高效节水灌溉体系,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发展,确保其有效的供给,改善该地区的经济条件,促进乡村振兴。
西南分区的土壤肥力较低,耕地质量提升空间较大,在《规划》中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建设重点。一是根据西南分区多山地、丘陵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梯田稻田的种植模式。由于水稻喜水的特性,在发展梯田稻田时,要选择有充足的水源地,保障水稻有大量的水资源可灌溉。为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高效化。在种植粮食和重要农作物时,尽量选择在坡面较宽的地区,以便农机的使用,提高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集约化。
二是重视水稻、玉米、油菜籽、糖料蔗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提高种子技术的应用,改进农艺措施,从而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作物的产能。以水稻作为例子,首先要重视水稻的播种时间,不宜过早,太早播种,春季还未回暖,稻苗容易被霜打死;也不可以太晚,会影响水稻的产量,要慎重地选择播种时间。另外,为了助力稻苗破土发苗,在播种前需要将田间进行深翻,促使田间的土壤更为松软。而在日常的管理中,肥料的施加和水分的灌溉尤其重要。适当地施加肥料有助于水稻增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增强田间的肥力,有利于下一季水稻的营养吸收。同时还要加强土壤的蓄水能力。对于其他农作物来讲,在种植生产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讲究种植技巧,并推广清洁高效的畜禽粪便加工技术及肥料替代技术的发展。
三是优化土壤生态环境,依托区域内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地位,发展山地特色种植和森林特色养殖等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山地农业是国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向,一方面依靠山地生态环境,并加强建设基础设施,以此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来发挥区域内的优势,实现优势资源向规模优势转变。对此需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形成因地制宜的综合防控措施。推进农膜回收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有效利用农村废弃物的技术体系;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土壤修复技术集成,构建农田水利设施与防护林林草种养相结合的修复模式;深入挖掘土壤肥力潜力,实现土壤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耕地质量。
土壤改良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西南地区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土壤肥力水平偏低,土壤养分分布不均衡。其中,四川盆地与云南盆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侵蚀、盐渍化等问题突出。同时,西南分区土壤结构破碎化严重,土壤结构差、土壤质量等级较低,农牧交错带的土壤肥力逐年下降。针对西南分区土壤肥力较为突出的问题,《规划》中提出,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和条件,加强高标准农田土壤改良工作与肥力提升工程的有机结合。通过实施耕翻改土、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土壤调理剂的使用,在田间施加石灰质物质,以此来改良酸化土壤。在农业生产中,培土对增强土壤团粒结构和保水保肥能力有重要作用。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根系在吸收养分和水分以及通过降雨把土壤中一些营养元素带到作物体内,从而起到保水、保肥、疏松土壤的作用。加强农牧交错带土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加强土壤修复治理与改造行动,逐步增加土壤的肥沃力,改善土壤的质量。科学施肥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务,是促进土壤培肥改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要重视科学施肥带来的经济效益,把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落实到每一亩地。
科学施肥不仅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更是土壤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各农作物的特性不同,对此要因地制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复合肥质量,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针对不同农作物科学施氮缺钾肥料、钾水溶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根据农作物需水量或需肥量施用。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可减少60%的耕地流失;并且结合深松整地、秸秆覆盖抗旱保墒措施,可大幅度地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可根据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的特性,配套水溶肥+滴灌的技术。还可以考虑利用秸秆饲料化腐熟生产食用菌菌种。为确保蔬菜瓜果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蔬菜瓜果生产区域内,种植户在施用氮素型复合肥时,可使用磷钾混配型或复合型有机无机肥料进行混配施用。对于产量高、品质好的瓜果类作物可适当提高磷钾混合剂用量;对于品质差的瓜类农作物可适当降低钾肥用量。
西南分区的人口众多,且农田的面积较大,农田灌溉系统的现代化水平偏低。因此,大力发展智能灌溉系统成为西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南地区智能灌溉系统应遵循“智能高效”“安全可控”“方便实用”的原则。以灌溉设备智能化、灌溉系统自动化为基础,在作物种植过程中进行智能化、可视化种植设计、灌溉技术研发,以实现高效智能灌溉。西南分区灌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提升田间的灌排能力,其中包括工程设施、土地整理、沟塘建设等灌溉水利建设工程。在工程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小型泵站蓄水设施的建设,提高雨水的收集利用程度。大力开展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区和水旱灾害防御示范区的建设。由于西南分区较为特殊的地形,因此水稻的灌溉方式可采用渗灌、喷灌等。采用以滴灌为主的方法进行灌溉,既能满足一定规模下稻谷生产需要,又能减少农田水田面积;沟灌区适宜采用滴灌等高效灌溉方式进行灌溉。根据不同类型稻田面积和作物分布的特点,以及水文气象条件和田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因地制宜选用多种灵活的田间管理措施,如人工提苗、水层管理、田间排水等,推广梯田蓄水的模式,在田间修筑梯田,利用沟渠等工具将水汇入地表之下的稻田。而对于稻作层压水稻田,则需修建排水沟和排涝沟,并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耕作作业,建立以水量为基础以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作物安全生产为目的的合理灌水量制度。
西南地区丘陵及山地广布,碎片化土地较多,同时土壤不具备优良的保水性能,出现水土流失问题的几率较高。为此需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梯田化率,同时也应结合实际适度增厚土壤,提升水稻、玉米、油菜籽和甘蔗等重要农产品产能,建设优质农田,达到既定目标。区域内需建设梯田。长需沿等高线设置,宽需满足机械化及田间管理的基本要求,设置坡面防护设施。同时需加强土石山区石块及砾石的清理工作,修建石坎。平坝取需修建条田,保证格田化水平。针对土壤厚度较小的区域,则应适度加厚耕作层,梯田化率不低于90%,同时,耕作层厚度不低于20cm。结合实际创建秸秆还田及农家肥基造设施,大力普及秸秆还田,适度增施有机肥和中止绿肥,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同时,需适量添加石灰质,以此满足改良酸性土壤的基本要求。积极利用水旱轮作等多种不同的方式,适度调整并优化渍涝潜育型耕地,同时应积极开展测土方施肥,提升土壤养分的均衡性,同时也可保证土壤本身的品质。依据耕地质量监测点的分布情况,耕地质量监测点的间距应为3.5万亩左右,以此满足长时间定位监测的要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20g/kg,土壤的PH值需在5.5~7.5之间,耕地的质量等级不得低于5级。
《规划》通过明确实施保障措施,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对实现项目长久持续发挥效益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