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解读

2022-03-23 20:13:21王丽丹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24期
关键词:农业

王丽丹

(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 615000)

1.出台背景

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都需要依靠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础。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设施建设标准偏低、重点领域薄弱、部分地区投入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保护耕地,提升耕地质量,创新农业科技,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基于此颁发了此《通知》。

2.主要内容

《通知》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重点提出了对地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补助政策。第二部分是工作任务,重点提出要扎实推进“一县一策”、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地方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支持企业加快补齐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短板;鼓励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服务支持力度。第三部分是工作要求,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乡村振兴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编制支持力度,加大支农支小力度并采取差异化、市场化的方式对相关资金给予支持;加强与中央有关部委及相关机构的沟通协作,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积极协调指导、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涉农机构支持力度等内容。第四部分是工作时限和要求,明确了有关政策出台施行时间、责任单位及部门分工、补助程序等内容。

3.重点领域

3.1 保护耕地以及提升耕地质量

在我国,虽然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但总体上仍处于短缺状态。粮食生产主要靠增加耕地有效面积,以此来缓解粮食的供需矛盾。对此在《通知》中提出要加强保护我国的耕地以及提升耕地的质量,全面支持建成高标准农田。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因此必须始终把保护好耕地作为农业重点发展的领域,把提高耕地质量作为实现粮食生产中长期目标的重要举措。

在全国上下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各地需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例如,江苏省如东县围绕“耕地质量提升”这个重点打造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山东省烟台市莱芜区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土壤改良技术等方式提高农田质量。安徽省太湖县探索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发展田园综合体等方式提升土地质量。

农业水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支持推广利用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在现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区域农业节水技术集成,从区域特征、区域气候条件等因素出发,总结形成了北方干旱地区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并结合干旱灾害易发的区域特征和气候特点,提出了适合干旱地区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还将重点开展北方干旱区和南方丘陵山区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指导。西北干旱区率先开展区域农业用水效率优化试验示范;东北干旱区实施高灌水量小拱棚试点;华北干旱地区实施滴灌工程设计优化试验研究;南方丘陵山区开展果树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等。强化用水精细化管理,重点围绕区域用水需求、水资源承载能力等方面进行精准控制供水总量和水量,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落实。在水资源紧张地区开展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

加强土壤侵蚀的治理,改变单一的治侵蚀模式,将水土保持工程与农业措施结合起来,并根据土壤侵蚀的原因,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技术,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模式。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退耕还绿和农田封育措施;种植耐水耐旱作物;坡地造林;修建水库、塘坝、蓄水池等蓄水灌溉工程;推广使用沙化土地封禁治理技术;修建田间道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循环农业;营造水土保持林等。

黑土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耕地,是农业生态安全屏障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黑土地综合治理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提高耕作制度是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治土壤酸化的有效措施,增加耕作层厚度是恢复黑土层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土壤肥力、种植结构及作物品种等情况,合理轮作,实行一年或几年的轮作。对于干旱年份,可在雨季来临前开展土壤翻耕工作,提高地温,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缓解干旱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对于沙土地可适当实行春季深松土壤,以减少地表径流。此外,还可以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原建设等工程加快人工种草步伐,改变耕作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采取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灌水造墒等措施提高土地肥力和土壤的保水能力。

3.2 创新农业科技

全面发展种业,建立健全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成立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中心。发展农业科技,鼓励对其进行创新,建设国家级或区域性的种业创新基地,加快建设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鼓励专业人员钻研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并在各地区建设研发中心,研发农机装备,加强农机的应用,全面促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3.3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通过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园区,形成一批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依托优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试点,在重要农业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展品牌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影响力、竞争力和知名度。

3.4 现代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应由“投资大、风险高”向“投资小、风险低”转变。应明确设施农业发展目标,建立起政府支持引导、企业自主投资修建和农民自愿参与的发展模式,引导土地经营主体向专业化生产经营方向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逐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对农户采取统一购买原料、统一投入产出、统一销售配送等措施,使农民增加收入。利用互联网平台等手段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广无土栽培等技术创新成果运用于设施蔬菜种植,不断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

农业农村系统要以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投入,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行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行动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计划等重大行动。要将农田土壤环境治理作为实施污染防治行动的重点领域之一。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和秸秆综合利用行动,重点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政策机制。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温室大棚、戈壁农业、寒旱农业等新兴业态,建设一批国家和区域重点工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种养结合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粮食生产地位;提高国际竞争力。全面发展设施畜牧业,加强饲养技术和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大力推广应用高科技先进的养殖技术及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设施养殖场的饲养水平和质量。大力开展畜群改良饲养实践活动,推广优质高产养殖方法,建立高质量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对畜禽饲养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尤其对从事养殖的技术员要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动物科学的发展要求。通过实施畜禽标准化饲养,加快养殖集约化进程,提高畜产品质量。大力推广舍内饲喂技术、健康体检及疾病监测、环境控制等标准化饲养技术。

推动立体生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水域条件,以水体为依托,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的立体结构,实现规模养殖,减少池塘养殖面积。在湖泊、河流等水域建设深水网箱或漂浮式养殖池,并采用网箱或漂浮式网箱的形式实现水产品从浅水区到深水的可持续循环利用。积极鼓励和引导养殖主体从单一的鱼种养殖向全产业链综合开发、集约化养殖转变。总而言之,要构建高效的综合利用渔业资源的水产养殖业模式,实现养殖主体对水生生物和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3.5 发展绿色农业农村

坚持发展绿色农业农村,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将养殖业的粪便通过发酵、高温消毒后制成有机肥,用于蔬菜大棚内的蔬菜生长,又将蔬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经过处理达标后排入鱼塘。同时,沼气池、灌溉管道都可以循环利用。在养殖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或其它化学物品用于养殖,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产品质量。建立覆盖全县范围的秸秆禁烧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秸秆禁烧巡查,实现秸秆“零填埋”。持续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场。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探索有机循环型种植模式,支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发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建立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监测体系等手段对农事活动进行精细化管理。对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和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养分及其他指标进行定期监测,科学指导生产,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同时,积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在田间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发生;加强对肥料的管理,及时追施化肥,保持土壤养分充足;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防工作,及时实施病虫防治。

3.6 农业防灾减灾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日益重要。农业防灾减灾,主要是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防和控制,对减轻自然灾害危害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还要防范和消除影响农作物生长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

在灾害发生前,要制订防灾预案,以便准确地掌握灾害情况,采取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在防范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把农业科技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各个环节。根据灾害发生特点,及早安排,制定防灾工作方案。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准备,组织相关人员参与生产一线的工作,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灾情,指导农民进行灾害防治,开展生产自救和防灾减灾措施研究。灾后应及时扶正倒伏作物,及时改种补种。对受损的设施及时清理、检修和加固。对于受灾较重的蔬菜,应及时防治病虫害,恢复生长;要注意加强田间排水工作,防止积水造成烂根死苗。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5G+农业”:5G如何为农业赋能?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49:56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健康同行!
农业保险 保障农业
新农业(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