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2022-03-23 19:32黄永斌
海峡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意识

黄 薇 黄永斌

(1.福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气候变化问题给英国弗朗西斯·霍兰德学校小学生的复信中提到:“我对应对气候变化高度重视,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在当今中国深入人心。我们要求全社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1]站在新时代的发展前沿,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领跑者,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是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对于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绿色战略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价值依归

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意高远、意蕴丰富,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伟力,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换言之,每个人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者。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要力量,美丽中国建设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任务,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纵深发展,增强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担当,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大学生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

1.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大学生是党和国家重点培育的人才,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关口,大学生理应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成为环境保护的先行者。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崇高使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养成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使学生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将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着重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践行环境保护行为的新时代大学生,这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赋予了高校人才培养新的内容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引,将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也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重要旨归。

1.3 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疫情防控第一线、科技创新最前沿,无不闪动着青年大学生的靓丽身影,新时代的大学生生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处在青年奋斗的黄金时期,肩负着尤为重大的责任与使命,在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滚滚浪潮的同时,也要激荡起环境保护的朵朵浪花,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者、优美生态环境的享有者。新时代的大学生必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较强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当代大学生应明晰自身所肩负的环境保护的使命,努力增强环境保护情感认同、强化环境保护行为养成、提升环境保护践行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因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既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责任,又是大学生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2 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困境分析

本次调研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在福州地区选择四所高校,从中抽取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 491份,其中有效问卷 486 份,有效率97.2%。

2.1 环境保护意识嵌入不深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生态文明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及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成效有所彰显,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初步形成。调研结果显示,关于“您觉得环境保护与大学生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69.05%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26.89%的学生认为重要,2.38%的学生认为一般,1.59%的学生认为没有关系;关于“您认为环境保护是不是一件很紧迫的事情?”这一问题,62.7%的学生认为非常紧迫,41.27%的学生认为很紧迫,4.76%的学生认为一般,0.79%的学生认为不紧迫。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及其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所负有的责任和担当。

2.2 环境保护知识掌握不全

当前,大部分高校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第二课堂等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并借助专题讲座、课程教学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然而,这部分教学任务在完成规定课程后,很少进行复盘巩固,尽管已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加强,但缺少系统化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学生能够获取的环境保护知识呈现出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特点。问卷调查中,关于“垃圾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回答正确的仅有53.17%,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类别是不明确的;关于“我国承诺力争在哪一年前实现碳达峰?”,回答正确的只有40.83%。可见,大学生对关于环境保护的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并不深入,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掌握也并不完全,这成为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3 环境保护行为践行不力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成效初显,但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且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思维进路、行为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改善[3]。问卷中,关于“您是否会将废电池投入回收桶”这一问题,11.11%的学生表示从不将废电池投入回收桶,偶尔将废电池投入回收桶的仍占相当一大部分比例。在关于“您是否会节约或者重复利用纸张、水、电等资源?”这一问题,2.38%的学生表示从不。这从侧面反映出仍有小部分大学生尚未将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环境保护行为实践养成的效果并不理想。

3 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优化路径

3.1 意识“入心”,筑牢思想“主阵地”

加强环境保护日常教育。辅导员是除任课教师外,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教育主体,辅导员的日常渗透教育是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的关键一环。辅导员可借助段会、班会、谈心谈话等活动开展环境保护专题教育或碎片化教育,内容从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到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再到环境保护行为的践行。辅导员可为学生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成长档案,考查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表现,并将此项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环境保护的种子,促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强大内生动力。

涵养环境保护校园文化。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的硬件建设。校园景观、绿地美化等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美丽的校园环境不仅体现高校保护环境的决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静心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要完善校园环境的制度建设。将校园环境保护纳入高校治理的规划中,以制度为准绳,规范和约束学生在校园中的环境行为,构建环境保护优先的绿色校园文化。

营造环境保护浓厚氛围。校园环境保护氛围的养成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仅仅依靠学校就显得势单力薄,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4]。因此,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面力量应该共同参与其中,协力营造浓厚的环境保护氛围,促使大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领悟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自觉践行环保行为,不用一次性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维护周边环境等,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榜样;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横幅、LED、宣传小册子、微信公众号推文等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宣讲环境保护知识,激发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

3.2 知识“入脑”,夯实课堂“主渠道”

抓牢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环境保护综合素质的养成必然需要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有力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成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的关键一环。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等章节内容中,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渗入环境保护内容,帮助大学生在养成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丰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挖掘课程中涉及环境保护的隐性元素,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获取环境保护知识。

依托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大多数高校仅在思想政治理论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中体现了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而没有专门的课程、教材体系,这是当前高校环境保护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课任教师可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与环境保护的契合点,增强环境保护与学科专业课程的衔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此外,高校基本都开设有通识课程,学生需修满一定的学分,在通识课程中增设环境保护相关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也是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手段[5]。高校可开设相关课程,相对集中地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当前生态环境危机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3.3 行动“落地”,畅通实践“主动脉”

在第二课堂中深化。第二课堂是高校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拓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同样离不开第二课堂。高校可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学生作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专题讲座,促使学生在专题讲座中了解环境保护现状,补充环境保护知识。另外,高校可组织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宣传海报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此类活动,不断加深环境保护意识。团支部立项活动、主题党日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将环境保护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契机,应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节点,捕捉环境保护教育元素,在第二课堂的丰富实践中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在生动实践中落实。课堂教学只是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认知基础的铺垫,其真正形成还有赖于大学生的实践体验,环境保护意识的落地是在“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中逐渐巩固的[6]。高校可通过社会调研、实地访谈、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组织一系列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大学生前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等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基地,进一步加深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将思想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亦可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参与环境问题问卷调查、参与垃圾分类、保卫母亲河、清洁校园等实践活动。积极引导他们投入到环保志愿者的行动中,参与保护环境的具体工作,切实体验社会生活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身体力行地了解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4 结束语

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关键时刻,全方位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掌握环境保护知识,将环境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是高校交出美丽中国建设满意答卷的应有之姿。高校应不断探索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意识
环境保护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