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春,屠 晶,王晓芳,龙小玲,潘 峰
(《湖北农业科学》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64)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术期刊要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农业科技期刊应该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手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见效。近年来,《湖北农业科学》主动适应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栏目设置和内容组织上贴近“三农”实际,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并利用自身渠道和特色优势,延伸期刊的服务功能,为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为农业科技期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借鉴。
栏目是期刊的眼睛,是编辑向读者传达智慧和信息的窗口[3]。栏目的设置应该契合办刊宗旨,既要“稳”,也要“变”。“稳”就是要保持一些特色栏目的相对稳定,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有所创新,稳中求变。
近年来,《湖北农业科学》在办刊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重要要求为指导,主动适应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要求,在栏目设置上力求贴近“三农”实际,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
2015年湖北省政府正式发布《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6年该刊即联合武汉轻工大学和恩施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及时开办“硒谷论坛”专栏,邀请相关学科专家撰写硒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学术论文,共刊发论文80余篇,在此基础上,该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轻工大学程水源教授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本硒学科专业教材——《硒学导论》,该教材中大量引用了该刊“硒谷论坛”发表的文章,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该刊“硒谷论坛”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第一个硒学科——硒科学与工程的诞生。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后,《湖北农业科学》及时开辟“乡村振兴”专栏,刊登相关优秀研究论文,推动乡村振兴研究。不仅如此,2019-2022年每年还分别出版一期“乡村振兴”专刊。截至目前,该栏目及专刊共刊发相关论文550多篇。这些文章从理论层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行探索,从实践层面对产业兴旺、生态文明、乡村旅游、乡村治理、农村文化、农村金融、基层党建、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指导,极大地丰富了湖北省和全国乡村振兴研究成果。
“十三五”期间,先后增设了“绿色食品” “农产品质量安全” “硒谷论坛” “乡村振兴”等特色栏目,都受到作者和读者的欢迎和热评。
科技期刊应加强编辑策划,应当关注国家重大政策和社会事件,围绕重大主题组织专题专刊[4]。“十三五”以来,为了响应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以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湖北农业科学》立足于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湖北省,对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和水稻“籼改粳”问题积极组稿,先后出版了《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秸秆综合利用研究》 《湖北省藏粮于技及粳稻产业发展》两个专刊,及时指导污染防治和藏粮于技工作,为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省农科院倡导发起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十四五”期间升级为“五五”工程)连续几年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湖北农业科学》围绕这一工程,组织大量稿件推广重点技术、报道重大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是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提出的,写入了湖北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写进了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其目的是面向全省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市场重大需求,集聚全省农业科技要素资源,聚焦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有效拓展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推进我省农科教普、产学研推紧密结合;“五个一”行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为产业兴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该行动方案实施以来,《湖北农业科学》积极跟进,不定期地拿出版面宣传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7年来宣传版面超过80个,通过这些专稿不仅宣传了参与单位的形象和成果,也融洽了这些单位与期刊的关系,同时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设优质稻米、生猪、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蔬菜(食用菌、莲、魔芋)、家禽及蛋制品、茶叶、现代种业、菜籽油、柑橘、道地药材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5],该刊及时跟进,组织专家撰写特稿,为产业链建设助力。开辟“中药材”专栏,每期组织2-3篇中药材类文章集中报道湖北省特色中药材研究进展,有力推动湖北省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为顺应时代的变化,科技期刊应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延伸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更好地适应国家重大科技政策、产业发展和市场要求。随着移动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学术期刊的服务重心逐渐从科研成果的编辑加工拓展到科研成果的全方位传播[6]。作为农业科技期刊,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就是服务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体现期刊的社会效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后,主流媒体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组织专家进行解读[1,7],但基层行政人员对如何抓落实没有概念,大多持观望态度。为普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湖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编辑部组织专家编写资料,编辑部组织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教授编写出版了《2018年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2部图书,全省发行达60000余册,并被作为全省县市委书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讨班的培训教材。
为推动湖北省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针对在稻田养殖小龙虾产业发展上“一哄而起”现象和污染水体问题,该刊及时组织专家撰写相关论文,2021年组织长江大学杨朝东博士撰写了《小龙虾养殖水体氮磷污染问题的对策研究》和湖北省农科院吴亚玲博士撰写《湖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及时提醒养殖户切忌盲目跟风发展小龙虾养殖。同时由该刊主编游艾青研究员牵头、带领专家团队撰写《虾稻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模式与技术》一书,并将关键种养技术拍摄成视频。该图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后累计发行突破10000余册,得到了广大农民高度赞扬,带动了全省虾稻产业的健康发展,几年来累计推广虾稻面积达730万亩,新增产值达400亿元。
“十三五”以来,编辑部投资近60万元,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电子书100余部,出版《湖北省单双季稻丰产增效栽培技术规程》《蛋鸡健康养殖技术手册》《芝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等图书12部,拍摄《湖北省火龙果设施栽培技术》《稻蛙生态种养技术》《稻田绿色防控技术》等电教片10余部;读者和作者可通过《湖北农业科学》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这些图书与视频资料,既丰富了投稿网站的内容,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湖北农业科学》积极参加省科技厅、省科协、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和省信息学会组织的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送科技下乡”等科普宣传活动,编辑部连续多年组织省农科院专家下乡为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为农民脱贫献技献策,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
2015年起,编辑部成为湖北省农村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每年均派人参加该研究会学术活动,不仅在学术会议上交流观点,还向与会专家约稿,为策划专题出版创造条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7]。只有农村产业发展了,乡村振兴的其他几个方面才有经济基础。《湖北农业科学》编辑部常年为农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申报、产业规划、专利申请等问题。2013年,国家级龙头企业湖北三杰集团公司请编辑部出面组织专家撰写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议书,编辑部邀请了省农业科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10多位专家奋战一周,后又经过多次修改,并安排编辑部主任作为项目答辩人参与到项目答辩过程中,2014年成功获得项目资助,经费近千万元,为企业发展打下了基础。该企业下属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编辑部通过该企业常年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为农户脱贫和乡村振兴助力。2015年又组织力量为枣阳市天伍粮油公司撰写“一县一特”项目申报书,成功获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项目经费200万元。
湖北晓韵食品有限公司在黄冈市大面积进行稻田养殖泥鳅,这一综合种养项目不仅水稻产量高、品质好,而且企业与农户收益高,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泥鳅的附加值,提高农户收入,企业急需泥鳅加工技术,编辑部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与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系,并陪同科研人员实地考察,促成加工领域专家与企业的对接,既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又提高了农民养殖产业的效益,实现了“双赢”。
为了适应移动通信工具的快速发展,弥补期刊出版周期长的缺点,尽快传播农业科技成果,该刊及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中不仅向读者提供每期发表文章目次,对作者的部分优质稿件和首创性成果及时上网,还提供一些农业研究热点、科研前沿问题、最新科技成果等信息,引起读者反响与好评,以后还准备在此平台推出“荆楚名品”“荆楚名企”等模块,宣传湖北农业企业和品牌,通过信息传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变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很多地方政府与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也在探索阶段,农业科技期刊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应该摒弃以前坐等稿件上门、编辑出版了事的思想,而应发挥刊物的平台与资源优势主动出击,在组织稿件、延伸服务方面下足功夫,特别是在新媒体融合方面探索一条适合刊物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推动乡村实现“五大振兴”,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真正实现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