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郭鑫,盛秀婷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10)
我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国家试验区”)是由科技部批复的,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布局,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的区域。截至2022年8月,共有18 个城市和地区获得科技部批复建设国家试验区,各地结合实际加强统筹规划,发挥区域优势资源禀赋及产业集聚效应,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国家试验区高质量建设。2020年9月,广州国家试验区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布局国家试验区的经验做法,加速建设广州国家试验区,对广州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构筑国家创新发展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家试验区均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人工智能协同保障。首先,完善人工智能政策体系。成都、杭州、西安、重庆等城市相继出台了相应的国家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完善了试验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制度体系。例如,天津出台了《天津市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推动实现数字治理法治化,为促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保障。其次,谋划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布局。在建设国家试验区的过程中,各地区积极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部分城市以核心区域为引领带动整体发展,如北京、西安、成都、重庆、苏州等国家试验区依托人工智能优势区域,打造了产业核心引领区带动其他区域联动发展,形成了“一核引领,多区联动”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部分城市以多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如上海、深圳、杭州等国家试验区积极探索区域协同、融通联动发展模式,推动多个产业集聚区共同发展,形成“轴、带、廊”等类型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最后,推动人工智能规范发展。部分城市积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设,从而支撑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如上海成立了国家试验区专委会治理工作组、市级人工智能产业安全专委会等机构,坚持举办有关人工智能法治、安全等论坛活动,规范和引领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国内部分地区积极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在人工智能重点前沿领域探索布局、长期支持,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发展的优质创新平台。例如,武汉主动对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立足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聚力打造智能算力基础平台,成为科技部批复的18 个国家试验区中首批投入运营的项目;同时,武汉持续开展技术沙龙、赋能培训、创新大赛、技术对接等系列活动,先后举办了华为开发者大会、华为全联接大会等会议,聚合科大讯飞、海康威视等企业资源,搭建交流创新融合平台,支持初创企业成长[1]。北京陆续建设智源研究院、启元实验室、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数原数字化城市研究中心、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研平台。其中,智源研究院建立了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科研管理机制,通过遴选支持94 位智源学者开展人工智能前沿研究自由探索,进而涌现出了“神经形态完备性”概念等全球首创首发的重大原创性成果[2]。合肥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了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助推合肥抢占国内人工智能发展前沿高地。
部分地区的国家试验区紧跟前沿、聚焦应用,进一步发挥重大应用场景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3]。例如,北京国家试验区合计发布了40 余个应用场景,重点推动海淀区“城市大脑”、经开区“场景新城”等重大项目建设[2]。天津面向企业围绕智慧城市、自主算力、智慧港口、车联网、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等六大领域,打造了20 个重大典型场景[4]。杭州从多个层面加强应用场景落地、推动应用示范,如上线“城市大脑”交通系统; 以人工智能赋能商圈治理,实现人流、商流的精细化管理; 打造健康卫士,推出全国首个健康码; 推行智慧养老,以全域数字化改革创建智慧养老社会治理先行地;建设未来社区,以未来邻里、建筑、低碳、治理等九大场景为载体,推进人、机、物互动和多场景融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城市普遍通过加强人工智能和智慧医疗的落地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智能测温、快速诊断、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领域,助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帮助各地区在战疫中打好科研攻关战。
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有利于精准识别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和冲击,有利于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演进规律,因此,在探索建设国家试验区时,许多城市会选择特定场景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通过持续收集、分析、应用有关数据,为社会治理进入智能时代提供参考经验和理论模型。北京、上海是较早启动社会实验的城市,其中,上海率先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体系建设,《上海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方案》聚焦于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综合社会影响等问题,通过开展门诊临床决策社会实验、“随申码”拓展应用社会实验、老人智能服务社区应用社会实验、数字城市人脸识别社会实验,预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潜在社会风险,并总结城市数字化转型成效,形成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案例和上海经验; 北京国家试验区于2021年启动实施为期3年的长周期、跨学科的社会实验,分别在城市副中心开展“人工智能对城市基层治理的影响”社会实验,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三甲医院开展“人工智能对医疗健康诊疗模式影响”社会实验,通过结合前期理论研究与问卷设计开展深度访谈、进行数据分析,为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提供参考。
长沙、杭州等城市陆续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长沙国家实验区组建长沙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室,通过成立智能制造研究组,建立研究模型、明确数据指标、规范数据收集标准; 成立智能交通研究组,在长沙部分交通拥堵集中路段探索、试验交通拥堵解决实验,全面探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分流引流、路径优先级规划、信号灯智能决策判断等问题。杭州则选定城市治理和智能教育两大领域的六类应用场景,通过制定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实施规划,开展2 期以6 个月为期限的社会实验,对不同组别企业和公众被试样本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跟踪测量。由于各国家试验区的社会实验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实验路径,并根据后续社会实验结果,综合技术发展可能、社会接受程度、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形成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政策建议。
自广州国家试验区建设以来,广州紧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落实国家和广东省有关工作要求,全面部署推进广州国家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
第一,构建完善的工作体系。明确了广州国家试验区的建设路线图,加快实施“强基、攻关、赋能、固本、创优”五大工程[5]; 印发了《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形成人工智能“链长制”工作机制。
第二,持续加强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了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布局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示范等方向,支持在智慧城市等核心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其中,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持续推进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的科研布局,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核心算法、人工智能软硬件平台与关键技术、数字经济示范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6]。
第三,拓展“智能+”应用场景。在交通、教育、医疗、政务等多领域开展优秀场景项目遴选并向社会公布,通过人工智能产业培育推进优势领域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示范效应。例如,2021年,广州举办了区块链创新发展论坛暨首届区块链创新展览会、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应用高峰论坛、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等活动,同期还举办了智慧型产业集群赋能数字经济发展论坛等多场专项活动,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
第四,初步启动人工智能治理和社会实验。采用以政府牵头推进、多部门协同推动、专家团队强力支撑、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为主线的总体工作思路,以“揭榜挂帅”的形式开展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领域的社会实验。
纵观其他城市建设国家试验区的经验做法,各地均结合实际加强统筹规划,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空间布局,但由于国家试验区建设时间较短,仍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用联动不充分、硬件配套不到位、应用场景开放不足、园区及平台同质化空心化、过度竞争导致资源浪费等局限,在探索建设过程中面临一些发展瓶颈。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布局国家试验区的经验做法,对广州推进国家试验区建设提出建议。
一方面,应充分明确广州国家试验区建设的主要思路和方向,保障广州国家试验区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取得实效,形成广州国家试验区建设的有力抓手。另一方面,应继续完善国家试验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充分落实国家和广东省有关工作要求,建立市、区、企业三级联动机制,引导督促各区、各部门、企业形成合力,持续优化和完善广州国家试验区顶层设计,形成高效协同的任务推进机制。
首先,深入布局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推动在穗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有研发基础、资金基础的企业积极承接国家、省重大战略布局任务,组织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重点在类脑智能与脑机接口、无人机、智能家居等核心领域取得一批科技攻关成果。其次,稳步推进重点研发平台建设。加快部署和支持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实验室建设,鼓励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最后,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动对接国家、省重大专项,遴选储备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科技项目,并给予稳定资金支持。此外,以重大活动为抓手展示人工智能创新产品、交流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深化协会、企业等各主体间的交流合作。
一是加快部署人工智能“新基建”。紧扣5G 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主线,从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质量、推动5G 产业布局、完善产业生态等方面着手全面筑牢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设施基础。二是加强人工智能创新主体培育。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集聚、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支持人工智能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挖掘和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三是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原创成果的转化落地,通过实践创新等多种方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培养协同体系。
广州国家试验区应全面开展人工智能场景构建行动,通过持续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征集工作,补齐人工智能场景不足的短板,并通过长期征集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落地。此外,应持续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强化实验结果分析、应用和交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为广州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有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撑。通过积极总结经验、开放成果共享,实现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成果与政府治理数字化改革的双向互动。
一方面,应建设多层级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为导向,加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依托广州现有高校资源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 同时,依托各类研发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和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和研发团队。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广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建设成果、典型案例、特色做法及扶持政策,增强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和持续关注,汇聚各方合力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发展; 同时,支持举办高端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赛事和交流会议,逐步形成优质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此外,应加强人工智能监管评估,通过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健康、有序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市场环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