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2-03-23 14:26□吴
山西农经 2022年20期
关键词:升级高质量转型

□吴 茂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1 问题提出

产业转型升级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板块内容,在“十四五”时期仍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枢纽点。要想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必须切实利用好自身产业资源优势,强化传统产品的专业性和特色性,在重新调整当前现代传统产业发展的布局中,积极主动随机应变,求变应变,不断着力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形成整个传统产业发展链条的坚强合力。一方面是不能单一促进企业发展,要不断深入强化传统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保持传统农业产品在国内主要产品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和显著优势;另一方面以重要传统产业项目开展,为推进传统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市场内驱力,促使企业推动传统农业现代化,现代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是促进农村产业传统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研究传统村落产业转型的空间格局和影响机制,因地制宜制订产业转型政策措施,改善传统产业的发展局限,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产业发展既完善了产业转型发展机制研究,也为产业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经验和现实基础。其中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产业不协调、人员积极性不高等,间接影响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在产业金融服务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服务效率提高,直接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但产业金融融资规模对整个产业结构的直接影响仍然是双面的。通过扩大产业金融融资规模,可以直接增加整个产业结构融资额,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在农村产业快速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必须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产业创造力,实现农村产业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1]。当前,我国各区域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出现了整体技术“浮肿”的假象和规模效率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其综合效率较低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难度较大。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结构优化可以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稳定性更牢、可行性更优、利益性更高。要想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善农民经济利益,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有机结合技术和自然资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分析我国农业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发展效益的影响,为实现产业城乡一体化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且可行的科学依据[2]。

基于以上分析,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现已进入现代化、数字化阶段,在“双循环”新发展理念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来推动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基本功能保障,以产业创新和结构改革等多措并举的形式促进产业体系升级、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在小农经济时代,经济体制改革不能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这也导致部分地区“三农”问题至今仍较严峻,致使实施体制改革仍无较大成效,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国家在新时代对“三农”问题实施了相关政策,如建设农场分发补贴、合作社统筹分解生产风险等。深化农业基础保障、全面建设新型农村现代化,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必须把土改进行到底,优化产业布局。因此,继续深入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资源优势与产业价值链有机融合的重要基础。

2 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分析

2.1 零散型向项目制转变

产业转型升级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而项目制是在推动过程中有效治理的一种方式。“项目进村”是项目制的最直接表现,其是指财政转移支付采用以项目制的方式在行政层级体制之外灵活处理的方式。

项目制就是将目标以项目的方式转化成具体的体制形式,以体制的特征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把资金以项目的方式进行“下放”,以此实施完整的方案进行“发包”“打包”和“抓包”,从根本上消除了“集权”和“分权”两大难题。以项目制的方式“分级治理”,可以将土地、经济、财政有效融入,进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率以及效益最大化。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了原有基层社会的解体和重构[3]。

2.2 个体资本化

“资本下乡”可以给农村带去先进技术、前沿知识等生产要素,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村权力主体的不断变化和新格局运行的形成,进而使农村社会治理多样化、先进化。

简而言之,当前我国城乡并没有完全开放,户籍变动就是典型的例子。虽然一直强调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仅仅表现为城市对农村完全开放,但农村并未对城市完全开放。所以,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资本下乡”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举措。这不仅是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也是国家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保障,以另一种方式加速实现城市化,从而缩小城乡差距[4]。

2.3 小农经济向集体经济转变

“承包制”和“包干制”是小农经济向集体经济转变的重要举措,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之一。现以集体经济为代表的项目制、合作社等都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来说,土地规模局限影响了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小农经济发展具有风险程度低、社会保障高等优势,但是面对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仅停留在经济保障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改革,促进社会发展。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小农经济已经不足以立足,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一种趋势,直播带货、网购等互联网服务形式已经给小农经济造成严重的滞后作用。打造区域化经济、形成区域化品牌效应已成必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经济体制改革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原有复杂多样的结构体系一体化,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5]。

3 传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短板和结构布局不合理,会出现产业发展落后、经济效益低等现象,农民利益也将受到重创。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3.1 生产结构不平衡,生产要素不合理

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领头羊”,但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农作物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农作物是玉米、水稻,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民因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在实际劳作中生产要素分配不均,主要体现在规模化流转土地程度不高,农民对土地使用信息掌握不全,包括土地质量、土地成分和土地所需元素含量不够了解,不能确定种植什么作物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土地使用合理化[6]。

在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劳动力差异较大的条件下,形成的结构可以影响产业的利益成果。因此在经济主体的领导下有效融合小农经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合理优化农业结构,平衡稳定生产要素。

3.2 产业种类复杂,经济效益差

面对多元化的劳作种类,复杂的产业结构导致农民整合度不高,实用性不强。选择一些价值低、成本高的作物只会降低经济效益,选择作物种类不仅要看自己的技术是否对口,还要看市场对农作物的需求状况,选择种植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农作物可提高经济效益,人们并不想选择高成本、低成效的作物,也可选择耕种反季作物,最大化提高经济利益。要种植反季作物,需要一定的大棚技术作为支持,这也给农户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新需要、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7]。

3.3 环境污染加剧,基础设施薄弱

众所周知,土地具有周期性,经过多年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土壤资源的贫瘠,甚至无法正常使用土地。在产业种植的过程中会不断使用人工肥料,特别是农作物受到自然因素冲击时,使用药物会对土壤造成危害。

农村产业的主体是小农经济,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农产品品质较差,间接使得产业经济效益较低。除此之外,应用传统技术,会使农产品产量降低,农民积极性骤降,过度使用农药会对环境造成更为致命的冲击,反复轮作对土壤的伤害不亚于农药[8]。

3.4 生产技术落后,风险成本较大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更多的人向大城市进军,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对农村的认识出现了偏见,认为农村存在基础设施差、生活水平低、发展空间局限等问题,不愿向老一辈人一样继续发展农村事业,造成“技不为所用,需不为所得”的现象,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技术的欠缺让农民承受更大的风险,因此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流入城市。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国家为使精准脱贫后的乡村振兴战略画上圆满句号,对青年人返乡创业和返乡实践都享有积极的号召和切实的鼓励政策[9]。

3.5 缺乏管控领导,机械化水平低

我国农村产业的现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整体化程度低,缺乏社会管控,机械化水平低。没有社会的主导或者资本的投入,难以实现产业机械化和产业经济的高回报;没有主体的个体只会使产业碎片化加剧。受地形地貌、温度气候等因素影响,使得农业发展较慢,影响农产品品质。一个区域的农产品品质是由当地的土壤要素决定。例如富含钾、锌等微量元素、水分充足和酸碱度适合所种植的农产品产量高、品质好,因为这些都是保证农产品代谢和体内物质转化的基本条件[10]。

3.6 销售渠道狭窄,品牌意识淡薄

市场渠道建设不足,管理能力有限,造成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销售模式问题,疏忽一个环节会影响消费者的权益,没有达到信息的时效性会导致农民的盲目性,造成积压现象,从而带来经济损失。

传统的销售模式不能保证农民利益,如果当地在某一时间节点上农产品产量达到峰值,而其他地方产量较少,渠道的局限性会损害农民利益,甚至浪费劳动力和经济资源。近年来,互联网的介入使得农产品销量增加,但并未带来质的提升,只有倡导产业统一管理,采用产业集群的方式或者建立合作社,才能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形成品牌效应的同时也拓宽了销售路径[11]。

4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动土地改革,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村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现代化、统一化和结构化。具体需要在实践落实中不断完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4.1 推进土地改革,优化产业布局

建立合作社或者采用产业集群的方式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结构,是提高农村产业经济效益最直接的手段,不仅可以调动农民投入产业的积极性和专注性,还可以实现产业规模化。推进土地改革,合理利用和强化管理土地资源,可以更加有效地布局优化产业,提升产业效益[12]。

4.2 发挥区域优势,加大人才培养

区域化的土质问题是决定产业品质的重要因素,当地特色农产品与地理位置有关,区域土质直接影响产品品质,为打造品牌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可以培养人才,引进先进的技术,让后天的优势对先天的品质“添砖加瓦”,实现质与量的突破。

4.3 提高标准意识,提升科技实力

科技创新,加强产业标准化;产品多样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产业多元化,创新传统的农产品工艺,比如投入新型产品,赋予产品相应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社会以及国家知晓。提升科技文化内涵,树立生产安全底线,严防劣质产品外延,加强出口优质农产品。

4.4 拓宽销售渠道,保证产品质量

促进企业合作、拓宽买卖路径是产品成型后的重要保障。因为这个步骤是变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要进行交易。农产品对市场的供应充分。从另一方面来说农民占据的主动权增加,可以最大化保障农民的利益;严把质量关是对自己和社会负责。

4.5 制订发展规划,强化品牌效应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改革升级产业结构。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制订产业发展计划,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化,促进产业多样化发展。这个阶段主要依靠的是产品优势,把零散的销售模式转变为与企业配套的产业链,以企业作为产业的“包装袋”和流通标志,以此重新定位、规划商品价值,从而迅速发展成与现代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时代“新品”。

猜你喜欢
升级高质量转型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