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主持人的叙事策略
——以《无穷之路》的主持人陈贝儿为例

2022-03-23 08:10张子怡
声屏世界 2022年19期
关键词:叙述者纪录片主持人

□ 张子怡

《无穷之路》由香港TVB摄制播出,主持人陈贝儿以港人视角讲述内地不为人知的扶贫故事。五人团队历时两个多月,穿梭内地六个省份,深入十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地区,通过贫困地区今昔对比,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精准扶贫的方式和成果。其间,主持人陈贝儿的表现可谓节目一大亮点,通过沉浸式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真实呈现了曾经贫困的地区如今的真实现状,其亲和力的主持风格和对细节的把握更是获得不少赞誉。本文将对陈贝儿的叙事策略进行深度研究,助力中国故事走出去。

叙述者形象建构

根据叙述者在纪录片中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对叙述者的形象可以初步描摹为干预型叙述者,即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可以自由表达主观感受并通过与嘉宾的对话,在不中断叙事的情况下以简短的话语阐明看法或有评估性倾向的形容词表明观点,从而获取受众认同,而这一形象的建构则与陈贝儿的主持风格密切关联。纪录片《无穷之路》的节目定位是讲述不为人知的扶贫故事,那就要求主持人能够在倾听的同时还能讲好扶贫故事。纵观陈贝儿全片的主持风格都以平易近人为主,语音不再拘泥于纪录片中主持人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语音,全程粤语与普通话夹杂,略带口音的叙述介绍更加平民化,语调也不再展现高亢激昂的特征,整体更偏自然亲和,更具交流感。每期节目的开头和转场,陈贝儿都以Vlog的形式穿插一些评述,这种较为轻松平实的评述形式呈现出了自身对于扶贫历程的主观感受,且在与嘉宾的采访中她还通过不中断嘉宾语意的评述和对有评估性倾向的形容词的运用,将个人情感倾注于采访对话之中,利用较鲜明的感情倾向明确表达自身观点,进而构建出一种“说故事”的主持风格,获得了观众认同。正是这一主持风格与微纪录片的契合,才使短短几分钟的画面呈现出活力,使扶贫纪录片不枯燥乏味,不悬置于文字宣读的空中楼阁,更加接近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

叙事策略浅析

由于叙述者以不同角度剖析事物,所以叙述视角也会有所不同。英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曾言:叙述者对于小说故事走向担任着支配角色。在《无穷之路》中,陈贝儿的主持人视角对于纪录片扶贫故事的讲解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叙事学中对于视角有清晰的划分,主要由感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两大部分构成。感性视角是人们通常而言的感官系统,口、鼻、耳等皆属于此类统筹;认知性视角则主要从叙述者的思维逻辑等知觉活动出发。基于此,本文的叙事策略分析也依照视角的不同进行分类解读。

感性视角。身体作为五大感官系统之一,其各种运动和外在都释放着人与人之间意向的讯息。主持人对客观抽象事物采取主观演绎的方式,利用感官系统的触碰获得自身感受,通过镜头进一步将信息释放给观众,辅以话语评述则可更好地将“无形抽象”事物变得“有形具体”。如主持人可利用自身丰富的表情语参与叙事之中,这种感性直观的叙事方式是观众接收信息的直接途径,能进一步加强叙事效果,提高受众理解度。

一、动作叙事。身体的存在是人们感受与认知世界的前提,而身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处于感官“盲人”的人们依赖主持人用肢体动作去“看”。梅洛庞蒂曾对动作叙事的重要性作了简要的阐述:动作的沟通理解,是将“我”的动作在他人行为中所显示出的意向相互联结实现的,就好像“我”的意向寓于他人的身体中。这种非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的方式,就更需要依靠主持人发出动作后所传达出的感受,主持人描述或建构出的“世界”愈真实,愈贴近受众,则受众接受度愈高。在《无穷之路》第六集中,陈贝儿探访了宁夏西海固这样一个曾经具有“苦甲天下”之称的深度贫困地区,在与参与“闽宁合作”对口帮扶的福建企业家陈德启的对话中,人们也了解到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躬身入局的企业家对于宁夏帮扶建设中的艰辛付出。

陈德启:那我们这种地不是平的,大沟、小沟全部都是石头,要用人工捡出来。

陈贝儿:人工捡?

陈德启:对啊。

陈贝儿:比这个更大的你们也用手捡吗?

陈德启:对啊。

陈贝儿:(抱起石头)那很重唉,用手没可能的。

陈德启:但是那个农民工他有力,(抱起石头)这个很简单啊。

陈贝儿:你怎么这么轻松啊?十万亩,光是搬石头就花了很多时间啊。

陈德启:大概要捡三四年才能捡完,在这边投入十四年的时间了。

这种有目的的外部动作受主持人思想的支配而发出,这是实现主持人预设目的的过程,甚至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传递情感。当主持人的内在情绪无法表达时即可通过动作表达精神状态和心理情绪,如低头表示沉思,肩头一耸表示遗憾,仰头挺胸表示精神饱满,大腿一拍表示叹为观止,身体通过动作表现出感性叙事的一面。陈贝儿利用身体动作所传递出的讯息,通过大屏小屏联动进一步传播,这一讯息也快速传递给了观众:一块石头就如此之重,在三四年中十万亩荒地数以万计的石头又是何等之重,实业家和农民用他们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得如今的西海固不再“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石跑”,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这里的苦是有希望的苦”。

二、表情叙事。根据美国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传播中人们从35%的语言符号以及65%的非语言符号中获取信息,仅从面部表情中就能获取65%—55%的信息。基于此可以发现面部表情在传情达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在语言不相通时这种作用就更为明显。《无穷之路》作为香港无线电视制作出品讲述内地扶贫故事的纪录片,内容以叙事为主,受众多为香港本地居民,所以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多次使用粤语与嘉宾进行交流,但豆瓣评分9.6表明其语言并未成为限隔因素,在这之中主持人具有亲和力的表情符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换句话来说就是,表情语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在《无穷之路》中,与嘉宾交流时主持人陈贝儿作为一个优秀的交流对象,在整个交谈的过程中目光与嘉宾的接触率达到了50%—70%左右,在眼神的交汇中陈贝儿真诚坦率的状态一览无余地传递给了嘉宾和受众。随着交谈的深入,她的眼神也会随自身情绪而变化,受众通过她的眼睛可以读懂她内心的喜、怒、哀、乐、悲、惊、恐、盼等情绪,正如美国诗人爱默生所说:眼睛的语言有这样的优点,它不需要字典,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读懂。这是因为眼睛最传神,最会说话。而眼眉则与眼睛密切相关,悲伤时眉头紧皱,喜悦时眉头舒展,喜上眉梢、愁眉苦脸则恰如其分地体现出眼眉传情的重要作用。而谈及笑容,可谓是体现陈贝儿自身精神风貌的“招牌”,在构建愉悦轻松的谈话场时,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她内心情感的抒发,辅以手势语的运用,更能突出她的个人性格,大大增强了叙事效果。与笑容对应的则是哭泣,陈贝儿主持的特别之处在于,作为干预型叙述者的身份她得以自由发表评述,但她的情感在感性之余带着一份克制,这种克制使她通过镜头表现悲伤时,又不同于传统意义里普通人难过时的嚎啕大哭,她是热泪盈眶,这种细腻的情感更适宜讲述扶贫这一路上的风霜雨雪。而面部表情则是包括眼睛在内的整个面部,是表现人的情感最集中、最丰富、最敏感的区域,不过面部表情存在多义性,需要代入具体的情境加以分析。在《无穷之路》“四川理塘”一集中,陈贝儿因不适应高海拔而出现了高原反应等症状,所以在主持之初面部脸色发白,这是基于主持人生理原因造成的。在“云南怒江”一集中,陈贝儿亲身体验溜索划过怒江的那一刻所呈现出的脸色发白则更多的是基于惊惧,两种情境下的差别,所呈现的面部表情虽有相似之处,但成因和效果却千差万别。这些真诚不做作、灵动不单调的表情符号通过摄影机自然地展现出来,这里陈贝儿的身份已经摆脱了“她者”的形象,她是每一个屏幕前的观众。观众通过她的表情产生共情,情绪相通,这便是表情语言叙事的优势。这种情之所至的流露是区别与新闻播报的客观形象,它是富有普通人情感的叙述者形象。

认知性视角。从认知性视角出发解读陈贝儿的叙事策略,需要理清其话语模式与事件评论。首先,话语模式构建独特的主持框架。话语模式即语言表达方式,在《无穷之路》中陈贝儿主要通过对话与独白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主持框架。区别含混型的对话形式,陈贝儿采取交流型的方式与采访对象进行对话,夹杂对访谈对象的部分话语转述的独白,增添语言趣味及口语化,拉近受众关系。在《无穷之路》最后一集中,陈贝儿来到了广西乍洞村,在这里人们通过镜头遇见了扶贫书记谢万举和他的“洋助理”Nico,在与Nico的采访中他对于主持人提到的与当地村民话语不通如何交流的问题作了解答。

Nico:别人不断问我,你怎能(做这些工作),你都没法和那些人交流,我是来这里干活的,不是来聊天的。就像一场国际足球赛,大家都在球场上踢球,目标就是进球,不是在球场上开讨论会的。

陈贝儿:我同意这种说法,他不是空口白话,(而是)撸起袖子去干,干出来的。

在《无穷之路》中这种话语模式十分常见,主持人在采访时通过主动让位话语权的形式与嘉宾进行深入交流,使嘉宾能够联结回忆结合自身经历,从而激发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在话题末尾主持人通过转述部分嘉宾话语进行总结,使观众从众多的词语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真正使有效信息在话语间“流动”。

其次,公开评论与隐蔽评论协同作用。陈贝儿通过镜头直接叙述其感受和理解,通过对客观事件的沉浸式探索,引发超越文本的深层议论,这种主体意识的流动所传递出的象外之象更富有韵外之致。陈贝儿一方面在《无穷之路》中通过公开评论的形式,在每集之初都采用介绍的方式对当地的环境状况、生存条件、贫困根源进行简要概述;在每集之间常常插入分析,“云南怒江”一集与邓前堆医生的对话中,她用话语对溜索过江的危险系数、难易程度条分缕析,以旁观者的身份做出合理判断,加之亲身参与的形式,从而修正部分海外受众对于贫困的切实认知,消除“作秀”的认知偏差。而作为干预型叙述者的身份,抒发情感倾向则是陈贝儿的重要标识,话语中主观性修辞正是她主持的特色,譬如“眼泪汪汪”“急起直追”“万马奔腾”等词语的运用更是频频出现,这种接地气的语用修辞建构起陈贝儿独一无二的主持风格。

纪录片主持人叙事策略的畅想

叙事语法的生成。对陈贝儿叙事策略的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借鉴较成功的扶贫纪录片主持人的叙事策略,来进一步构思主持人的叙事语法,以便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让世界看到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但这种对于叙述者主体的研究还仍有大量的空白之处,前路任重而道远,不过人们可以通过窥见文学作品的叙述语法理念来研究主持人的叙述语法。研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和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可以探寻到一种思路,即通过一套语言规则模式研究主持人语言生成能力,通过这种转换生成语法的思路,以有限的原则去生成无限的句子。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达到记录优秀主持人叙事策略的目的,还能创造出许多新的叙事作品,丰富叙事语法,在借鉴中创新,在创新中回溯,真正让中国故事走出去。

叙事风格的生成。在当今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下,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也更崇尚个性,而主持人陈贝儿“说故事”式的主持风格则显得更为真诚与亲和。第一步,陈贝儿在节目拍摄前,通常会通过沉浸式体验生活的方式,提前“做功课”,正是这一环节奠定了她“说故事”的叙事风格。第二步,通过“接茬式”的话语方式对小人物进行采访,从而讲述扶贫背后的故事,遵循了“三不”原则: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不怕说错话,不塑造自身完美形象。第三步,在不中断叙事的情况下,以简短的话语阐明看法或有评估性倾向的形容词表明观点,提高受众接受度。正是这三步才使得陈贝儿通过平民化的方式展现出其平易近人、极具亲和力的叙事风格,从而能透过细碎之处讲述好宏大的扶贫故事,与节目相辅相成构建出优秀的叙事范本,以供此后纪录片“讲述者”能更好形成自身的叙事风格,完善叙事策略,助力中国故事走出去。

结语

《无穷之路》的缘起始于陈贝儿对真实的追寻,但这条“无穷之路”是没有贫困的道路,亦是没有尽头的道路。通过《无穷之路》看到曾经贫困的地区最大的变化不仅是怡人的景色和平地而起的高楼,更是人们的精神状态,那股属于中国人独有的精气神,它裹挟着这一独特风貌通过镜头传递给受众,使得扶贫不再是那个遥远的名词。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陈贝儿的叙事策略,将文学叙事理论与主持人叙事实践做了进一步结合与碰撞,未来也期望媒体工作者能够从霓虹灯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穿过偏见,越过怀疑,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构建属于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

猜你喜欢
叙述者纪录片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