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尽管新闻报道是以事实为依据,需要客观冷静地为大众传递信息,但适当利用情感传播能够拉近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与大众的距离,间接提升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传播力。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不仅需要适应新时代大众接受习惯的改变,也要考察大众情感的波动,积极创新新闻报道的情感体系。近些年来,我国主流媒体开始创新新闻报道的栏目和模式,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以及新华社、央视新闻都通过微信公众号开通了《夜读》《夜思》等栏目,其中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夜读》栏目从新闻报道的本质出发,兼顾大众情感需求,传播效果较为理想。
目前我国有关情感传播的相关文献和系统性的研究较少,有关情感传播的定义会因其结合的领域不同而导致侧重点有所出入。陶薇在《论组织战略性公共关系维持中的情感传播策略》一文中认为,情感传播是通过情感的互动模式来维持战略性关系的关键因素;[1]李伟代、刘星河发表的文章《〈远方的家〉:故事化叙事视域下的情感传播》认为情感传播就是将人类共同的情感凝聚到电视画面当中,人类又通过这类电视画面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从而帮助电视画面、内容故事实现持续的、长久的传播。[2]
本文以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探析情感传播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和影响。文章认为情感传播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首先应当明确“情感”与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属于不同的范畴,这里的“情感”侧重于有一定的价值,能够从思想和行为上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这里的“传播”更贴近于詹姆斯·W.凯瑞“传播仪式观”中对于“传播”的理解,认为“传播”是在信息流通的基础上对社会价值的内在建构。蒋晓丽、何飞在《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网络话题事件的情感传播研究》一文中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将情感传播置于互动仪式下,把情感传播与仪式传播等同起来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情感传播就是“大众在具有一定仪式的传播活动中,置身于类似的情境之下,通过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从单一的图文符码解读上升到对集体情绪和价值认同的中来,从而达到传播目标和效果”。[3]
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社会媒体和自媒体的崛起降低了新闻报道的门槛,不少新闻内容借助情感传播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尽管当前将新闻报道与情感传播结合研究的内容相对较少,但情感传播的应用在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也渐渐凸显出来。
倒逼主流媒体新闻理念革新。国外一些媒体较早开始借助情感传播的优势扩大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如外国学者沃尔-乔根森曾以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中的情感应用策略,认为叙述情感的新闻实践已经制度化和系统化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新闻故事的情感化二者并不冲突。长久以来,大部分新闻报道理念都是从理性客观、真实严肃的角度出发,对在新闻报道中诉诸情感的方式始终秉持着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国内的主流媒体性质特殊且秉承的新闻理念相对保守和传统,这使得主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新闻报道的模式,新闻理念得不到改进和更新,容易与新闻市场脱轨。近些年来,不论是电视节目、影视作品还是新闻报道都开始重视情绪传播的价值。在此背景下,情感传播可以倒逼主流媒体革新新闻理念,在进行新闻生产时不完全将新闻理性与情感传播对立起来,在报道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情感元素以创新新闻报道的方法,获得满意的传播效果。
增强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亲和力。以往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新闻和社会信息的主要受众大部分是理性的精英群体。媒介技术的升级扩大了新闻报道的消费群体,大众跨越了技术鸿沟和信息鸿沟,主流媒体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在不断壮大。然而,大众对于主流媒体的严肃和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很难发生转变,严肃的文字和理性的分析不利于主流媒体贴近大众生活。近年来,打造有温度的主流媒体成为传媒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情感传播则可以增强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富有亲和力的新闻报道既能够以客观的事实说服人,又能够辅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从而让大众感受到主流媒体的用心和尊重,有助于传受双方站在平等的地位对话和沟通,强化与受众关系的建构,进而有效辅助大众理解新闻报道的主旨。
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媒介环境的变化打破了大众对新闻业的传统认知,主流媒体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来重塑大众对新闻业的认知。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主流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目的也需要更加明确。情感传播能够加强道德和文化的传播,加深主流价值观与大众的融合程度,有助于强化主流媒体的目的和责任。新闻报道中含有情感元素,不仅能够在信息层面满足大众的刚性需求,还能够在情感层面迎合大众的柔性需求。当大众从感性角度选择新闻内容时,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会被优先选择;当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既能够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又能够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之时,大众主动传播的冲动性增强,无形之中也提升了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夜读》是央视新闻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开启的新闻专栏,也是唯一一个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的“夜间荐读”类栏目,内容的更新时间在每日夜晚22点左右。由于央视新闻《夜读》较好地结合了新闻内容和大众生活,契合了大众的情感需求,因而累积了大量的忠实粉丝。央视新闻《夜读》很好地应用了情感传播策略,创新了新闻报道的模式,为主流媒体新闻实践开拓了新思路。
精选时事热点。央视新闻《夜读》的定位是“基于新闻而创作的文化情感栏目”,而不是脱离新闻事实的纯情感栏目。主创团队十分注重《夜读》的时效性,这里的时效性一方面指的是新闻在传统意义上时间的快慢,另一方面指的是大众心理情感需求时间的远近。为了进一步提升《夜读》的时效性,主创团队会重点关注新近的时事新闻,并从时事新闻中寻找大众的情感交集,然后基于新闻事实和情感交集完成一篇打动人心的新闻报道。[4]
央视新闻《夜读》借助最新的时事热点,调整传播语境和传播模式,突破时间距离、心理距离以及情感距离,实现了与受众的“双在场”。例如,2022年3月21日东航波音737客机坠毁事件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22年3月23日央视新闻《夜读》便发布了一篇《突然不想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了》,文章精选受众有关“飞机”“离家”“平安”等关键词的留言进行精心编辑和排版,全文未提近两日来令人痛心的新闻事件,却又以新闻事件为基础,充分关注到了大众面对这类突发事件时伤感与焦虑的情感世界,达到了新闻报道的另一层境界,即“意会大于言传”。
用心对待受众。央视作为中央级权威媒体,大众对其权威性的认可是毋庸置疑的,但主流媒体想要真正凝聚人心,获得大众的关注和支持,情感传播将成为传受双方互信的基础。《夜读》中的每一篇新闻报道或是文章都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哪怕是遇到一些不易于大众理解的专业性名词和陌生领域,《夜读》的主创团队都会精心推敲,将其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新媒体语态,更好地调度起大众的情感系统。此外,《夜读》在排版上简洁明了,配图、配色多选用暖调,不仅从报道形式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而且利用视觉传递给受众一种平静温暖的情感体验。
《夜读》一篇涉及抑郁症的相关报道,以回复留言的方式报道了发生在受众身上的故事,同时也传递了大众对抑郁症群体的理解与关爱。《夜读》团队预先整理了上百个受众可能会提到的问题,在专业的医疗团队指导下反复研究回复的内容,这些回复的内容专业又富有情感。情感传播的一大特征就是要做到“双方移情”,《夜读》精心编排内容,用心对待受众,使得传受双方不仅仅是在进行信息交换,更是在同一情境下进行情感交流,增强了受众对央视新闻的信任感和依赖感。[5]
注重价值传播。央视新闻《夜读》涉及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社会热点还是新闻故事、新闻人物的动人瞬间,偏向于新闻报道的《夜读》在情感传播的基础上尽量展现出了新闻本身的客观、理性与克制,也更加注重提升《夜读》的价值与意义。《夜读》作为一档特别的新闻栏目,没有对目标受众进行精准定位,并未强求通过定位受众来提升传播效果,而是希望通过情感传播为那些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些帮助和方向,这与情感传播中更注重价值的传播有着内在的一致性。[6]
情感传播的本质是要放大传播主体的优秀品质,通过一些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化情怀的内容,使得大众能够得到心灵启迪。央视新闻《夜读》的情感传播与一些追求流量热点而刻意进行情绪引导的社会媒体有着本质区别。《夜读》为了提升内容质量,同央视《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节目进行联动,提升了栏目的文化价值,从而增强了读者的文化自信。例如,《夜读》在2022年4月播发的一篇《最美的汉字是它,你同意吗?》中,就是借助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字”从遇见你》的热度,唤起国人对汉字的情感,使得情感传播更具价值和意义。
媒介的互动性越来越强,诉诸情感的新闻报道似乎更容易受到大众的关注。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坚持客观与理性是主流媒体的原则,但适当应用情感传播,走进大众的内心世界同样有助于主流媒体开展传播活动,引导社会舆论。央视新闻《夜读》借助情感传播打造出数篇百万级阅读量的推文,其传播力、影响力显而易见。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大众自由表达想法、诉求和情感的渠道增加,主流媒体需要结合情感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应用情感传播的可行策略。
以新闻为主,做好情感支撑。在信息过载的新媒介环境中,情感卷入度高的新闻报道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尤其是随着短视频的发展,大众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声、光、电、影的包围下渐渐弱化,情感传播更易激发大众阅读兴趣。主流媒体在应用情感传播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主观情绪与客观情感的界限,以新闻为主,辅助情感支撑,只有立足于新闻事实的真人真事才能够给予情感一个支撑点,使得新闻报道立体丰富。如果情感传播脱离了新闻本身,将与一般的心灵鸡汤无异,不仅难以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还容易招致大众反感。[7]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利用“事实+情感”的模式拟定新闻标题,在内容中要分配好事实陈述和情感引导的比例,对于本就情感丰富的受众而言,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只需要做好情感引导便能够引起大众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以形式为辅,加强情感引导。新闻报道中情感的传播并不是只有通过文字的表达才能够传递特定的情感,相反,很多时候新闻报道中图片的使用、色彩的搭配以及排版的顺序都能够从视觉上传递出一定的情感和情绪。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结合报道的主题,精心挑选与新闻相关的图片,利用配图进行情感传播,相比于单一的语言文字,利用文章的排版和配色传递新闻报道的主要情绪会更有感染力。随着媒介产品多元化,大众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也随之丰富起来,主流媒体可以通过精品内容的打造,提升情感传播的价值,丰富新闻报道情感传播的内涵。[8]情感传播在共同仪式下能够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主流媒体可以创新新闻报道的模式,利用短视频H5以及直播等新模式呈现新闻报道,增加新闻报道的仪式感和受众的在场感。另外,兼具新闻属性、互动仪式的精品内容,能够激发受众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受众与主流媒体的共同意识,提升新闻报道的情感价值。
强化受众互动,提升情感价值。情感传播的边界很难掌控,大众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新闻报道中的情感传播很容易引起大众的“泛化情绪”。在“泛化情绪”中,大众会专注于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从而忽略了新闻报道的真正价值,导致新闻报道失焦。为了防止“泛化情绪”的出现,主流媒体应当强化与受众的互动,面对一些负面情感宣泄,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回复受众关切的问题,针对受众的留言进行内容和情感引导,帮助受众回归到报道内容本身。主流媒体主动关注受众的动态,回应受众的需求,能够凸显出主流媒体对受众的重视和尊重,提升情感传播的价值。主流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技术,通过新闻报道的点赞量、评论量、评论关键词以及转发量洞悉受众的态度和情感需求,以数据为依据确定情感传播的方向,增强受众与主流媒体之间的情感联结和黏性。
大众表达意愿、传递情感和抒发情绪的渠道越来越通畅,使得情感传播成为了近些年来媒体讨论的热点。主流媒体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力军,应当摒弃固化思维,积极探索情感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创新新闻报道传播的手段,争取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情绪引导扩大情感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