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壹
(沈阳化工大学党委统战部,辽宁 沈阳 1101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实践过程,需要独具视角的研究和耐心细致的推进。高等学报以实践系统论为创新研究视角,实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体现科学的实践观和系统论的辩证统一,在主客观统一基础之上全面系统地推动“三进”工作。
实践系统论遵循系统论的一般原则。与系统论同理,实践系统论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相互联系,形成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实践系统论体现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即系统的整体观念。两类系统观都强调系统整体性,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念,明确系统是有机整体、不是各要素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其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体现系统内部结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外在形式。两类系统观的主要差别在于,实践系统论关注社会实践问题,在强调整体性的基础上,强调系统中不同要素所体现的不同性质和发挥的不同作用,更加突出系统的现实性以及系统中人这个要素的实践性,也即突出系统中的人,把现实的人、实践的人作为核心要素。
实践系统论体现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系统论是认识世界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它之所以能成为科学认识,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物质世界本身是联系和发展的,系统思维只不过是对存在的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联系和过程)而存在的,“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2页。系统论以辩证思维为前提,肯定普遍联系的客观性,明确系统的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和动态平衡性等基本特征,致力于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两类系统观都体现系统方法和科学工具,以普遍联系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研究系统相关性,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提出系统最优解。两类系统观的主要差别在于,实践系统论在承认普遍联系的基础上,同时强调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更加突出社会系统所体现的时代性。
实践系统论把系统方法应用于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系统论,诠释了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兼具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首先,实践系统论诠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实践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页。实践系统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认识论,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辩证运动的基本过程。其次,实践系统论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科学的认识工具,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即系统方法的基础和原则。认识的目的是实践,思维或思想等观念的东西需要以实践来实现。“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2页。实践系统论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仅致力于全面系统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观念来指导改造世界。
实践系统论体现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总观点与总特征。实践系统论体现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有机统一,既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系统性,又突出世界的变化发展和过程性,体现系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首先,实践系统论明确联系普遍的现实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的实质是人类特有的联系形式,是人(人类)与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践系统论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以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为前提,强调社会相关系统的联系和整体功能的实现,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其次,实践系统论体现系统的过程性。“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0页。实践系统论,以具体科学思维即系统思维来认识事物,而更强调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把握系统在时空上的持续性和广延性的交替和前进,把握系统在内在结构、要素关系和整体功能的更新,在系统、要素、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以系统方法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最佳答案。
实践系统论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结合,主要解决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系统论把实践观和系统论有机融合。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观点,系统论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实践系统论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深刻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是在深刻理解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实践观”和“系统论”有机结合。系统论以实践观为基础和原则,二者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实践系统论”有机统一的整体,创新和丰富了“实践观”和“系统论”各自的方法系统。第二,实践系统论赋予了系统实践性和时代性。实践系统论是把唯物辩证法与系统方法之间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既符合系统论的一般特征和思想方法,又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强调以实践为基础,明确人是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是处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和特定时代发展阶段的人,是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交往联系的载体,赋予了系统实践性和时代性。第三,实践系统论赋予了系统现实性和主体性。系统论主要突出整体性和联系性,是一种具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而加入“实践”赋予系统论以现实性,关注现实问题,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系统论强调优化系统联系,强化系统功能,致力于找到系统的最优解,而加入“实践”赋予系统论主体性,强调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以系统思维反映客观世界,在实践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有效地解决系统相关的问题。
实践系统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诠释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辩证过程,彰显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彰显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实践活动创造意识,将世界二重化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为此,解决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实践哲学的重大课题。实践系统论诠释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系统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矛盾的辩证运动。第一,实践系统论强调,主观全面系统反映客观的认识世界过程,彰显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实践系统论以系统观念和思维,探索和把握事物的联系和过程即系统联系和发展,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这个系统认识过程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同时强调指导实践并由其检验。第二,实践系统论以系统、要素、环境相互联系的系统理念,明确以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及功能,彰显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实践系统论强调实践自身系统中主体与客体要素通过中介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同时强调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实践关系,实践系统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之间双向协同运动,形成改造世界(环境)的基本功能。其次,实践系统论以主观符合客观、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实践过程,明确检验尺度的问题,既强调真理性又突出价值性。实践系统论强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体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客观世界有其固有规律即必然性,首先要解决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实践系统论强调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系统全面认识,掌握真理并把握规律。另一方面,人类主体有其自身需要即能动性,要解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问题。实践系统论强调客观世界对人类生存满足与否的关系,以系统思维方法指导按主体需求创造理想的世界和生活方式,利用必然来获取自由。
实践系统论遵循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观点,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要素是系统整体中的要素,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以实践系统论为视角看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项“三进”工程,就是深刻认识“三进”系统、要素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规律,把握“三进”系统的内容、对象等全要素和全过程,深刻认识系统中“人”这一要素是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联系的重要载体。
以实践系统论为视角,“三进”工程自成有机系统,要素和要素之间具有各种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首先,“三进”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体现出系统的结构性和关联性的基本特征。全面系统推动“三进”工程,要明确“三进”系统的内容和对象。“三进”的内容是首要要素,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①《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2日第1版。“教材、课堂、头脑”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是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的要素,构成了“三进”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过程。在这个“进”的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环环相扣。重要的是进头脑,进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头脑,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其次,“三进”系统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融合一体,体现系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基本特征。全面系统推动“三进”,要把握“三进”的全过程。其中,教材编写是基础,重点在于课堂教与学,入脑入心是归宿。就是说,高质量的教材是进课堂和进头脑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把教材和课堂有机融合的基础上传播知识和真理,入脑入心、学以致用是进教材和进课堂的目的和归宿。
以实践系统论为视角,深刻认识“三进”系统中人这一核心要素是系统联系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这一核心要素在“三进”系统中的积极作用。首先,以实践系统论为视角,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系统论出发,把握“三进”对象的本质内涵,透过教材、课堂、头脑客观存在,看到其中参与实践活动的人。教材、课堂和头脑都与实践的人息息相关。第一,教材主要是“三进”的文字形式表达,体现编写者集体智慧的结晶,需要编写者具有坚定的政治主场和精专的业务素养,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二,课堂主要是“三进”的语言和文字结合的形式表达,是教与学、师生互动的重要场所。第三,人的头脑,包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头脑,是“三进”的归宿。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系统观念,解决系统的主要矛盾。从实践系统论出发,深刻理解“三进”系统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深刻把握“三进”系统的关键问题。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主要矛盾、回答问题实质,调动人作为系统核心要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三进”主体的能动性,增强“三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面系统推动“三进”工作。
以实践系统论为视角,深刻认识和把握“三进”系统与课程系统、学校系统等之间的关系。首先,深刻认识“三进”课程体系(系统)之间的关系。“三进”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方式来实现,尤其以思政课为主要方式和途径,推动“三进”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就要与立德树人任务、思政课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树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悉心的“浇灌”,而道德是“营养剂”和“精神钙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光明日报》2020年9月1日第1版。立德树人的关键是立德,德润人心,推动“三进”就是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学校的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成为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其次,深刻认识“三进”学校体系(系统)之间的关系。大中小学校就是“树人”的有序机制,组成教育教学的有机系统,并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在不同阶段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三进”就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促进学生心智逐渐健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实践系统论为视角,“三进”系统的环境主要为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大环境。首先,深刻认识“三进”系统与学校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践系统论为视角,学校是“三进”系统环境的主阵地。一方面,作为干部培训教育必修课,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主课。”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352页。另一方面,作为思政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必修课。“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352页。其次,深刻认识“三进”系统和学校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学校作为一个系统又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或可表述为社会是学校系统的环境。“三进”系统以育人树人为载体,武装头脑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功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社会发展。高校主要以教学、科研为手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对社会有用之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及其衍生的优质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活动,都会对社会发展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无论是直接的技术服务,还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的目的都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实践系统论的任务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联系、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实践系统论强调系统整体功能的同时,强调以实践的人作为核心要素与系统、要素、环境之间的联系,发挥其在系统整体功能中的积极作用和关键作用。以实践系统论为视角,明确“三进”的功能定位,坚持系统观念,优化系统联系和结构,提升“三进”系统的整体功能。
以实践系统论为视角,系统功能产生于系统内部结构的要素联系和相互作用,随之系统就会运动、变化和发展。在“三进”系统中,进教材和进课堂,最终进人的头脑,形成了武装头脑、指导工作、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基本功能。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更应是社会的建设者。推动“三进”就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三进”系统功能需要回答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强调立德树人、学生成才的功能;另一方面回答“谁来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强调高质量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
全面系统把握“三进”培养人才的基础功能。“三进”解决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①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光明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系统把握“三进”培养青年学生成才的基本功能、主要目标和根本任务。首先,强化“三进”系统功能、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光明日报》2020年9月1日第1版。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优化系统核心要素作用。以“三进”工作为引领,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优化“三进”系统功能、坚守理想信念,培养青年学生成为担负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关注系统核心要素的发展需求。以全面系统推动“三进”增信培根、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政治认同和理论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之中。
全面系统把握“三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首先,以“三进”为引领,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以“三进”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以高质量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校广大党员干部能力和本领需要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创新理论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所面临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干部队伍,以高质量教育和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发展。其次,以“三进”引领广大干部、教师自身积极服务社会。“三进”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党员干部、教师职工亦是当然的参与者“。三进”系统的功能要与学校的基本职能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广大干部、教师以教学科研直接或间接地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广大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通过教学与科研相辅相长,走向创新发展的前沿,为社会直接提供服务,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研成果向产品、商品转化,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实践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单独状态下所没有的,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融合统一。同时,实践系统论也重视不同要素在联系凝结于系统整体功能时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强调优化整合局部之间相互关联,强调核心要素的关键作用,从而提升系统的整体功能。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提升“三进”系统整体功能,就要从人这个核心要素作为出发点,提升人的系统思维能力,坚持系统观念,创新系统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光明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1版。从实践系统论出发,就要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大三进”工作格局,推动大中小学“三进”一体化发展格局,建设和完善“大三进”的工作体系。
全面系统构建“大三进”工作和发展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②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光明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以实践系统论为视角,构建“大三进”工作格局,推动大中小学“三进”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双格局”全面系统推动“三进”。首先,构建“大三进”工作格局。树立“一盘棋”思想,以“条块结合”的方式系统推进。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三进”工作格局,形成推动“三进”的工作合力。其次,推动大中小学“三进”一体化发展格局。实践系统论认为,系统是联系和过程的集合体,“三进”系统中的各要素通过学生的培养过程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整体功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长成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耐心和悉心“浇灌”,需要科学的方法和路径。其中,“一体化”的推动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系统思维。推动大中小学共建共享,建立课程共建、师资共培、研修共促、基地共育、机制共融的一体化建设发展格局。“三进”要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针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科学理论体系、教育教学体系、目标价值体系中,实现螺旋式上升。
全面系统建设“大三进”工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③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光明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从实践系统论出发,全面系统地加强“三进”领导工作体系协同育人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首先,加强领导工作体系建设,以“三个自觉”全力推动“三进”。“三进”是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三进”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推动“三进”的领导责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其次,加强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以“三个协同”系统推动“三进”。以“三进”为引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并有机融入各门课程,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协同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推动、“五育④“五育”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并举”与“三全育人”⑤“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协同推动,确保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真正入脑入心。最后,加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以“三大打造”有效推动“三进”工作。其中,打造“校地企”共建机制,以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三进”。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支持并参与推动“三进”;另一方面,学校以培育高质量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在实践中检验推动效果,为推动“三进”提供协同支撑。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四个自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推动“三进”提供关键支撑。打造科学的“三进”工作评价体系,制定“三进”工作中党员干部、教师职工等、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发挥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作用,为推动“三进”提供制度支撑。
实践系统论是实践观和系统论的有机融合,兼具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彰显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以实践系统论为视角,强调人的实践本质和作为系统的核心要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践系统论为研究视角,致力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其目标是知行合一。第一,思维是行动的先导。以实践系统论为研究视角的初心就是以创新的视角,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推动“三进”的科学有效路径实践系统论不仅把“三进”作为系统来研究,同时把握系统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人作为系统核心要素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系统主要矛盾,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实践系统论作为一种认识方法,目的是指导推动“三进”实践和具体工作。在全面系统认识“三进”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系统思维方法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方法。从实践系统论出发,坚持系统观念,在推动“三进”的实践中,科学安排,系统谋划,协同推进,以实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