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典范

2022-03-23 05:47夏文斌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夏文斌

(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断,并就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原则和要求,进一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典范。

一、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进步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其内在的理论品格:坚持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绝不将其理论固化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马克思、恩格斯就多次表示,马克思主义没有终结真理本身,只是开辟了人们认识真理的新道路。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第一,在实践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强调实践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这一重要思想范畴的提出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解开了人、自然、社会何以联系的历史之谜。马克思认为:“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1]409-410很显然,实践体现着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是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马克思指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2]92-93实践的具体性决定着真理的具体性。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针对当时工业革命对旧制度的冲击和世界历史的到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工业必然造就出资本家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可能会超越国家界限,成为世界性的阶级冲突。所有这些,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2]241应当说,这一具体结论是基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实际而提出的,但随着实践的变化,随着以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俄国面临的新道路的选择,马克思没有恪守过去的具体结论,而是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强调俄国社会可以在和现时代不脱离的情况下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第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3]224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永葆生机活力,就在于其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历史和现实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断促进其中国化时代化,就能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繁荣发展。100多年前,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压迫使中国饱经沧桑、人民深受苦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近代中国国情、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对此,毛泽东深刻指出:“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4]1469-1471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出了适合我们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奇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使中国人民迎来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才能一路披荆斩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三,深刻把握“能”“好”与“行”的辩证关系。把握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联系,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决定着我们道路选择的历史方向和现实价值。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依据。科学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先导。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伟大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党动员、组织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面对异常复杂的局面,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的这个“能”与20世纪上半叶各种党派的“不能”甚至“无能”相比,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拥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引领。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实践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5]29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已经内化为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力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同样需要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加以检验。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取得了发展的奇迹,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历史。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现实依据。自从16世纪莫尔发表《乌托邦》以来,社会主义就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许多人也开始付诸行动,但真正意义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在于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殊禀赋。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焕发勃勃生机,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力量使然,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使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6]15-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发扬斗争,经过艰辛探索和奋斗而获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成果。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就需要在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实际进程中来寻找答案。

二、“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思想,他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5]10“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为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道路。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第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实践探索出来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这个结合,我们的事业发展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并且还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什么时候违背这个结合,出现理论与实际的分离,我们的事业发展就可能出现严重错误。进入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严峻,如何将改革引向纵深,在机制体制创新上作出新文章;如何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面对严峻复杂的大势,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等。面对上述重大问题,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一切都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通过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大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面向未来,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就一定能够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一定能够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

第二,坚持文化自信,大力推进“第二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很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发挥关键在于这一理论能够内化为人的内心认同和自觉,而这就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民族之根之魂有机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赓续中华文脉。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这些重要的价值思想,是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既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更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高度契合。文化的力量是持久深远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在奋斗的历程中,遇到过无数艰难险阻,但愈挫愈坚,总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在影响和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第三,坚持“两个结合”的统一,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运用辩证、联系、全面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从总体性角度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的重要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超越历史上其他思潮的重要标志。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诺斯就认为,马克思从来都没有单独阐述技术和工业的作用,而是将技术、工业和制度统一起来,并通过制度整合各方面资源来解释经济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征程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并强调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两个结合”,这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系统思维,全面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总体态势,并抓住重点,整体推进,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而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在持续健康的轨道上行进。“两个结合”的提出,正是深化了我们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一致发展脉络的认识,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贯通的内在机理,要求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全面把握如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要义。

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谛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展现,是指导我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指南。在分析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矛盾观、唯物史观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破解难题,他深刻指出“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7]。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持群众史观还是坚持英雄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重要分水岭。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深刻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83。“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只要我们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就一定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层面上讲,我们就特别需要汲取人民群众的治理智慧以丰富国家治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是党领导并依靠人民探索出来的,在基层一线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改革的力度、温度和承受度最有话语权,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最鲜活,所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最接地气。

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自信自立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20世纪50年代,一些殖民地国家走向独立,这些国家都在普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如何走出一条富强的发展之路。但当时一些人就提出,应当直接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他们就是现代化成功的范本。一些西方国家和跨国公司也通过经济政治等各种手段去影响控制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巴西学者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帝国主义与依附》一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分析了资本主义将其发展模式强加于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倡导发展中国家要深刻认清世界发展格局,坚持走自己的路。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只有自信自立,才能真正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谱写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习近平在提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时鲜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面对复杂的中国国情和中国问题,我们不可能照抄书本和别国发展模式,更不能听任某些“教师爷”的颐指气使。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升华的。“守正”即恪守正道,“创新”即创造新事物。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升华。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离开守正,创新就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迷失方向;离开创新,守正就会脱离时代、脱离实践,也难以与时俱进地恪守正道。从中国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来看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从面对变化着的实际来看创新,就是要勇于破解现实中的难题,向创新要动能,用创新补短板,构建并完善创新激励的机制体制,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氛围,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培养更多有担当、勇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我们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提升各级干部运用科学理论破解现实难题的能力。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只有积极回应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时代前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很显然,当代中国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任务目标的明确,不是从书斋中提出的,而是面对变化着的中国和世界,针对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而提出的。为此,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第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的思想和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系统观念解决现实问题的时代典范。无论是中国的发展还是世界的发展,都越来越呈现出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的特征,并且许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既要立足现实问题,又要放眼长远、把握大势;既要把中国的事办好,更要关注世界发展的新格局、新变化,等等。为此,我们需要运用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第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大格局的民族,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呈现出中国人面向世界、面向天下的责任担当。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形态的新跃升,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的交往正在不断走向纵深,我们要顺应时代大势,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努力。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