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红
(黎明职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福建 泉州 362000)
综合类学术期刊是构筑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基础之一,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媒体融合时代,综合类学术期刊应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大数据整合、分析和应用,并运用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技术,重构其内容资源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方式,借助新媒体工具提升传播价值,成为能够为个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精准化综合平台。本文中综合类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对象为个人用户,包括作者、读者,其身份可兼具和互相转化。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的媒体融合环境中,综合类学术期刊作为优秀科学文化研究成果的载体,其知识服务具有精准化及去中介化特征,体现了科学价值和技术效能。综合类学术期刊从一次性纸媒出版到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的立体传播形态,改变并丰富了综合类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在构建移动式、伴随式知识服务环境,打造知识产品的精准化传播范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有学者对学术期刊知识服务进行了研究,如在知识服务精准化方面,朱林等[1]从《海洋学报》的个案实践,提出通过建立学术社群、推送虚拟专刊、订阅邮件等进行知识服务。在知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袁庆等[2]等提出通过购买服务、合作开发,加速知识的传播与增值等,实现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杨志平[3]提出丰富产品形态、建立媒体矩阵、营建知识社群是建构教育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体系的重点;张斌[4]认为青年研究学术期刊应运用互联网经济相关理论,遵循“内容+服务”导向,深耕个性化、定制化知识付费线上产品开发,以实现向知识服务的转化;杨再国等[5]提出内容生产全程化、数据库和平台对接开放化、微学术平台建设多元化等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策略;陈卓等[6]认为学术期刊可以借鉴价值链理论的成本领先、目标聚集、差异化策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陈晓堂[7]提出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生态系统应以内容为基础、以平台为依托、以技术为动力、以人才为核心、以运营策略为保障。在知识服务技术与平台方面,向飒等[8]将用户画像技术引入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并构建了学术期刊用户画像流程;邓婧等[9]认为微信公众平台成为高校学术期刊最主要的知识服务平台。综合以上,目前对综合类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精准化策略的研究很少,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在媒体融合时代,为实现综合类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精准化,应以个人用户为中心,精准地找到个人用户,满足个人用户在学术知识获取、选择、利用等过程中的需求,以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形式为个人用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学术知识。
首先,对综合类学术期刊基础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实现知识服务目标个人用户的定位。综合类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个人用户相关数据,获取个人用户画像,这有利于对期刊进行准确定位,实现知识信息的定制化与稀缺化,还有利于知识的集成和整合服务,以及对目标个人用户群体进行知识服务。个人用户需求决定知识的受关注程度,并影响知识的关联导向。因此,对个人用户行为、特征及思想理念变化的掌握等有助于综合类学术期刊及时把握知识服务的中心内容,形成以个人用户服务为导向的知识服务思维,以便根据用户阅读偏好,开发多介质、多样态的知识产品[10]。
其次,通过建立综合类学术期刊社群,增加期刊黏性及扩大传播度。综合类学术期刊凝聚了大量专业领域个人用户,在保障综合类学术期刊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应重视这些个人用户资源的开发、培养与利用,积极与个人用户(作者群、读者群)进行互动及获取反馈,建立融媒体背景下紧密契合型的综合类学术期刊与个人用户关系。某一专业领域的先行者(作者或读者)具有很强的专业权威性,可以成为专业领袖,并在这一专业社群中成为 “发言人”,经常进行知识分享并构成网状连接,以扩大个人用户量。同时,建立综合类学术期刊社群编者、作者、读者等之间多维、多元、多向的交流,以便广泛而快速地传播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及知识元,增加综合类学术期刊的黏性。综合类学术期刊可利用信息的互动性、非线性传播和个性化传播的特性,通过网络节点的整合构建新型传播社区,扩大综合类学术期刊社群,汇聚大量专业个人用户并形成多维度互动交流机制,如建立编辑与读者、作者等交流沟通渠道,定期组织与作者、读者群体的交流活动,并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等。例如《黎明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与主办单位的科研部门深度融合,通过参与科研交流活动与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联系,在增加期刊黏性方面进行诸多有益尝试。
最后,为个人用户提供体验式知识服务。体验式知识服务强调用户接受知识服务的过程及心理,为用户营造难忘且有正向作用的体验[11],并有利于综合类学术期刊精准嵌入式的知识服务。体验式知识服务重在盘活综合类学术期刊的资源与信息,通过激发个人用户全程参与,让其体验到高质量知识服务的过程与人文关怀,如定期、分众、点对点地为不同专业领域的读者、作者智能化精准推送知识单元等[12]。综合类学术期刊体验式知识服务的实施需要编辑的主动意识、出版单位负责人的支持协调、出版单位人员的工作协同、个人用户的反馈等。同时,编辑应以主动服务的理念、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有担当的伦理意识,针对个人用户的知识需求,精心设计产品内容和产品形态,以便引导并精准服务个人用户。如《黎明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为帮助青年作者或读者解决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为其推荐相关领域优秀且乐于助人的咨询专家。另外,还应根据综合类学术期刊信息及内容特色、目标个人用户群体特征等,选择有利于实现体验式知识服务的传播媒介,如多渠道借助微信公众号、App(应用程序)、微博等平台,使综合类学术期刊体验式服务也在线上开展,形成交互叠加的知识服务生态链,与个人用户之间形成持久而有效的联接。
综合类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精准化的本质是重塑内容资源新的生命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环境呈现碎片化、即时性、入口多元化特点,综合类学术期刊应利用RapidMiner等数据分析,对综合类学术期刊所发布的科研成果进行深度挖掘与再生产,对信息进行解构、重组、再造,实现元数据的增值服务,如进行知识化、碎片化、主题化的处理,实现知识关联和知识拓扑,把综合类学术期刊资源单元化,以读者易于“阅读”的、最适宜的样态呈现于电子媒介[13],为知识服务的精准化开展奠定基础。一是将综合类学术期刊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提高对个人用户的吸引力;二是对综合类学术期刊信息与资源进行知识结构整合,帮助个人用户把握研究方向。在对优质科研成果进行选择与发布的基础上,综合类学术期刊可重新构建知识结构、提取知识要素、实现知识扩散,以激发知识活力、重塑知识价值[14]。
首先,结合个人用户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综合类学术期刊信息与资源进行展现方式的转化及知识化处理,同时调整综合类学术期刊出版形式及传播方式等。要实现知识服务,应提升综合类学术期刊知识的再生价值,面向专业个人用户提供数据化、动态化且具备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知识加工的上升,是将综合类学术期刊的显性知识(综合类学术期刊的文章资源)和隐性知识(包括编辑的经验、专业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综合类学术期刊的服务理念等)进行处理,转变为个人用户所需知识的过程。综合类学术期刊信息与资源进行知识化处理后,可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知识产品服务,如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来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12],并嵌入相关领域个人用户的科研过程。实际上,知识服务的本质就是融入个人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例如,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根据个人用户需求,编辑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相关领域最新热点情况(隐性知识),帮助个人用户对项目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进行评估;在科研项目开展阶段,编辑可利用自己对学术研究成果把关的经验(隐性知识),协助个人用户调整完善及改进项目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等;在科研项目结项阶段,编辑可凭借自己的专业论文编辑加工特长(隐性知识),对研究论文的撰写提供建议等。这可使综合类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从集中、孤立逐渐转向与科研人员嵌入式协作。同时,还可将培养年轻作者写作能力、退稿作者论文缺陷的分析、为科研人员推荐适宜的学术期刊等进行知识化处理,为个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例如,《黎明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将编辑的经验、专业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进行知识化处理,为作者提供精准化的知识服务。为培养年轻作者的写作能力及研究水平,编辑根据稿件主题类型为其提供近期录用的同类型稿件最佳写作范文,引导其将稿件修改得更具有逻辑性,并符合写作规范;对有创新意识但写作水平不高的稿件,为了使其达到出版水平,编辑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及审稿经验为作者提供深度、细致的修改意见;对不适合刊登的稿件,编辑为其提供合适的期刊投稿名录等以达到知识服务的精准化。
其次,个人用户一般需要精准的、细颗粒度的知识元,并非完全是原始文献。综合类学术期刊在先进技术支撑下,通过对自身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及碎片化处理,如深度拆分、标引、组织、关联及可视化呈现,使知识元的精细集成度不断增强,使个人用户在海量信息中能方便地提取优质内容,即为个人用户提供精准化知识服务。在媒体融合时代,碎片化处理可提升知识单元中数据的细颗粒化程度,有助于知识元与个人用户需求相契合,建立知识服务体系。信息的颗粒化程度越细微,越有利于信息内容的关联与整合,如中国知网知识元库基本学术传播单元的构建就是有益的尝试。将综合类学术期刊信息资源进行碎片化处理,进而实现知识单元元数据的内外部关联,可使综合类学术期刊对知识传播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对个人用户行为进行实时反馈,还可使知识服务模式场景化、平台化和智能化,同时更加精准化、定制化、个性化、多元化。
最后,对综合类学术期刊内容资源进行主题化处理。综合类学术期刊应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基于个人用户科研行为与科研需求,深入到学术论文的知识内容层面,对内容资源进行重构,即主题化处理,进而实现综合类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的重构与知识服务。例如,综合类学术期刊可在研究个人用户阅读及引用行为的基础上,将内容资源进行主题化处理。从形式、内容、效应出发,按类别(内容)性质等,将特定学科、领域或问题的专门文章编排组合成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虚拟细分专栏,将跨越时间与空间(不限定纸刊期数)的综合类学术期刊各类文章有序组合。另外,还可将综合类学术期刊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热点、最新观点、学者访谈等进行主题化处理及精准归类。如此专业地组织知识资源后期生产和服务,可突出综合类学术期刊的目标受众定位,实现精准化知识推送服务。
在媒体融合时代,应加强同类综合类学术期刊之间、综合类学术期刊与数字出版机构之间知识资源的联合建设,搭建以共享平台为支撑的知识生产与服务一体化架构,构建丰富的正向叠加的协同化、数字化知识内容;同时,实现综合类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和知识服务规模化运营,为实现对个人用户的知识服务精准化奠定基础。
一方面,每种综合类学术期刊都有丰富的数字化内容资源,并体现为元数据形式,具备实现综合类学术期刊资源协同化建设的基础。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使综合类学术期刊知识资源协同化建设获得了技术支持和发展空间。因此,综合类学术期刊之间应破除资源壁垒并整合资源,围绕元数据内容形成资源协同,联合建设知识及信息资源,实现跨期刊专业化、系统性的数据共享共用,如可利用原文传递、原文链接实现综合类学术期刊之间知识资源的关联。综合类学术期刊之间、综合类学术期刊与数字出版机构之间的知识资源可采用建立知识框架、知识结构、知识链接等方式实现跨平台的协同共享,即资源库融合,形成学术资源集群。这有助于整合综合类学术期刊的知识资源,为个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资源,并且能保障知识元的精准供给[14]。
另一方面,实现综合类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及知识服务的规模化运营。在媒体融合时代,综合类学术期刊处于关系网络之中,每一个传播主体、传播单元或知识元都被社会网络转换为一个网络节点,每个节点间都存在错综复杂的频次较高的连接,使综合类学术期刊及相关领域实现重构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以期刊集群为平台整合资源,可达到以共享机制吸引个人用户,并推动知识服务精准化的实现。综合类学术期刊可以借鉴专业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模式,使同一学科内部集中整合共享信息、技术、人力、物力及其他类型的资源[15],从根本上提升综合类学术期刊知识服务能力。例如,中华医学会收录了187 种优质医学期刊,通过App及微信平台等组建了专业性很强的医学科技期刊集群,并以妇产科、呼吸科、骨科等命名了一系列俱乐部,初具集约化发展及规模化运营态势[16]。综合类学术期刊可以通过搭建“云服务”平台实现集约化知识服务,用相关技术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例如,通过个人用户协同系统等实现初始化、关联性和结构化知识内容的融合,形成统一集中的“云上”服务模式,提升为个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精准化的能力。这时,综合类学术期刊知识内容与读者缩短了距离,同时是可以对话的,呈现网络立体的多维连接属性[16],综合类学术期刊编者、作者、读者及其他个人用户也可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嵌入到同属性且多元丰富的网络中。如综合类学术期刊可借鉴专业期刊《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开启 “云学术”交流,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及传播壁垒,实现跨媒体联动及线上线下互动[17]。
综合类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及知识服务的规模化运营可体现知识服务的集成性及价值增值性,增加知识量及知识内容的浓度。“云上”知识服务模式使综合类学术期刊之间的壁垒消失,综合类学术期刊存在形态也应当进行概念性转化。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个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被激发。综合类学术期刊需以技术为支撑、个人用户需求为基础,构建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发展的知识服务结构,体现知识服务的融合性和主体性。同时,综合类学术期刊应加强知识服务的地位和作用,拓展个人用户群及凝聚学术资源,强化综合类学术期刊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并使综合类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逐步转变为智慧化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