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力
关键词:民国期刊;个人用户;分类体系;数据库;知识组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民国期刊分类体系建设的现状,并以“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提出了民国期刊分类服务体系设立的四个特点,其次结合实际分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民国期刊分类标引加工的要点,最后探讨了民国期刊分类服务体系的价值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12-0117-04
1背景
民国时期是社会激烈动荡,新旧思想、中西学术猛烈碰撞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版的期刊内容涵盖当时政治、经济、教育、文学等多个领域,为研究民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近年来,国内各个图书馆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民国期刊数字化工作,而民国期刊分类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是其数字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笔者调研知网相关文献并依据《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6)》所进行的统计[1],目前对于民国文献的分类体系建设涉及较多的是民国图书、民国档案的分类体系建设,而对于民国期刊的分类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自2016年起,上海图书馆在全国报刊索引二次文献服务平台的基础上,策划开发了全国报刊索引个人用户服务平台,其中民国期刊分类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是该服务平台知识组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笔者以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万余本近代期刊为数据基础,以个人用户的需求为驱动,同时立足自身资源特色,建立民国期刊分类服务体系。
2国内民国期刊分类体系现状
目前,全国各个图书馆和商业机构在对民国期刊进行数字加工的同时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知识组织工作。但是,由于加工目的、加工规模、文献数量等各个方面均有一定差异,其标引深度、组织方式等都有所不同[2]。国内颇具规模的民国期刊数据库可分为商业数据库和公共图书馆数据库(见表1),这些数据库中除“中国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库”未提供分类体系外,其他数据库的分类体系可分为基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层级制分类体系和基于主题标签的平铺式分类体系(见表1)。
“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睿则恩近代报刊库”均采用层级制分类体系,其中“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设21个大类,“睿则恩近代报刊库”设18个大类,均细分至二级;“爱如生中国近代报刊库”则以《申报》索引为基础,增加9个体现民国期刊特色的类目。层级制分类体系的优点在于体系完备,知识结构完整,按照学科类目将专题内容全部呈现,便于用户浏览文献全貌,并且弥补了关键词检索的不足之处;其缺点在于不能完全体现民国期刊的时代特征、学科属性和体裁的特点。
“CADAL民国期刊库”采用平铺式分类体系,其平铺类目为70个。而笔者所探讨的“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也是采用平铺式分类体系,拟用类目58个。其优点在于类目设置不受层级限制,主题标签数量可依据需求随时增加,并且在类目设置完成后可依据社会热点增加新的主题标签,便于后期维护;其缺点在于分类体系构成缺乏系统性,揭示方式不如层级制完备。
3民国期刊分类服务设立的特点
3.1结合自身资源特色
民国期刊分类服务体系设立的初衷是在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人用户知识服务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深入挖掘已有资源特色。因此,民国期刊分类服务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立足于自身资源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①对馆藏量大的同类型期刊进行类目设置。笔者依据已有刊名和刊名简介字段,抽取出现频次较高的热点关键词,在对其所在的刊名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后发现青年、诗歌等五个类目的关键词在刊名和刊名简介中出现的频次较多(见表2)。因此,设立这5个类目能最大限度揭示现有馆藏资源的特色,提高数据使用率。②参考数据库中民国期刊历年用户使用率。笔者从已有的二次文献平台后台报表中调取整本浏览次数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后整理出用户使用率较高的期刊列表(见表3),然后再对这些期刊进行聚类,作为民国期刊分类服务体系设立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3.2凸显民国时代特征
民国期刊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笔者在分析“全國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后发现,某些类目虽然不包含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中,但是在类目设置时,应该将其提取出来,另设类目。以妇女类期刊为例,虽然“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中并不设妇女这一类目,但是中国近代期刊史上妇女类期刊占有重要地位,这类期刊的出现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和思想启蒙运动作了舆论上的准备,既倡导女学又尊重女权[3]。1898—1949年先后共出版发行约600余种中文妇女类期刊,如《女学报》《妇女杂志》《妇女生活》等。因此,将妇女类期刊单独立类,可反映特殊时代背景下女性运动现状。
3.3揭示期刊体裁特点
民国期刊中文献的体裁多种多样,例如校报、公报、法令、画报等。因此,在民国期刊分类体系设立的过程中不但要揭示期刊所刊载的学科内容,也要注意反映其体裁特点。以画报类期刊为例,在“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画报类体裁的期刊多达750种,占期刊总量的4.3%。画报画刊刊登大量时事新闻、电影、文艺等方面的图画、照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特定时代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现象。同时,画报画刊在当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刊物体裁,开启了读图时代。因此,如果将画报类期刊分入绘画、美术类目中,显然是不合适的。樊瑜认为,要解决此类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学科性质,先揭示其学科内容,按其体裁特征再将其分入画报画刊类目,以体现其特殊的体裁特征[4]。
3.4参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传统类目
虽然“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分类服务体系选用平铺式类目设置,但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仍然是其重要的参考依据。如:哲学(宗教)、军事等8个类目(见表4),期刊的原始分类号分类合理,馆藏数量占比适中,且不易再细分或设置成其他类目,又因这8个学科在传统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体系中的类名通俗易懂,用户接受度较高,因此仍沿用这8个类目名称。
4民国期刊分类标引加工要点
在设立民国期刊分类服务体系之后,分类人员又对“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的2万余条期刊刊名数据进行了再加工,在原有字段的基础上新增类别1到类别4这四个新的字段,以58个平铺式类目对刊名数据进行新一轮的分类标引工作。分类人员依据刊名、刊名简介、原始分类号字段中已有内容给予1~4个新的类别标签。
4.1综合性与专指性并存
民国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具有综合性和专指性并存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民国期刊相较于现代期刊,其综合类期刊的比例较高,内容广泛,栏目繁多。在分类过程中,一个类号很难涵盖某种期刊所有的学科和内容特征。以“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其中综合类期刊1,637本,占数据总量的8.1%。②即使是有一定专指性的民国期刊也存在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情况。因此,如何平衡民国期刊的综合性和专指性是分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5]。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要统一标引人员对于综合类期刊的评判标准,对于不能归入任何一个大类的期刊给予综合类别。其次对于能够明确归入某一大类的期刊,即使期刊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其他学科,也不再给予其他类号。例如,《时事研究》(上海)主要学科属性为时政类刊物,主要内容为政治评论、时事漫谈,兼有书报介绍、校闻撷要等内容,但是分类人员在分类时只给予时政类号,对其他副栏目不再标引。最后标引工作需要明确每本期刊的分类号数量以及这些分类号的主次关系,确保其分类号的准确性,使同类期刊能够聚类,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因此,在民国期刊的分类标引工作中,分类标引人员既要掌握期刊的一般分类原则和规律,又要兼顾民国期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做到综合性和专指性并存。
4.2同时关注内容与体裁
分类人员在实际的刊名分类标引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刊名分类。笔者认为,大多数期刊可以从刊名中辨明其体裁特征,如《点石斋画报》《民众画报》等,但并非所有期刊都是如此。而另一类期刊体裁则需分类人员在深入了解期刊内容,总结归纳其体裁特点和学科属性后,再进行分类工作。如:民国时期著名画报《良友》,从刊名中分类人员不能直接确定其期刊体裁为画报画刊;又如《德贞》一刊也需分类人员在深入研究文献内容后,方可发现其为中学校刊,分类人员在分类时应该首先依据期刊内容将其分入教育类,再依据体裁特征,给予校报校刊的类目;再如《警察画报》,其办刊宗旨为报道警政动态,记录警察资料,促进警民合作,期刊内容图文并茂,而刊名中画报一词只是该刊用来展现其内容观点的一种表达形式和手段,其艺术性不占主导位置,分类人员不能简单地给予画报画刊这一类目,否则会在检索和聚类时误导用户,影响查准率。笔者认为,该刊应在给予警察警务类目的同时,再给予画报画刊的类目。因此,分类人员在分类标引时要对期刊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不能仅仅依靠刊名进行分类,从而提高民国时期期刊学科属性和内容体裁的揭示程度。
4.3注意版期变化繁多复杂
期刊是一种连续出版物,其栏目、出版周期乃至刊名等都会随着时代变迁和学科发展而发生变化。民国时期期刊的变化更是繁多复杂,许多期刊因为当时特定历史背景,如战争、经费等原因被迫停刊、合刊、复刊[6]。因此,期刊与期刊之间存在继承和沿革的关系,存在许多同刊不同名,又或者同名不同刊的情况。这就需要分类人员对期刊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期刊进行重新判别和分类。例如《野草》于1940年在广西桂林创刊,到1948年8月在香港由野草出版社再次出版,期间历经几次停刊、复刊,刊名也发生多次改变[7]。但是《野草》一刊在几次刊名、刊期变化中其学科内容和办刊宗旨未曾发生改变,在分类过程中需要一直给予文学这一类目,从而保证数据库中期刊分类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因此,在分类标引时,标引人员应依照期刊的刊名、出版地、刊名简介、字段,反复进行比对和鉴别,从而确定期刊刊期变化和学科属性的改变,给出正确类目。
5民国时期期刊分类服务体系的价值和作用
5.1提供持续更新的分类服务体系
民国时期期刊分类服务体系的设立是全国报刊索引个人用户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铺式类目的一大优点就是可持续更新,更新机制灵活,不受层级制限制。目前,分类服务体系已设定的58个类目并非一成不变,后期将依据后台数据报表中原文索取、整本浏览、检索词统计、用户分享等数据,并结合当前时事和社会热点,新增或删除类目,从而起到提高用户使用率,增加用户黏度,深入揭示资源内容的作用。
5.2为个人用户提供民国时期期刊主题类目推送服务
个人用户平台将依托已建成的分类服务体系为个人用户提供民国时期期刊主题类目推送服务,当用户订阅某一主题类目后,平台可依据用户的订阅信息,向该用户推荐该主题类目下的其他期刊。这是图书馆充分挖掘用户需求、主动服务的一个好的方法。
5.3为民国时期期刊专题库建设奠定基础
近年来,全国各个图书馆对于民国时期期刊都进行了数字化工作,其中部分图书馆已经建成了各具规模的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这些已经建成的全文数据库大多是综合数据库,专题类民国时期期刊库相对较少,馆藏特色的开发深度也不够深入[8]。以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该馆目前已经推出11辑内容,收录民国时期(1911—1949)出版的期刊2万余种。但是,该馆全文数据库仍以综合数据库的形式服务用户,目前虽已建成完善的民国时期文献网络服务平台系统,但专题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林岫认为,专题数据库建设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知识组织,单纯的刊名、篇名、作者、出版地等客观著录项已经不能满足专题库的建设需求,因此,针对民国时期期刊刊名层面的分类服务体系建立是专题库建设的基础,可以为后期检索点配置、导航类目层次设置、学科分类组织提供依据[9]。相较综合型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在分类标引、类目设置、可视化服务等方面会更加深入、细致和专业。
参考文献:
[1]劉民钢,蔡迎春.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118-163.
[2]杨敏.民国时期期刊数字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2):43-46.
[3]杜若松.近现代女性期刊性别叙事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5.
[4][5]樊瑜.期刊分类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5(1):71-72.
[6]辜清华.民国时期期刊的时代特征与著录探讨[J].图书馆杂志,2011(3):44-46.
[7]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EB/OL].[2017-02-27].http://www.cnbksy.com/login.
[8]龙世彤,关富英.高校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文献专题库建设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1(6):34-36.
[9]林岫.试论馆藏民国时期期刊的开发[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5):43-47.
(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