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国家项目助力我国慢阻肺防控

2022-03-23 02:58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筛查人群防控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主笔 潘 锋

由中国呼吸专科联合体、苏州协同医疗健康基金会主办的“2022年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2022 年1 月8 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呼吸界领军学者和学科带头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齐聚云端,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的我国呼吸疾病防控应对策略。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呼吸专科联合体召集人王辰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等出席大会并致辞。与会专家从“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以PCCM 专科医师培训促进推动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人才队伍建设”“以质控工作规范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建设”“以药物研发推动呼吸疾病防治能力提升”四个角度,展开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教授说:“我们要从以往的疫情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思考如何能够更加科学、专业、从容,更加低成本、符合社会和科学规律地应对疫情。”王辰院士强调,广大呼吸病学业内人士,要针对创建以医院为主的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做出专业性思考,并使之转化为未来的社会行动,这对于维护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至关重要。

呼吸慢病危害严重防控政策日渐完善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汀教授做了题为“三大国家项目助力慢阻肺防控事业发展”的专题报告。

杨汀教授做科普讲座

杨汀教授介绍,2018 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中国肺部健康研究(CPHS),该研究是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共纳入57 779 名20 岁以上成年人代表性样本。研究表明我国慢阻肺和哮喘的患病率不容忽视,中国慢阻肺患病率高,40 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者近1 亿人并仍呈上升趋势,40 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13.7%,20 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达到8.6%,农村慢阻肺患者数高于城市,男性慢阻肺患者数多于女性。此外,中国哮喘患病率高,20 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者总数达4570 万人,20 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40 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达到5.4%。《柳叶刀》在论文同期配发了前欧洲呼吸学会主席Vestbo 教授的撰写的评述,Vestbo 教授认为,中国慢阻肺流行状况数据对于全球流行病统计具有重要影响。

杨汀教授说,慢阻肺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造成巨大经济负担,我国每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年平均住院费用,已从2008 年达到15 953.5 元增长到2017 年的19 874.5 元,这也是2019 年慢阻肺成为第三大伤残调整生命年的主要原因。慢阻肺病死率高,2016 年我国慢阻肺死亡人数为87.63 万,我国慢阻肺所致死亡占全死因的9.07%,2019 年慢阻肺成为中国第三大单病种死因。

杨汀教授介绍,近年来我国呼吸慢病防控政策逐渐完善,2016年至2021 年我国呼吸慢病相关防控政策频出。2016 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强化慢病筛查和早期发现。2017 年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提出的目标是,70 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疾病死亡率较基线降低25%,40 岁以上居民肺功能检测率达到25%,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控制在20%以内,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 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2019 年发布的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提出,提高慢阻肺知晓率,加强危险因素防护;普及肺功能检查,促进早诊早治;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2021 年“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幸福呼吸”推动分级诊疗

杨汀教授说,“幸福呼吸”项目、“国债项目”“高危筛查”项目相继启动,三大国家级项目的开展使我国呼吸慢病防控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

杨汀教授说,慢阻肺防治关键在基层,而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配备不足,基层呼吸药品缺乏,基层人员培训不足,基层人员激励不够,患者规范管理不足,政府关注不够,人员流动性大等,都成为我国基层慢阻肺防治的难点。2017年“幸福呼吸” 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正式启动,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发文支持项目的实施,“幸福呼吸”旨在搭建贯通基层与上级医院的管理流程,探索慢阻肺全流程管理模式,构建包括健康宣教、医生培训、肺功能检测配备、问卷调查、明确诊断、规范治疗、随访管理、康复、双向转诊的全流程管理模式。

5 年来“幸福呼吸”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以全国呼吸专科联合体为依托,在全国31 个省39 个慢阻肺分级诊疗试点地区和12 个建设地区,通过开展基层医师慢阻肺知识培训、慢阻肺诊疗技术普及推广、慢阻肺疾病高危人群筛查、慢阻肺患者规范化诊断和长期随访管理、疑难危重症转诊及远程会诊,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范围的慢阻肺分级诊疗与管理。在项目的支持下,为基层配备简易肺功能仪2500 余台,慢阻肺规范管理43 667 人,肺功能检查44.9 万人,慢阻肺问卷筛查164 万人;开展线下人员培训1200 余场,95 000 多人次参加培训,开展线上远程培训430 余场,培训324 000 人次;进行线上病例讨 论103 场,207 000人次参与,开展慢阻肺健康教育1200 多场,吸引72 000 人次参与。项目连续2 年发布《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报告》,21 个地区发布了本地区的慢阻肺分级诊疗报告。杨汀教授谈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指引下,“幸福呼吸”的未来目标是基于前期的基础,推动各地“个性化发展”,尝试试验田和升级版,推广“怀化模式”“白银模式”等好的模式。怀化是我国首个获批的省级慢病防控示范区,通过与CDC 合作得到公共卫生项目200 万元经费支持,将慢阻肺筛查的健康管理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防融合是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紧密结合、连续服务、有效衔接的工作模式和建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机制。“白银模式” 依托项目争取到来自政府的多方支持,强弱项,补短板,医防融合,有效推进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管的整体融合发展。

“国债项目”“高危筛查”提升早筛干预能力

杨汀教授介绍,2020 年9 月“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立项启动,该项目旨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建设,使基层普遍具备开展肺功能检查评估的能力,逐步提升基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干预、健康管理和疾病检测等能力。

“国债项目”为基层搭建了国家级学习平台,提高了基层医务工作者呼吸系统疾病知识水平。培训方式包括线上自学、集中培训、实践学习三大部分,每部分培训合格后均可获得相应证书。截至2022年1 月5 日,149 743 人注册了“国债项目”培训项目,注册,138 514 人接受线上培训,129 846 人完成线上培训考核。同时,为提高肺功能质控效率,在项目支持下搭建完成了肺功能自动判读及分析质控系统,为制定肺功能质控计划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债项目”国家首次拨专款为50%的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肺功能仪,使我国慢阻肺的筛查有了物质基础和人才储备。

杨汀教授介绍,“高危筛查”项目是呼吸领域第一个国家专款、长期支持的项目,目标的是使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常态化。2021年“慢阻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启动,全国160 个区县和单位承担任务。项目将对80万人开展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和综合干预,每个区县筛查人群为5000人,对筛查发现的慢阻肺高危人群进一步筛查和管理。为做好慢阻肺筛查和管理工作国家项目办搭建了管理平台,编写了《慢阻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技术方案》《慢阻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工作手册》《慢阻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质控手册》《慢阻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质控方案》等。各省陆续开始启动实施“高危筛查”线上与现场筛查工作步入正轨,截至2022 年1 月7 日,已有7 个省正式开展筛查工作,完成13 717 例线上筛查,筛查高危对象1846 例,占13.5%。

革新慢阻肺照护理念

杨汀教授认为,慢阻肺防控要转变观念,首先要关注“促、防、诊、控、治、康”的全程照护。“促”是健康促进,促进人们控制和改善其健康的过程;“防”是预防,即防止患病;“诊”是诊断,即知道患病、患的什么病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控”是控制,阻止小病变成大病,阻遏一个人的病传给他人或一群人;“治”是纠正患者的病理或病理生理状态;“康” 是急性病能够加快康复,慢性病能够在疾病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动员机体能力和代偿,使其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维护和提升。

二要倡行“群医学”,从关注患者个体到关注群体,群医学重视群体,而临床医学重视个体。群医学动员现实可及的卫生资源条件,统筹个体卫生行为与群体卫生行动,以实现人群整体与长远健康效益最大化,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三是呼吸慢病防控需要社会各界协同,从医学界、卫生界转为社会各界,将覆盖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金会、新媒体、企业、政府部门、研究院、基层等。杨汀教授最后表示,我国慢阻肺患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举措推动呼吸慢病防治,三大国家项目有力支撑了慢阻肺防控事业发展,要用“促、防、诊、控、治、康”观念来指导慢阻肺照护实践,并将群医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化为行动。

国家财政有力支持慢病防控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卫生健处处长桂雄,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财政卫生投入的基本情况和基本医疗保险情况。2020 年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136 131 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4 848亿元,占GDP 比重约2.4%,总支出21 012 亿元,占GDP 比重约2.1%。医保基金结算收入占公立医院医疗收入的近50%,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持续下降,从2009 年的47%下降到2020 年的31%。

桂雄介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当前我国慢病经济负担沉重。基于需方,“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地方慢病防治(含精神卫生)投入整体不断增加,以中西部地区投入为主,占比超过71%。“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地方慢病防治(含精神卫生)每千人口投入由2016 年的986 元,增加到2020 年的1207 元,其中西部地区最高,2020 年达到1484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010 年的15 元,增加到2020 年74 元,2020年全国 投入达到1078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达到606 亿元,占56.2%。

基于供方,中央财政通过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用于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卫生健康人才培训、县乡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疾控和妇幼保健机构能力提升等。中央财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投入,从2016 年的143 亿元增加到2020 年的264 亿元,累计投入达到1018 亿元。2020 年,中央财政安排200 亿元特殊转移支付,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其中首次安排资金支持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用于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肺功能仪,开展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能力培训。2021年,中央财政通过重大传染病防控补助安排癌症、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常见多发慢病的筛查和防治资金。

桂雄说,在国家财政的多年持续支持下,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可及性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同时,针对重大疾病、重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问题,制定和实施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桂雄介绍,我国多层次医保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医保覆盖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等,基本医保的参保人数超过13 亿,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从2013 年的280 元增加到2020 年的550 元,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50%和70%左右。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待遇人次大幅上升,2013—2019 年,城镇职工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享受人次和住院率逐年上升,其中城镇居民因2016 年与新农合整合,待遇享受人次增长较快。

二、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我国多层次重特大疾病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目前,大病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及商业健康保险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保障体系。2020 年,医疗救助基金支出547 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医疗救助补助资金260 亿元。2020 年,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9984 万人,实施门诊和住院救助8404 万人次,全国平均次均住院救助、门诊救助分别为1056 元和93 元。此外,2018 以来各项医保扶贫政策累计惠及贫困人口就医5.3 亿人次,助力近1000 万户“因病致贫”家庭精准脱贫。

三、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持续发力,健康扶贫成效显著。确定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以及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3 个主攻方向,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县县医院纳入全民健康保障工程,组织三级医院“组团式”帮扶贫困县县医院,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和边远地区。大病专项救治病种类扩大到30 种,累计分类救治贫困患者1900 多万人,近1000 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成功脱贫。

桂雄说,2009 年以来,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下降,2020 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降至27.7%,实现了“一纲要两规划” 中提出的降至28%左右的目标。我国城乡居民健康指标稳步提升,人均预期寿命逐年提高,2019 年增长至77.3 岁,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提前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2 年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的召开,为中国呼吸学科交流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平台,为助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呼吸学科跨越式发展、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封面图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中心杨汀教授)

猜你喜欢
筛查人群防控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在逃犯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我走进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