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奇 丁吉磊
高校、高铁、高新区,苏南县域的“三高”现象值得关注。这在全国县级城市中并不多见。特别是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等,本来就是全国县域经济的优等生,多年名列全国百强县前十位,它们现在不约而同地在“三高”上发力。
尽管时间有先后、发展程度不一,但由高校、高铁、高新区叠加的“三高效应”,正在苏南县域显现,协同增强的发展节奏也在逐渐打开。有了“三高”,县域未来发展就抓到了一手“好牌”。
苏南县域是中国县域发展的风向标。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县域经济从开始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高歌猛进,再到民营经济快速增长,现在进入了“三高”引领转型发展期。
当前,苏南地区已进入交通格局、创新格局和开放格局重塑以及区域高度一体化的新时代,由高铁、高校和高新区叠加的“三高效应”,正在昆山、张家港、太仓和常熟等苏南县域显现。
高铁、高校和高新区的“三高效应”彰显,是以苏州县域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发展必然。
一是高铁。沪苏通、南沿江、苏锡常城际和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延伸等铁路的规划建设或运行,加速了苏南地区县域资源流动和集聚。
二是高校。昆山杜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张家港)、常熟理工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和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等高校在苏南县域地区的布局,并瞄准未来科技进行研发和人才培养,为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高层次的人才、更多的科研机构和更具竞争力的项目资源。
三是高新区。借助高铁的运行和高校的布局,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的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在产业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培植和集聚创新资源,为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创造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高铁、高校和高新区成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培植或培育“三高”要素,已成为苏南地区县域经济争相发展的新模式。
苏南县域经济发展汇聚高铁、高校和高新区等高端资源,高效率资源流通、高精尖人才技术集聚和高平台创新孵化应用的“三高效应”场景,加速了产业、城市和人才的深度融合发展,顺应了区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规律。
苏南各大高校将瞄准未来科技进行研发和人才培养,为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高层次的人才、更多的科研机构和更具竞争力的项目资源。
从乡镇工业的苏南模式到“三高效应”的新苏南模式,高铁、高校和高新区“三高”协同带来“三高”联动,增强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县域资源要素、信息流和知识流等更广泛流动,为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放大高铁经济效应
苏南县域“三高效应”,给其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启示。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县域要充分发挥高铁、高校和高新区的“三高效应”,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这就要求县域发展规划要有前瞻性。县域经济发展要把“十四五”规划放在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进程中统筹谋划,按照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谋篇布局,跳出县域看县域、突破县域发展县域。放眼县域、市域、全省乃至全国,在区域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破解县域资源和空间瓶颈制约,配置和聚合人才和技术等要素资源。要与县域自身区域的产业结构层次、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找到适合自身的經济发展模式,走各具特色的县域发展新路子。
特别是要放大高铁经济效应,拓展县域发展空间。政府各部门要统筹合作,发改、规划、交通和住建等部门要提前规划如何利用高铁站点,充分发挥高铁对县域地区产业、人才和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
加快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打造高质量旅游环境等,吸引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将原有高铁对欠发达地区的“过境经济”,转型为以投资和消费等为主体的“财富效应”。
强化县域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共享和地区市场共建,谋求各具特色的县域协同创新发展道路。完善教育、文化和医疗等设施,创造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以更优越的服务培养人、吸引人和留住人,充分利用高铁吸引人才资源向县域地区流动,避免高铁的“虹吸效应”。
紧紧抓住高铁发展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铁红利,进一步强化县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和协同发展,吸引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增强高铁网络对县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释放县域发展潜能。
目前,很多县域都实现了“高铁梦”,但有高校和高新区的县域则少之又少。在这方面,就要借力打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发县域创新发展活力。
如何借力高校职能资源?县域要主动加强与省市各类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利用各类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职能优势,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高层次的人才、更多的科研机构和更具竞争力的项目资源。
有条件的县域地区,可以根据其县域产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兴办高等学校分校区或引入二级学院,通过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在分校区或二级学院进行“订单式”培养,培养县域企业发展所需研发和服务等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校地、校企和校际之间在科技和人才等领域合作,提升县域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高等院校针对县域发展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统筹兼顾支持和服务县域地方发展。可以通过设置县域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等特设岗位,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也可以引入县域经济领军人物做兼职教授,分享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难题;还可以扩展在校大学生实践范围,输送专业对口毕业生,注入县域经济发展新鲜血液。
借力打造高新区,充分发挥现有开发区作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主阵地作用,强化县域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园区聚集产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五链并举,推动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服务业园区等联动发展。鼓励开发区主动对接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总部等创新资源,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或基地,增强创新支撑能力。
借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县域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速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要素在县域之间的自由流动,构建包容开放和相互促进的创新发展格局,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夯实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增强县域创新投入的效益转化能力,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借力中心城市丰富的创新平台资源,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多渠道招引、多政策支持开展“招才引智”,打造县域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借力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发展优势,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主动参与区域产业重构布局和分工协作,共建共享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等要素资源。进一步放大开发区“开放与创新协同效应”,提升县域协同创新能力。
(蒋红奇,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连云港分院;丁吉磊,中原银行焦作分行。本文为2021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项目号:21SYB-03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