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网络暴力的结

2022-03-23 21:29:40吕京笏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网暴闲话偏向

吕京笏

不知从何时起,舆论场上充斥着相互攻击的言论。网络暴力似乎成为了某些当代网民的肌肉记忆,随意“挂人”“喷人”,所谓“网暴出征,寸草不生”。

网暴不仅会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还会导致围观者的视觉“失焦”,并不会真正解决问题。更有甚者,故意散播谣言煽动大众情绪,让受害者“哑巴吃黄连”。关于网络暴力的成因有很多解释,比如互联网平台的聚集效应、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后真相时代的反智主义倾向等。

网络平台的匿名属性,很容易让个人表达变得不负责任、不计后果。

很多时候,所谓的真相极有可能是一家之言,甚至是谣言,一些网民并不关心事情真相,只是借机宣泄情绪,成了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解铃还须系铃人,想要真正解开网络暴力的结,必须顺藤摸瓜,找到源头。中国有著源远流长的“熟人社会”传统,前互联网时代里村头巷尾的“闲话”,就有着不小的杀伤力,未尝不可视为网暴的前身。但“闲话”的传播范围,终究是相对封闭的。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提到,互联网在空间偏向上成为了“闲话”的扩音器,在时间偏向上让“闲话”得以保留。然而,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使得其拥有治理网暴的充分条件。

中央网信办“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第一项任务就是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切实维护网民利益;同时,平台也必须压实责任。比如微博平台拟上线“一键隔离网络暴力”模式,加强人身攻击及不友善言论识别处置,确保用户安全。在具体落实方面,平台一方面要打通用户投诉渠道并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还要研发更加有效的反网暴技术,发挥科技向善的力量。

更深层次上,我国互联网领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实践发展的程度超过了规范的发展程度,二者的剪刀差成为了乱象的温床。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发出警告称,全球有七成年轻网民面临网络暴力。为应对这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各国也在探索治理路径。比如德国于2017年施行了《社交媒体管理法》,又于2021年进行了修订。

在我国,《刑法》《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中对于诽谤、侮辱的相关规定同样适用于网络暴力治理,但如何让这些法律在落实过程中适应网络传播环境,解决取证难、判决难的痼疾,都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就像网络暴力,正是互联网时代自由、高效交流的“副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律法规不该是静止的道德底线,而应该与道德携手相随,共同生长。

无论是平台方,还是监管部门,都应守土有责,做阳光的使者,在互联网世界中驱散暴力的阴霾,共同构建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网暴闲话偏向
Buried Post Truths
整治网暴
抖音上线12项新功能预防治理网暴
拒绝网暴,从我做起
闲话“腊肉”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18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报(2022年1期)2022-01-21 02:50:24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网边闲话
中华诗词(2020年6期)2020-12-14 07:46:10
鼠年闲话鼠
公民与法治(2020年2期)2020-05-30 12:28:54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