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的减贫效应探究

2022-03-23 19:34许见华吴晓蓉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3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产业结构

许见华 吴晓蓉

【摘要】从教育与贫困关系的历史軌迹和结构分析看,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较为复杂,并非简单、直接的线性关系。在理解教育与贫困复杂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进入到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家庭的教育与减贫主要面临单一产业结构导致低收入群体的教育需求不高、低质量教育还不能满足低收入群体对“上好学”的迫切需求、生育子女数量过多影响困难家庭教育决策行为、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子女教育投入相对不足进而放弃教育等现实困境。因此,要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低收入群体的婚育观念变迁、纾解自然灾害等领域对困难家庭的风险威胁。

【关键词】 相对贫困  教育与减贫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03.014

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后,我国正式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在理解教育与贫困复杂关系的基础上,要充分肯定教育解决绝对贫困难题的显著成效,并进一步探讨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教育与减贫耦合协调的障碍因素和应对策略。

教育与贫困的内在关联

从教育与贫困关系的历史轨迹来看,二者之间大致经历了不相关联—有限关联—紧密关联—直接关联的历史轨迹。早在奴隶社会时期,教育被视作贵族特权,穷人被排斥在学校之外,教育与贫困不相关联。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现象的出现,使得“学在官府”走向“学术下移”,私学开始兴起。从唐代书院到隋唐科举制度的诞生,读书成为庶民士人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促进阶层流动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广大贫民特别是妇女依然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与贫困有限关联。随着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教育的经济价值为人们所认可,其反贫困功能开始显现,教育与贫困发生紧密关联。进入信息技术时代,知识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教育成为反贫困、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教育与贫困产生直接关联。

从教育与贫困关系的结构分析看,教育与贫困的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简要说明:第一,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和途径,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第二,教育作为贫困的一种表现、原因和结果,是反贫困的目标之一。第三,教育还可能致贫。第四,教育被视为防返贫的一种重要手段。

教育与减贫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从教育与贫困之间复杂的内在关联来看,教育与减贫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既与教育自身有关,也与经济、文化等要素紧密关联,主要面临着以下面的现实障碍。

单一产业结构导致低收入群体的教育需求不高。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农牧业仍然是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组织的西藏教育扶贫调研项目获取研究数据表明,截至2019年末,阿里地区总人口9.58万人,农牧民人口7.48万人,占总人口的78.07%;日喀则市总人口87.07万人,农牧业人口70.19万人,占总人口的80.61%;山南市总人口38.26万人,农牧业人口29.78万人,占总人口的77.84%。当地生产方式普遍较为单一,农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对先进科学技术的需求较低,导致大量教育投入对农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外出务工的就业岗位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现有产业结构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红利。

低质量教育还不能满足低收入群体对“上好学”的迫切需求。因评估成效指标导向和地方政府追求政绩最大化的“理性”考量,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普遍存在“重量轻质、重物轻人”“重过程,轻结果”等现象,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具体表现为:对修建校舍、购置教学仪器、建设体育运动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投入较多,但对师资队伍建设等软件设施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对学生资助关注较多,但对困难学生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重视不够。根据西南大学组织的调研项目获取数据表明,教育质量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学习成绩较差。以阿里地区措勤县某小学为例,2019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该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语文平均成绩低于26分,数学平均成绩低于51分,均没有达到及格线。二是升学率较低。以云南省怒江州高考统计数据为例,2018年一本上线率5.82%,本科上线率28.33%,均位列全省倒数第一。

生育子女数量过多影响困难家庭的教育决策行为。在四川大凉山、云南怒江州等欠发达地区的调研发现,生育子女数量过多对困难家庭的教育决策行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一,在家庭困难的情况下,子女数量越多,个体可获得的教育投入越少。第二,在多子女且缺少成年劳动力的困难家庭中,教育决策行为往往会呈现结构性差异。首先,年龄结构差异。出生较早的孩子较容易获得上学机会,但常因需要承担家庭负担而较早离开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出生的孩子上学机会成本低于年长的孩子,上学的可能性更大。其次,性别结构差异。男童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女童,女童受教育机会存在经济、心理等诸多障碍。最后,学业成就结构差异。读书努力且成绩优异的子女被视作“读书的料”,在家庭教育决策中会得到格外重视。反之,成绩较差的子女,当成绩在初、高中阶段仍然没有多大起色,父母便会失去耐心,甚至会劝其早点辍学打工补贴家用。因子女数量过多对家庭教育决策行为的种种影响,低收入群体往往选择早早脱离学校教育进入婚育阶段,导致个体受教育水平较低。

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子女教育投入相对不足进而放弃教育。第一,欠发达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高发性疾病、高昂的教育成本等成为家庭经济困难的重要因素。其一,多发的自然灾害。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是制约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高发性疾病。当疾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时,就不得不考虑降低其他生活消费支出,其中一个可能便是让子女辍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教育支出,另一方面则是为弥补家庭劳动力空缺和照顾病人。其三,高昂的家庭教育投入成本。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学生资助政策,然而,因个别地方政府财政窘迫,教育投资主要还是由家庭承担。第二,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就业特点使得困难家庭格外看重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总之,在困难家庭捉襟见肘的资源分配中,教育与生产、健康医疗等相比,明显不如前者迫切,导致对其子女教育投入相对不足进而放弃教育。

教育与减贫协调发展的应对策略

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欠发达地区应主动把握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紧密结合地区资源、经济、文化、人口特征,引导教育在现代农业经济中找到人才培养与“内生式”学习的生长点,从而激发低收入群体的教育需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既要在工资报酬、福利待遇、职务晋升、专业发展等货币与非货币激励措施上用心,也要从一般性感觉、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等角度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人文关怀。”二是关注学生学业困境,不断提升学习需求和学业成就。依据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对儿童脑发育、营养状况、心理健康等进行提前干预,对于提升其学习成绩的效果较为显著。三是以学校为阵地,全面提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力度。通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校园环境、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演讲比赛等活动,提升师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促进低收入群体的婚育观念变迁。一是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在此基础上改善医疗卫生、养老等条件,改变依靠多生育孩子增加劳动力生产效益的传统婚育观念。二是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性与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引导他们确立防范风险的行为模式、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婚恋观,适当推迟初婚年龄。三是弘扬优生优育、男女一视同仁等婚育伦理理念,鼓励青年夫妇根据结婚时间、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生育间隔和生育数量。

纾解自然灾害等领域对困难家庭的风险威胁。第一,实施差异化学生资助政策,提高高中阶段助学金资助额度。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所处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返贫原因的紧迫程度进行分类,以上情况越严重的学生,所获得的资助金额就越多。与此同时,提高高中阶段助学金资助额度,可缓解学生对家庭经济压力的担忧和提高学生对高中以及更高教育阶段的期望。第二,外推与内生相结合,提升困难家庭就业和经济收入能力。以就业引导就学,提升学生学业成就和强化内生动力;加强“职业平等”“先就业,后择业”等观念的宣传教育,帮助困难家庭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对教育回报的合理预期;采取倾斜政策有力保障就业,适当降低就业门槛。第三,提升困难家庭的抗逆力,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健康扶贫和保险扶贫。

(本文系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课题“‘三区三州’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特殊困难与对策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課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质量发展状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ZXZD18002、BJZK-2018A2-18042)

参考文献

佘万斌、杜学元、郭玲,2021,《教育化视域下教育脱贫的功能及其合理解读》,《教育学术月刊》,第2期。

吴晓蓉、许见华,2020,《教育扶贫须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为保障》,《教育与经济》,第3期。

责 编∕肖晗题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产业结构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