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研究

2022-03-22 21:16龚绍波李银春尹灿锋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龚绍波 李银春 尹灿锋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1)

1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前提。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响亮回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中的关键问题。立德树人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把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标,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初衷和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中的“德”就是符合国家和个人价值观的道德,“人”就是担负国家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劳动教育的缺失,会对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就要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的意识,树立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崇尚劳动。伴随着成长的过程,劳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劳动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明白劳动的价值,实现树人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促进中华民族复兴梦实现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劳动教育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形塑时代新人的未来指向。马克思曾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人们去劳动,如果不劳动,那么很快就会灭亡”。李大钊也曾说到:“劳动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为大学生提供安身立命之本,能够激发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3]。

1.3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大军。习总书记在会议中也曾多次强调,创新就是发展、创新就是未来、创新就是国策,并提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构建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途和希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摇篮,要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爱护劳动、崇尚劳动的好习惯,要注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从被动式劳动向主动式劳动转换,从自发性劳动转向为自觉性劳动,顺应时代和国家的需要,为创建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2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状况

2.1 普遍认识不足。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表现在劳动教育肤浅、片面、功利性强。在高校,所有公共场合的卫生,基本上都会有专业的物业机构承包,更有大学生把寝室和教室卫生都承包给物业公司,他们没有劳动的意识,更不会主动去劳动。高校也没有从意识上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往后延,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大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劳动教育成为走过场。

2.2 课程体系不完整。目前高校没有完整的劳动教育模式可复制,各高校都在探索劳动教育如何开设,开展近况步履维艰,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授课计划,没有专业的教师,教材体系不完整,更缺乏一定的考核机制。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考核流于形式,平时不设置过程考核分,只在最后写一个实践报告敷衍了事,没有开展相关理论学习内容和实践学习内容,社团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与劳动教育不相关联。

2.3 劳动教育被错误引导。在大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获得劳动锻炼。目前,有些高校随意歪曲劳动教育的初衷,把打扫校园卫生和教室卫生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只做好劳动教育的表面工作,把劳动教育的一些实效性进行隐藏,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走过场,摆样子,劳动教育内容不完整,忽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人格塑造的功能,劳动知识的传授和劳动机能的训练脱节,没有精细化的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分类,忽略劳动教育的认知,大学生精神迷茫,缺乏正确的精神引导。

2.4 忽视劳动教育的内在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通过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创造来的,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我国长期的教育过程中,高校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内在育人价值,反而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割裂了劳动者与通过劳动建立起的价值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及需求。

3 高校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3.1 主流意识缺乏。虽然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但从古到今,民众的主流意识就认为,劳动是低人一等,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名句也可看出,例如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都能体现。高校的教育者也经常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使学生对劳动有很大的抵触,使得劳动失去原有的本色,学生对劳动的意义也有了一定误解。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思潮的涌现,大学生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物欲至上,以自我为中心,花钱如流水,不思进取,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劳动的反叛,对劳动概念的模糊,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与现代主义相抵触的错误观念,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些错误影响。

3.2 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在价值导向的驱使下,各类大学都想在专业发展、科研、就业等方面做出成绩,因为这些可以在短时期内出绩效,可以使得大学的知名度提高,从而可以量化排名,提高学校的招生率,而劳动教育在高校没有可以复制的模板,短期内也很难出现效应,所以劳动教育在高校处于可有可无的现实状态。高校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很多都是冲着利益最大化开展工作,扩招可以增加学校收入,科研可以提高学校声誉,就业可以打响学校品牌,而劳动教育的价值不容易体现。

3.3 机制不健全。高校的第一课堂一般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为目的,第二课堂主要是开展各类学生活动,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不可否认,高校的大部分资金和政策都会偏向第一课堂。长期以来,劳动教育缺乏机制体系的保障,没有激励、考核机制,目标导向不明确,导致在高校劳动教育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无法开展,缺乏资金,缺乏配套设施等。而实际上,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高校对学生参与劳动和不参与劳动带来的影响效果没有清楚表达和呈现,体现了机制的严重不健全。

4 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途径探究

高校是国家后备力量人才培养基地,而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条件,它与国家发展和社会未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都是紧密相连,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4.1 观念转变:悟劳动之美。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让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艰苦劳动、诚实劳动。马克思也曾说过:“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也创造人的本身。由此,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就要在传统的劳动美德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论断的基础上进行。一是要理解劳动教育的正确科学内涵,首先要培育劳动观念,其次要增强劳动情感,要把养成劳动习惯和提升劳动机能作为关键要素和目标,将劳动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团结友善、诚实守信等内涵,主张对劳动者要身怀感恩之心,对所有劳动者要一视同仁,相互尊重。二是要把握劳动教育的特征,劳动具备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需要通过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他们会发现劳动创造美的过程,劳动创造幸福的过程,实现观念和行为的统一,让他们理解劳动是人类最长久和普遍的实践。三是劳动教育还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任何一种劳动都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才能更明显。

4.2 课程筑牢:明劳动之理。劳动理论教育的提升主要通过课程育人来体现,劳动教育课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高校要将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到位,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创新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要遵循高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糅合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构建学科交叉的劳动教育课程,提升高校学生综合思辨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劳动教育要与思政课程密切结合,协同共进,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等,挖掘劳动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课程中的劳动育人资源,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等认知根植于学生心中。

4.3 文化涵养:现劳动之美。文化可以对个人进行情感培养和道德塑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从而引发教育对象感悟劳动带来的奋斗之美、理想之美、规则之美以及热爱劳动的情感。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涵养劳动文化氛围,传播耕读文化,通过现代与传统、本土与世界的融合贯通,对劳动者进行系统的价值观教育,举办劳模事迹宣讲进校园活动,提升劳动精神传播力量,引导受教育者将劳动精神内化为意志品格,充分发挥劳动精神的育人功能,丰富劳动精神文化,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创设劳动文化环境,例如,打造劳动文化创意产品,在学校长廊或公共空间摆放劳模雕塑或者建设劳动博物馆,设计以“劳动”为主题的海报、网页或者展板,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劳动文化的魅力,感受劳动文化的熏陶。

4.4 载体创新:践劳动之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需要依靠载体去开展,载体的搭建有助于高校劳动教育的氛围得到更好的营造,也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劳动教育的载体可以由学校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结合融合。比如在课堂教学方面,可以引入大国工匠以及劳动模范事例,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熏陶,从而克服懒惰的行为。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可以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开展劳动育人工作,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有效改善课堂内理论性知识脱节问题,在学生实践学习中渗透劳动的意义和劳动的体验。把课堂内外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协同的劳动教育模式,形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展自己,改造自己,创造财富。

4.5 队伍夯实:建劳动之需。劳动教育在各高校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有效将劳动教育模式成功复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各高校在选聘劳动教育教师的时候,要注重选择在某一领域长期服务的专业性人才或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具有一定学科性的人才。通过短期培训,打造既有理论知识也有专业知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满足学生的需求。各高校也可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的一线劳动者担任学生的实践导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在劳动实践中进行自我塑造,形成诚信友善、自立自强的个人品德。

4.6 制度完善:保劳动之本。为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强化相关职能。制定劳动教育制度,明确劳动目标和劳动内容、考核评价标准、学分计算以及与课堂教学融合、专业教育融合制度等,规范教育程序,让高校劳动教育在制度的规范下合理、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制度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劳动价值取向,培育劳动制度文化认同,树立规则意识,引导劳动者自觉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

5 总结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关系我们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严格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原则和理念,以习总书记的劳动思想为先导,树立大学生劳动意识,扩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效性,提高劳动教育的地位。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