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娟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观音林场 甘肃 天水 741038)
中华鼢鼠俗称地老鼠,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青藏高原等地区。小陇山林区每年鼠害发生面积高达17万多亩,造成苗木死亡,使营林造林周期延长,不仅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因此,治理鼠害对于巩固造林成果,确保林业产业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鼢鼠属于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鼠种较多,目前,我国已知的鼢鼠有8种,其中数量多、危害大的主要有中华鼢鼠和甘肃鼢鼠[1]。中华鼢鼠在甘肃、内蒙、河北、山西等省分布较广,对小陇山森林资源造成的危害最大,其数量也最多[2]。中华鼢鼠的外形很像老鼠,体型大且壮,体长15~25 cm;四肢非常发达,尤其前足爪长而有力,非常适宜挖掘洞道;眼睛小且视力差,又被称作瞎鼠;被毛稀疏,颜色有灰色、灰褐色、红色等。中华鼢鼠主要在地下生活,但夜晚也会在地面活动,其食性很广,主要采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中华鼢鼠善于挖掘洞道,并在隧道中贮存粮食。隧道的结构复杂,分支多,长度可达100 m。中华鼢鼠挖出的松土(呈堆状)在洞口不规则排列,将洞口隐藏,因此,平时地面上观察不到明显的洞口。中华鼢鼠还有堵洞的习性,怕水、光和风,当洞道被切开,它很快就会用土将洞口堵住,根据中华鼢鼠的这一习性,可以判断隧道内是否有活鼠存在。中华鼢鼠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5月为繁殖高峰期,年产1胎,每胎可以产1~5个幼崽。中华鼢鼠在春秋季节活动频繁,白天、晚上都忙于取食,而夏季只在晚上取食。春季取食为繁殖做准备,秋季取食则准备过冬的食物。中华鼢鼠主要为害针叶树种,如樟子松、油松、落叶松、侧柏等,也会为害果树(如苹果树、山楂树等)和农田作物(如小麦、豆类植物等)。
2.1 生态调控方法。中华鼢鼠在土质疏松的地带活动较强,不适宜在坚硬的土层活动,如石质山地、红胶泥土、含石灰结晶40%以上的山地和生荒地,因此在这些地带营造油松等针叶林可以减轻中华鼢鼠的危害。对次生林进行改造时,最好采用林下更新、带状造林的方式,严禁全面清坡用于造林。天然次生林中的沙棘林、荒草坡是中华鼢鼠活动频繁的地带,造林时在尽量减少破坏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彻底将沙棘和荒草坡清除干净,将鼠源消灭。土质比较深厚的农耕地、退耕地、沙壤地、农林插花地等也是中华鼢鼠适宜生活的地带,这些地带造林要以刺槐等抗鼠性强的阔叶树种为主,不要以针叶树种为主。如果为了提高林业经济收入,需要营造经济林、针叶树种,则需要利用化学药物、生物防治等方法防治鼢鼠,减少危害。在林区要禁止开荒种地,对于已开垦地要逐步退耕还林,先种植刺槐等恢复植被,然后逐渐的更替为针叶树种。
2.2 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利用中华鼢鼠的天敌进行控制,白尾鹞、黄鼬、双斑锦蛇、鸢等20多种动物都是中华鼢鼠的天敌。在幼林地,可以种植高大的孤立木来招引猛禽类天敌停留、栖息,可以有效降低周围地带中华鼢鼠的数量。如在幼林地每公顷种植高度在4 m以上的活孤立木4株,可以使中华鼢鼠的种群密度比没有活孤立木的低1倍多[3]。还可以通过套种白苏对中华鼢鼠进行驱赶,在果园或经济林中种植适量的1年生植物白苏可以明显降低鼢鼠对林木的危害。
2.3 人工防控。控制中华鼢鼠的工具有很多,如地弓、弓箭、地炮、信号捕鼠器、弓形夹等,这些工具成本低,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捕鼠效果好,在林业生产中已广泛推广应用。对于小面积的经济价值高的种子园、果园等,可以在园林周围挖深40 cm、宽40 cm的深沟用于防鼠。
2.4 化学药物防治。利用化学药物控制中华鼢鼠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利用化学药物灭鼠见效快、效果好、成本低,常用的灭鼠药物有杀鼠灵、杀鼠醚、溴敌隆、敌鼠钠盐等,可以在早春季节(3月下旬~5月上旬)或者秋季(9月下旬~10月上旬)在中华鼢鼠活动频繁的地带,将拌有药物的饵料放置于洞口附近用于灭鼠。灭鼠药要选用对中华鼢鼠有效但对其它动物低毒的药物,否则会对其它动物产生毒害。此外,利用化学药物灭鼠要大面积、大范围同时进行,否则局部用药效果再好,其它地方的中华鼢鼠也会迁入防治区,再次引发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