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杨德龙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事实上,“统一大市场”的概念并非首次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国家层面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政策演进,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一直在更新迭代。此次《意见》早于去年12月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且与此前发布的相关文件一脉相承。
2015年8月,高层首次公开使用“全国统一大市场”一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部署发展现代流通业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旺消费促发展”。2017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依旧乏力,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支撑,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在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也就是在负面清单之外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这属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软件”领域。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出台关于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建议的指导思想是以三新为引领,包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中有一条就是“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1年的经济工作定调,其中建设统一大市场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被重点提出。2021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2022年4月,《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出台。整体而言,该文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下,就统一制度规则、流通体系、要素配置、商品和服务市场、市场监管五方面明确了重点工作任务,并要求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是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我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行动纲要。
相较于此前的文件,《意见》在对要素市场的界定上,进一步把要素市场的范围拓展到能源市场,形成“五大要素市场+生态环境市场+能源市场”的格局;此外,《意见》不仅要求推进市场设施这一“硬件”高标准联通,也突出强调了制度规则的统一,包括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的互联、互通、互认、互用。
综合《意见》内容来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具体措施包括推动建立健全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等,这几乎囊括了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所有层面,与之对应地,建设统一大市场在投资层面自然会在长期带来充分的市场机遇。
从资本市场管理方式来看,《意见》提出统一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依法发展动产融资。强调选择运行安全规范、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板块间的合作衔接。区域性股权市场又被称为四板,主要服务于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内中小微企业的私募股权市场,主要从事中小微企业私募证券和股权的融资和转让活动。全国性证券市场板块则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等。区域性股权市场是未上市的市场,而全国性证券市场则是上市的市场。加强两个市场的统一,实际上是要打通二者,给予一些区域性股权市场里比较优秀的公司上市的机会。很多优秀的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但是没有获得上市资格。打通未上市和上市市场之间的通道后,将有利于形成统一的资本市场,这也体现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资本市场的重视。
从产业影响来看,《意见》并非一项孤立的、短期的政策,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作为一项长期的顶层政策框架设计,在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中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建设统一大市场要求从各层面规范市场,破除地方封闭小循环,构建“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二十大报告关于“新发展格局”的表述对长期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由“统一大市场”所带来的各产业的格局的变化也可能成为未来二级市场投资的重点关注方向。重点领域方面,新发展格局要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强调国内循环的可靠性、安全性、韧性,需要内循环相对独立完整。因此,内循环相关的需求提升是之后经济建设的重点,包括需要重点改善的我国内循环技术不自主的问题,二十大将“科教兴国”作为一级标题,强调国家战略需要创新、强调党对科技的领导,关键核心技术有重大突破,如航空、深海探测等对中国来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国家项目和国家引领的技术进口替代。新发展格局由于以内循环为主,除政治安全外还强调粮食、能源资源、供应链及产业链和军事安全。因此,国家安全(军事、信息)和经济安全(粮食、能源、产业链等)有望成为下一阶段政策供给确定性较高的方向。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自主可控、国产替代是实现市场安全的重要前提,建议重点关注如下关键领域或者进口依赖较高等方面国产替代机会。信息安全方向上,计算机板块国产化或持续受益,信创、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化和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有望迎来有力催化。除了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软件等传统基础设施之外,与其他民生类行业(医疗信息化、金融IT、教育信息化等)的深度融合也有望成为信创推进的重点领域。军事安全方向上,预计未来军队现代化建设将会继续稳步推进,军工行业整体及核心配套产业链有望持续受益。长期来看,军工行业在“十四五”期间装备更新换代需求有望维持行业的景气度,航空产业链、高消耗品导弹产业链等都可能迎来订单量的增长。
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最终是建立大而强的内需市场。尤其满足“学习、快乐、安全、健康、美丽”等相关需求的服务型消费和农村消费,都是当前增长空间巨大的消费领域。粮食安全方向上,尽管我国主粮基本自给自足,但考虑到畜牧业饲料进口、化肥价格取决于海外能源等,我国粮食方面仍对外有一定的依赖。粮食安全重要性提升或加速转基因政策推进,转基因玉米、大豆有望进行商业化推广,参照美国大豆单产在转基因种子推行后持续增长,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有望在转基因落地后迈入高速提升通道,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打造农业强国,种业的发展可期。
能源安全方向上,国内的油气能源海外依存度高,叠加全球气候环境危机,能源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保障能源安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一方面需要推动以光伏、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大力发展,另一方面,在新能源体系暂未完全建成之前,传统能源的供不应求仍然会导致能源价格持续上行,能源的产能保障将使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占据着较强的资源优势。
供应链安全方向上,我国当前科技安全和部分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依然受制于技术突破的瓶颈,发展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与供应链安全的迫切性将有望催化芯片领域自主可控的快速发展。另外,在统一规则与监管、畅通商品要素流通渠道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微观数据联通,才能够追溯以及简化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的协作流程,降低企业面临的制度交易成本,带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平台技术发展长期机遇。基于数据安全级别较高的考虑,对网络安全相关软硬件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强,相关软硬件的发展与推进随着国产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在中长期也将迎来技术研发能力、基础设施布局、区位优势的快速提升,网络平台建设、数据处理技术、网络安全等板块同样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在基础信息平台搭建完成的同时,商品要素要实现共用规则、统一监管、公开透明也对实物物流供应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流通涉及的实物运输或会拉升供应链、物流等相关需求,大力发展物流行业,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是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制造业物流是最重要的产业物流,也是物流服务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打通堵点、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有助于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对于物流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物流而言,意味着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扩展以及经营成本的降低,实体物流环节的发展也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