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叶航
所谓形式感就是美感的表现形式,“限制”不是约束和束缚,而是自由和开放,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的价值。“限制”的舞蹈编创手法能够传递出有意味的形式感,能够契合某种主题。舞蹈是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肢体的语言,而“限制”的手法让舞蹈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呈现。编导能够通过这种手法更准确、精准地表达某种情感,传递某些精神。舞蹈的内容与舞蹈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产生更和谐的形式感,在“限制”形式和舞蹈本体的有机结合下创造出更多“有意味形式”的作品,满足观众视觉和思想层面的享受。
“限制”从字面意思来讲,是指规定的范围,不许超过的限度。而“限制”在艺术中,是艺术语言的环境规定。“限制”的手法被广泛运用到舞蹈编创中,可以从创作主题、题材、动作、空间调度中体现出来。“限制”不是完全禁锢,而是在限制中追寻“自由”,在自由中自我约束,展现出舞蹈创作中的独特风格;不是为了限制而限制,而是在“限制”下传达出令人回味的情感。编导通过“限制”这种独特的形式能够传达出心中所构想的内容,同时也能为舞蹈作品增添饱满的色彩。
从古至今,“限制”一直都渗透在舞蹈的发展中。汉代的“盘鼓”就是舞者踏盘、踏鼓而舞,腾踏于盘鼓之上,回旋于盘鼓之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杯盘》,舞者手执杯盘,左回右转反复舞弄。唐代的“坐、立部伎”:堂上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下坐奏,谓之“坐部伎”。宋元时期的“队舞”有固定的程式。明清时期的戏曲也有不同的舞姿身段。
“限制”的编舞技法也有不同的限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而观众在欣赏舞蹈时,也会把自己限定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从内心感受编导所创造的意境,在舞蹈所营造的氛围中享受“限制”下虚幻缥缈的美,感受比现实生活中更加激烈、真实的美。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时,需要考虑用哪一种手法让观众进入所创造的意境中。
编舞技法“限制”对空间限制的“空间”概念拟定在点、线、面上,即在被动限制的空间下进行主动限制,呈现方式为舞蹈空间点、线、面的变化,即舞蹈调度。空间的限制可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舞动,也可以是定点于某一处舞动,或者是在一定的队形调度上舞动,而这一切的限制都是为了带给观众视觉及感受上的冲击力。张继钢老师提出点、线、面的绝对规则:点就是点,一直是点,始终如一;线就是线,一直是线,一以贯之;面就是面,一直是面,一彻万融。
1.点的限制
点的限制是最为困难的手法。编导需要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发挥想象编创出符合意境的舞蹈语汇。在舞蹈《守望》中,编导将演员限制在一束光圈下,所有的动作都是在这个光圈之下完成的,没有任何调度。一个人、一束光,烘托出一股浓浓的悲伤与孤独感,整个舞蹈没有大起大落和花里胡哨的动作,一个缓缓的伸手就将气氛拉满,让观众身临其境,拥有一种与演员同喜同悲的心境。以点为限制这种手法,能够将人物的属性充分刻画出来,这种形式感非常博人眼球,也同样深入人心。点的限制通常是为了营造孤独、悲伤的情绪。有时候,一个点,足以让人深思其中的故事。
2.线的限制
线的限制可以是“固定的线”,也可以是“流动的线”。不同的“线”有着不同的意义,在视觉呈现上有着各自的形式感。
“固定的线”就是将队形调度固定在一条线,在队形不改变的基础上进行舞蹈。舞蹈《千手观音》就运用了这个编创手法。受“千手观音”这个形象的限制,编导让所有演员站成一竖排,脚下没有流动和调度,仅通过不同的手部动作来刻画出“千手观音”的形象。褪去了华丽的队形调度,从手部动作出发,能够编创出如此惊艳的作品,是编导的高超之处。这个舞蹈作品从情感角度来讲,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从视觉效果来讲,给人一种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冲击力。
“流动的线”就是在一条线上做调度,这个线可以是横线、竖线、斜线,也可以是曲线,需要编导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运用。这条“线”往往具有特殊的含义,它代表着编导想要传达的方向。舞蹈《春会来》就是如此,没有复杂的调度,整体都在一条横线流动,这条“线”具有独到的含义,是白衣天使们逆行的“线”,在这条“线”上进行调度和动作设计,把握了舞蹈作品的整体性,具有动人心弦的形式感。
3.面的限制
“面”即场面,是由数个点连接成的面,常见的有三角形、方形、菱形、圆形、多边形等。每个图形带给观众的视觉体验都不同,如何选择画面,进行与主题的配合创作,是编导要深思熟虑的。面的限制主要体现于群舞之中,在大型的运动会、户外演出这些场合运用广泛。在人数众多及宽阔的场地条件下,不得不通过限制来编创,在限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约束。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画卷》就是将演员限制于一幅“画卷”之中,把演员的肢体当作笔,在整个画卷上舞动,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演员的肢体语汇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在有章法、有规律的编排之后进行的。
在空间限制下,舞蹈具有丰富的色彩。许多舞蹈作品都可以看见“面的限制”,许多编导运用限制来契合自己的主题,营造浓厚的氛围感。在舞蹈《攀登者》中,演员的调度范围仅仅在一个小小的斜坡上。编导的编创方式十分新颖,将斜坡比喻成攀登者前行的路,这个斜坡面向观众,冲向后台,使人感觉往后便是顶峰,将演员限制,又达到了整体的视觉效果,充分体现了攀登者的艰苦不易,营造出慷慨激昂、热血澎湃的感觉。
舞蹈动作是舞蹈审美客体中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构成舞蹈作品的必然要素,从动作限制出发可分为动作性质限制和肢体限制。
1.动作性质限制
舞蹈动作是编导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的可视性呈现,在动作中主体的内心情感本身赋予了动作某种特殊的表达,而这种表达的传递是通过动作的性质区别而得以显现的。动作性质是指主体通过对力量(刚柔)、速度(快慢)和幅度(大小)的改变,使身体动作产生不同质感的体验。在舞蹈编创中,编导往往会有一个原始动机,然后根据原始动机去编创。在舞蹈《柔情似水》中,演员的所有变化几乎都在一个动律中进行。编导并没有设计太多复杂的动作,而是在一个动律中改变节奏、方向等。正因动作的限制,编导在调度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不断变化切换,且每个调度都十分自然流畅。这正是编导在限制下,大力开发调度思维的表现。不同题材的舞蹈编创有着不同的限制,在根据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进行编创时,必须与之契合。喜怒哀乐对应不同性质的动作,在欢快喜悦的氛围下,动作幅度应该大、跳跃、灵活;在悲伤难过的氛围下,动作应该舒缓、延伸。不同动作给予观众的感觉是不同的,所营造的氛围也是不同的。
2.肢体限制
舞蹈艺术不借助其他任何帮助,只依靠人自身肢体——包括肉体与精神,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舞蹈是反映生活的艺术,所以在表演舞蹈作品时,演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生动、真实,而这些生动真实完全可以靠限制来构建。肢体的限制就是在特定的情节背景下,将演员的某一处肢体或关节限制住,在不动或保持特定姿势的情况下进行舞动。例如,在塑造一位年迈老人的形象时,要限制其上身体态,应该是弓腰驼背,步履蹒跚;在塑造军人形象时,上身应该是挺拔屹立的。限制身体,应贯穿于整个舞蹈编创之中,在身体的角度、幅度、节奏、动律这些基本方面形成常态。在一部非常经典的舞蹈作品《士兵兄弟》中,编导的创作是在“限制中再限制”。编导不仅将演员限制于一个旋转的圆台(空间)之上,还将两个演员的一只脚固定,让他们靠上身和另一条腿进行舞蹈。演员借助脚下固定的力,进行大幅度前倾后仰的动作,充分展示了士兵在战场上前赴后继的场景。观众似乎身临其境,跟着两个演员一起上战场,一起胆战心惊。
形式感(sense of form)是指客观事物的外观形式引起人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形式感是指能够通过形式因素的知觉而产生的特殊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舞蹈是以人的肢体为载体的艺术,通过肢体的变化舞动给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碰撞。舞蹈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限制”相较于其他创作手法,具有更加强烈的形式感。舞蹈《唐宫夜宴》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是因为这个作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编导将演员的体态进行了限制,在演员肚子上绑了一个垫子,使其完全符合唐代人物形象。再者,编导将演员双手限制于乐器上,让演员两只手都拿着乐器舞动,仅仅靠下肢的动律,营造出诙谐幽默的氛围感,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来。观众在感受舞蹈滑稽幽默的同时,也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这就达到了编导的目的。编导通过限制,可以表现想传达的内容,而限制本身作为一种形式,能够替编导传情达意,用诙谐幽默的手法表达出唐代女乐的传统文化面貌。
舞蹈的内容是编导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内涵等,而舞蹈本身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需要用体制内的编创形式呈现出来。“限制”是舞蹈编创中的形式之一,只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统一,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内容才能完美呈现,形式才能得到恰当地运用。如果脱离了内容,形式就只是一种形式,舞蹈作品的内涵就不会得到升华;如果忽视了形式,舞蹈的内容就得不到完整的表达。例如,在舞蹈作品《塑》中,为了刻画雕塑的形象,展现雕塑形成的过程,编导将演员限制于一个圆台之上,两个舞者相互交缠、涌动。正是在限制下,“雕塑”有了生命的活力。不仅如此,编导还对两位演员的动作进行了限制,一个演员动作基调是飘逸灵动的,另一个是沉重痛苦的,在限制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雕塑成型的过程。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该是可以感染观众和鼓舞人心的,让观众在观赏后意犹未尽。“限制”这个编创手法十分契合思想主题,能够准确地表达编导的想法。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其实就是无限的自由,而这无限的自由是在“矩”之中进行的;“矩”其实就是限制,在限制下寻求自由。“限制”不是“局限”,并不是有了限制就封固了自己。相反,正是有了限制,编导才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的价值。在舞蹈《年轮》中,编导运用了三个“限制”:第一,将男主和女主的整体调度限制在一个圆上,两人永远在相互追赶,但无法相遇,两人代表了日月和时间,见证了整个民族日日夜夜的辛勤劳作;第二,将群舞演员限制于大树下,暗示着大树孕育了整个民族;第三,群舞的动作一直在地面进行,一直没有离开过地面。演员像是树根,又像是土壤,孕育滋养着大树茁壮成长,大树繁茂的枝叶也回报给人们一片清凉。观众在观赏这个作品时,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这也是这个作品成功的地方。
许多编导在进行编创时,总是会运用大量的技法和复杂的变化。在一个队形上达到瓶颈时,就会想着变化队形,这样的作品会显得十分混杂。其实,“限制”并不是牢笼,它带给编导的,是无限的思维开发。“身体”作为舞蹈的本体,应该得到更为广泛的开发。在限制下,编导可以不断分解上肢和下肢每处关节,将某一关节的动作做到极致,将想要表达的情感凸显出来,而不是东拼西凑地完成作品。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呈现出极具形式感的作品。“限制”就是编导不断挑战自身的思维开发,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过程。但是在舞蹈编创中,编导不能为了限制而限制,要根据主题、情感的需要进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