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慧前
烽燧、古道,山高路长。
雪莲、红柳,瓜果飘香。
戈壁、胡杨,风雨脊梁。
连队、毡房,心驰神往……
三年天山水,一生援疆情。2016年12月—2020年1月,根据省委统一安排,我在河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任副总指挥,是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党委常委、副书记、副师长。三年多时间,肩负着省委的信任和1亿多中原人民的重托,面对新疆和兵团人民的期待,贯彻落实、身体力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治疆方略,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洒下了汗水、收获了成果。新疆,成为我人生历程中激情燃烧、难以忘却的记忆,成为我心心念念、魂牵梦绕的情结。
2016年12月的一天,我坐在郑州飞往乌鲁木齐的班机上,作别中原故土,飞向大漠边疆;抛却儿女情长,扛起责任担当。飞机降落在地窝堡机场,云停、风止,头顶天空静蓝、窗外白雪皑皑,我走进一个银装素裹的静美世界。转乘开往哈密的动车,近6个小时的车程,却不是刚才静美的模样。云层压得很低,四望戈壁茫茫,心情也从最初的兴奋、激动,慢慢变得压抑、迷茫。全新的世界、全新的工作,我能干什么、我要怎么干,才能不枉这背井离乡,才能不负这使命荣光?
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近新疆,走进新疆——
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五彩斑斓的民族风情,大漠风光、雪域高原、日新月异的垦区新貌。走进新疆,就走进了自然,走进了雪山,走进了阳光。天山上白雪皑皑,蓝天中雄鹰翱翔,草原上碧波荡漾,清新辽阔、美轮美奂,心被大自然融化,思绪在草地花海飞翔,仿佛走进了人间天堂。
新疆,是个苦寒的地方。“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昼夜温差大,季节温差更大,气候恶劣、水质粗硬,空气干燥、紫外线强,食宿等生活条件与内地有很大反差,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每天排队吃饭,自己洗碗、洗衣、整理内务……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面对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和生活习惯的迥然不同,孤独、苍凉,无奈、无助,很多同志失眠、抑郁。我住的援疆公寓,就在兰新铁路不远处,是个27层的楼房。我常常站在28楼平台上边看边想,远处是常年不化的天山积雪,眼下是呼啸而过的列车,一远一近、一静一动,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潮澎湃亦五味杂陈。每当冒着白烟的列车从东而来,心里就想,这可能是来自郑州的中欧班列吧,满心满眼都是对家乡的想念和牵挂。
新疆,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在新时代治疆方略指引下,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书写时代篇章。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新疆以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资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古丝绸之路变成了通途大道,汽笛长鸣取代了驼铃声声,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绽放出生机勃发、活力四射的崭新姿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感受不一样人生风景的同时,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新疆是我国地域面积最大的省份、西北边陲的天然屏障,也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主战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地处新疆东部,是个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前身是随王震将军进疆的六军十六师、延安时期的教导队,“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扎根东天山”是真实写照。作为援疆干部,参与到建设这片热土的生动实践中,深感使命光荣。
肩负责任使命,我想到了左宗棠。来到哈密,我就去左公祠拜谒左公。然而循着地图的指示,出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废墟,我心里陡然生出空落落的遗憾。听人们说,左公祠在“文革”期间就被毁掉了。这个为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值得我们铭记追忆的民族英雄的历史遗存,怎么能消失了呢?!自那一刻,建议重修左公祠的想法,也烙在我的心上。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直至离疆,仍未有实质性推进,成了一个未了的心愿。
只是,左公永远未曾离开我的心上。19世纪下半叶,左公在经历了激烈的海防塞防之争后来到西北,面对千里赤土、满目疮痍,命湖湘子弟广种榆柳,改善生态、造福后人,人们将这些柳树,称为“左公柳”。自古河西种树最为艰难,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竟然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是左公的老部下、同乡杨昌浚触景生情写下的诗句。
柳树是一种易活好栽的树种,但有一个缺点,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于是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官民共同的责任,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人们发自内心地尊崇左公,就是官方公文,也以左公、先贤、遗爱、遗泽等表述,其间难掩尊敬。《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从书名到内文,概不直呼其名,都尊称“文襄公”。
左公可能没有想到,人们对他最没有争议的纪念,竟是一种树。可见,和平重于战争,生态高于政治。这也传递了环境第一、生存至上的理念。左公本只有平乱之命,并无建设之责,但儒家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让他不仅抬棺西进、收复失地,更能整振颓政、抚恤民生,更推动了新疆建省。春风何能度玉关,为有振臂呼风人。这春风,就是左公精神。那三千里绿柳,就是春风中飘扬的旗帜。
在当年的平叛大军中,以河南人为主的“嵩武军”是其主力之一。他们原是镇压捻军的军队,剿灭捻军之后,追随左公出兵,为收复新疆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左公身上,也因为“嵩武军”的影响,我得到了启示、看到了方向,更感到了援疆干部沉甸甸的责任。
我戴上乡亲们赠送的奇曼花帽,走进铺满斯尔马克彩毯的毡房,与边疆人民共饮一壶茶、同吃一块馕;我穿梭在硕果累累的红枣林,站在“八月新疆见雪原”的万亩棉田,与当地干部凝心谋发展、携手话桑麻……
结亲,是援疆干部深入群众、融入新疆的重要举措。
我的结亲户,是天山以北红山农场八连的哈萨克族贫困职工毛提汉·大白扫堂,距离哈密150公里。毛提汉·大白扫堂一家5口,夫妻二人和3个姑娘。他们家没有产业,也没有牧场,平时靠一辆大货车维持生计,经营状况不好,生活常常难以为继。
过一两个月,我就翻越天山去住上几天。每次去,一家人都很高兴。可是每次去,几乎都是新的地方。因为没钱买房,他们租房居住、经常搬家。两口子汉语很差,交流困难,最初见到他们时我能听懂的就是感谢党的政策好、现在的生活好,几乎感受不到他们的贫困与窘迫。大概是因为思想认识、生活习惯或者标准不同,看到他们的状况,我总觉得对于脱贫致富我比他们还要迫切、还要上心。
每次过去,我都会带一些生活用品,买一些他们喜欢喝的砖茶,一起商量增加收入的办法,并为他们申请廉租房,帮助孩子们升学就业。他们的大女儿在县城打些零工,我就介绍二女儿到红山小学餐厅上班,孩子很珍惜也很上进,后来考取了连队干部。三女儿考上了伊犁师范学院,援疆工作结束的时候,我又给她送去了1000元钱,希望她能够让更多新疆的孩子们沐浴知识的甘霖。
结亲真的是融入当地的好方式。每一个个体的心心相印、心灵相通,才能铸就民族大团结的坚实根基。援疆干部们常常三五结伴,到各自结亲户家里去,彼此间也互相串门、互相帮助,这里已然是援疆干部的第二故乡。
时隔多日,那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巴郎子上次考试成绩不错,喜欢足球,这次专程送来足球,鼓励他好好锻炼,长大了为祖国增光添彩。
淳朴善良的塞依提汗·哈里老人,我们吃过饭付伙食费时,他急眼了,说:“你们抛家舍业来援助我们,收钱我就没脸了,我不要钱,我要脸!”
老党员肯机巴依,每一次都拉着我们,深情地感谢党的恩情,告诉我们,想不到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也住进了楼房。
最让人难忘的,是苏海图之行。
苏海图,蒙古语一片汪洋的意思,是一个位于巴里坤境内中蒙边境线的一处冬季牧场,隶属红山农场,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在很多版本的中国地图上查不出来。
12月中旬,我和几位参加“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的同志决定用一天时间,前往苏海图牧场了解冬季戍边情况。
对于这一边境牧场,有一种神秘感,也有一丝恐惧感,事先听当地人说,这里路途不算远,但路况极差,极易爆胎,条件艰苦,信号全无。还有同志说,如果运气好,可看到成群的北山羊、盘羊。我们带着好奇、渴望等复杂心情前往,也在思想上、措施上做了充分准备。
在新疆,有“吐鲁番的热、巴里坤的冷”之说。上午9点多钟离开县城时,天边才刚有一丝亮光。我们一行三辆车从红山农场出发时,是零下19°C,翻过一座山,到三塘湖盆地时,车外温度已降到零下29°C,尽管车内温度开到32°C,大家仍感觉寒冷。一路小心翼翼,基本保持在50码左右的速度,我们的心也始终绷着,几乎没有一刻放松。
越往前行,路况越差。在一片贫瘠的群山之间,除了偶见红柳和骆驼草,其他什么都没有,只有看到头上的小鸟飞过,才感觉到生命的存在。难怪有人说,苏海图是一个来过一次不愿来第二次的地方。
经过近一天的颠簸,一座三层小楼出现在面前,一旁是座毡房,苏海图牧场到了。哨所是才建的,可住十几位民兵,旁边的毡房,住着牧民毛尔班·埃思普根一家。
在这里,我听到宝汗老汉一家默默坚守,无私无怨地书写军垦人赤诚爱国情怀的故事。宝汗·埃恩赛根一家三十年如一日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放牧巡边,这段边防线是中蒙边防线中最艰苦最险要的地段之一,这里很多地方远离界碑,极易造成人畜越境,他们就堆起石头当做“界碑”,宝汗老汉没文化,每堆起一座界碑,就在上面刻个“中”字。几十年来,他在深山荒岭之间立起了一座座璀璨的界碑。
宝汗老人退休后,他的儿子又在父亲刻的“中”字后面补上“国”字。“中国”,刻在每一个军垦人的心里,那一个个刻着“中国”的界碑,续写着军垦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毛尔班的毡房是一个典型的哈萨克族毡房,不到20平方米,是他们一家三代居住的地方。和宝汗老人一样,他们每天一早出去放羊、傍晚回来,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守护着边防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放牧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在内地,我们感受不到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到这里才切身感受到,这么多战士和农牧民为我们站岗放哨,才有内地和平稳定的环境。
冬日的阳光明媚耀眼,边界的山峦起起伏伏。微风里,我们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了国旗。在毛尔班的毡房里吃了一顿地地道道的手抓肉,热气腾腾的马肉、牛肉、羊肉盛了一大盘,配上烤得金黄的馕、扎不拉克条,虽然条件简陋,但大家都感到味道鲜美,享受了一顿十分难忘的边界午餐。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辽阔;不参与援疆,体会不到党治疆方略的英明。从2010年至今,中央先后召开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2020年9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系统提出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新时代治疆方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援疆省市要加强同新疆协调配合,长期坚持对口援疆,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三年援疆工作,我和广大援疆干部、当地干部群众一道,为新疆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稳定是治疆之基,着力干好打基础的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只有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才无可乘之机。我们把提升维稳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援疆工作的基础工程,积极参与维稳值班与维稳演习,我经常不打招呼前去所联系的重点连队火箭农场一连,调研维稳和社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与当地同志一道研究并提出对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从“住村里”到“住家里”再到“住进群众心里”,一座座“连心桥”如彩虹般飞架天山南北,激发出携手并进的强大正能量,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生是建疆之本,着力干好惠民生的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群众最期盼、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发展各项民生事业,创新实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套档案、一抓到底的“六个一”跟踪服务机制,将80%以上的援疆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旅游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创新开展上海河南商会、新疆河南商会等社会组织援疆活动,帮助解决医疗、就业、廉租房等实际问题,努力把“短板”补起来,把“底线”兜起来,得到各族群众一致赞誉。在完成计划内项目基础上,时任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陈润儿分别率团专程前往,新增3亿多元资金支持哈密市和十三师计划外项目,占河南省“十三五”援疆资金总量的近12%,是19个援疆省份中增加最多的省份之一。
发展是兴疆之要,着力干好促发展的活。我大学学的是经济专业,对经济工作比较熟悉。援疆工作中,紧紧抓住产业援疆这个重点,积极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组织协助十三师各团场赴内地推介产业、参加投洽会,促进河南省11个省辖市和8个团场开展产业合作,与郑州陆港、河南能化、河南镁业等成功签署一批合作协议。抓住兵团改革和向南发展两大重点,牵头组织中国农大、河南省农业厅与十三师合作,就兵团农业取消“五统一”后,在保持现代农业优势与组织结构有效结合上,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协调组织援疆干部和河南企业家到南疆考察、投资,助推向南发展工作,做法在《兵团日报》刊发推广。
有一件事记忆尤为深刻。2018年5月,在一次调研时发现投资数十亿元的兵团重点项目中两台60万千瓦机组工程已经停工,而兵团层面领导认为是正常推进状态。如此精密的设备,整天风吹日晒,夏天将至,戈壁滩上的温度将近50°C,经几个寒暑设备就报废了。面对这种状况,感觉心里都是疼的。停工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可大家都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我心里也矛盾得很,如实向上汇报,肯定会得罪人;听之任之,自己心里这个坎又怎么也过不去。这已经不是责任心的问题,经受的是良心的拷问。几天反复考虑,我给兵团的孙金龙政委写信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很快得到了批示,采取了有力措施,避免了国家损失、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想想,心里还免不了一阵激动,觉得自己做对了一件大事。
文化是固疆之魂,着力干好兴文化的活。利用河南文化大省优势,积极落实文化润疆要求,在文化研究、合作、传播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军垦博物馆二期项目建设,30集电视剧《花开的季节》在中央台播出,豫剧《焦裕禄》《村官李天成》、话剧《红旗渠》等一大批经典剧目相继亮相哈密和十三师,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热烈欢迎。
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宣讲新疆形势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组织大批志愿者进疆,协调河南城建学院、安阳幼师等学校组团帮扶职业技术学校,创设幼教、汽车维修、电梯维护等市场急需专业,协调引进湘疆云公司等六家企业入驻学校实施校企共建,在校生由原来的几百人增加到2000多人,走出了一条产业援疆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兵团先进、援疆品牌,受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充分肯定。
最难忘的场景,还是《兵团颂》。2019年11月30日,兵团文艺精品工程项目——大型情景交响合唱在十三师成功试演。这是由兵团党委宣传部、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兵团十三师和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历时4年,共同打造的一部大型文艺作品。曾几何时,这个被列入豫新合作的重点文化项目,因为资金、制作、千头万绪的协调事项,被一度搁置。重新启动项目,面临大量工作,更意味着责任和风险。但就是因为责任使然,加之对文化的情有独钟,我顶着多方面的压力和困难,深入研判、多方协调,并担任总策划做好场内外统筹工作,最终促成了《兵团颂》华丽亮相。这是一场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一部震撼人心的兵团史诗,是中原大地与万里边疆的深情共鸣。演出现场,观众时而情绪高涨、掌声阵阵,时而心潮澎湃、热泪盈眶。那一刻,我感受到艺术穿透人心的力量。这次汇报演出,距离离开新疆仅剩一个月时间,我正在紧锣密鼓地总结、交接工作。我常想,《兵团颂》就算是我向援疆工作交出的最后一份履职答卷吧。
“天山月、天漠星,流光如水意浓浓,援疆岁月迢迢路,铁骨热血儿女情;天山雪、戈壁风,汗水泪水在情中,幸福同结中国梦,携手共赴新征程……”这旋律,常常回荡在我的耳边,也激荡在我的心中。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磨的是意志;在寂寞的履职中修行,修的是初心。
记得刚刚接到援疆的消息,身边的朋友关心地问我:“你犯错误了?”在他们眼里,援疆也许就是“发配”吧;也有人羡慕,觉得这是积累政治资本。对此,我未置可否。在我的概念里,只要工作需要,在哪里都一样;无论前路如何,服从组织安排是最基本的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胡杨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与如刀的沙漠风和如火的骄阳抗争、拼搏,领尽大漠瀚海风骚,援疆干部扎根边疆、克难攻坚续写胡杨精神,那是生命的顽强与战天斗地的坚韧。
援疆干部用实际行动弘扬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灵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每一名援疆干部的初心;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本色,扎根天山南北,创业戈壁荒原,无怨无悔,担当作为,是每一名援疆干部的选择;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体现,筚路蓝缕挥洒汗水,抛家舍业报效国家,是每一名援疆干部的情怀;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追求,敢闯敢试、锐意进取,践行新时代治疆方略,开创新发展崭新局面,每一名援疆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临行前的誓言。
情谊至深处,他乡亦故乡。三年多的援疆时光,说短也短,短得来不及播种更多的梦想;说长也长,长得足以让我用一生去怀念守望。援疆岁月,是我工作历程中丰富而厚重的一笔,我们从中原大地上走来的援疆干部,舍儿女情长、取家国大义,把自己交付给火热的事业和受援的一方水土,用如火热情催放民族团结之花,用胡杨精神铸就时代丰碑,用兵团精神诠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在第三届感动十三师人物评选活动中,我省援疆干部作为唯一一个集体,荣获“感动十三师人物”称号。
捧起黄河水,难忘关山月。援疆时间虽然很短暂,但胡杨精神、兵团精神已然融入我的血脉,予我激情、让我怀念,给我不忘初心、奋力耕耘、生生不息的力量。我十分珍惜这一短暂的历程,它将我的人生画卷涂抹得斑驳亮丽,让我的人生轨迹有声有色。每逢哈密瓜飘香、雪莲花盛开的季节,每当《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旋律响起的时候,援疆期间的点点滴滴,都会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仿佛再一次扬鞭策马,从黄河岸边,奔赴塞外关山,去探访喀什古城的庄重、楼兰古国的神秘、红其拉甫的威严、星星峡的苍凉和帕米尔的高旷,更有哈萨克马肉的恣意、十二木卡姆的灿烂、奶茶的醇厚和巴郎子的笑声在风里荡漾……
泰戈尔说:你一生受的苦、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人生需要磨砺,经历就是财富,人生环境的转换与跨越,对一生都是弥足珍贵的。从中原腹地到大漠边陲,我迷茫过、困顿过,也收获着、充实着,那所有的听过、看过和走过,最终汇聚成指引我前行的那束光。三年援疆生涯,给予我一生最厚重的馈赠。心心念念的新疆啊,我难忘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