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爱松
《阿箸》是“90 后”作家梁振龙的探索之作。这篇小说虽然精短,但很复杂,不是故事的复杂,也不是人物的复杂,更不是语言或结构等的复杂,而是一个当下年轻人,面对日益现代化后,生命体验的某种复杂,并因此生发出的一种极具爆裂性的文学想象。
小说主人公阿箸是谁?这是这篇小说立意的根本,也是想象生发之源头。我们可以在小说中看到,实际上存在着的多个角色设定的阿箸,比如躺在冰冷实验舱里的阿箸、作为被改造的躯体(碳基生物)的阿箸、13岁跳崖小姑娘的阿箸、由阿箸到重生成玛丽娅的阿箸(由碳基生命改造而成的智能硅基生命),这些角色的复杂转换背后,是由作者繁复心像所生发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多地出现同一个阿箸不同的角色或影子?为什么作者一定要借一个类型文学的科幻躯壳,制造一场心灵想象的爆裂?这便是这篇小说特有的内蕴与力量。
据作者说:“小作《阿箸》是“极影极虚”系列[多维宇宙]篇四《长玉木》里的一部番外篇。该系列的出发点很简单,想创造一个以中国神话为蓝底的新宇宙……主角是属于新世界新时代的现场人物……阿箸却是属于平行地球上的本土人物,是一个在被改造中依然保有信仰的小人物……”这就为小说人物多重身份转换的设定寻找到了一个根源,虚拟的世界其实和现实世界是对应的,作者身处的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每一个生命个体,无论是卑微还是所谓伟大,其实都在这股巨大的时代洪流中漂游、变化,谁也无法给自己的身份和内心定义,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竞争和内卷激烈盛行的当下,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一些,以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作者有意据此将阿箸的身份转换,按照一级胜一级的方式来设定,并在设定的过程中,运用了极具爆发力的想象,让阿箸在一种被抽空了的决绝遭遇中,完成了从脆弱的跳崖小女孩到强大机甲女战士的华丽转身。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转身在爆裂性的想象下完成,作者的写作动机便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尽管作者说:“正如原作《长玉木》,取自哥哥的名字,正是为了纪念四月芳菲的他,和同一天飞升的、我的至爱之人。我把她的名字写进小说,将她的人生化作故事,想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但是,小说通篇并非只是停留在回忆或者纪念性质的书写,而是有着更加深入的追问与探寻。从开篇“还是……要死……了吗?”引发出地球人类或被消灭屠戮的一场阴谋;从阿箸被更为高级的“他”改造成机甲女战士,到由此发问“我是谁?我在哪?”;从13 岁被家庭语言暴力逼得跳崖到被开发体能训练遭遇整形和扭曲之诡异关系;从“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我到底去何方?”到玛丽娅角色的重生;脆弱的碳基生命到智能硅基人类;从毁灭自己的碳基皮囊到历经特殊机甲训练;从“他”带领阿箸执行任务到遭遇危险直至“他”崩爆……一个又一个的场景转换,带来了命运的转换,一件又一件的事件推进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与疑惑。作者像是并没有清楚或者并不打算清楚地将人物事件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而是十分感性并带有爆裂性地传达着这些内容,叙述节奏极快,跳跃性极强,主观性极大,一切都在一种略带玄乎的不稳定但却充满撞击力的想象中完成着,甚至有点让人应接不暇,让人深感不安,一种情绪的极大波动,一份内心的纷繁复杂,一股青春蛮力的无处释放……
然而,作者有意把现实人物镶嵌进小说中作为原型,以此作为爆裂性想象生发的基准点,便给小说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作为有着人类属性和记忆的主人公阿箸,尽管生命形态已经被改造了,但是精神意志以及灵魂内在,仍然保留着作为地球人的完全特性。即使是在阿箸作为更高级生命体和“他”凌驾于地球之上,当阿箸收到飞行器可能攻击地球的信息时,仍然本能地说出这样的话:
别的我不管。但是中国
不丢尺寸之土,不减一分版图
因为那是——我的祖国
至此,作者将现实亲人镶嵌作为小说主人公原型的意图和意义也就完全清楚了,这篇小说也因此获得了类型科幻写作之上的别样意义,从而也让通篇爆裂性想象的文字呈现有了温度和光泽。“终究还是到了吗?从离开地球开始一路积攒的莫名情绪居然不受抑制地爆发。阿箸靠在一边蹲在角落忍住呜咽眼眶噙满泪水。”此时的阿箸,尽管身体已经完全蜕变,但是仍然还是那个善感人类的灵魂。一如作者在现代社会中的际遇一样,无论世事纷繁如何变化,无论作者,或者像作者一样的人们如何被社会塑造甚至是碾压变形,但初心不变,精神不屈,信念依旧,套用一句俗语:归来仍是少年。
这,便是这篇小说最为闪光和动人的地方。
当然,作为一篇探索性的短篇小说,尽管为我们呈现出别样青春之力的“复杂”书写,但年轻的写作者仍有不少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细节的描写还可以更加拓展深入,比如想象和现实的结合还可以更加开阔严谨,比如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设定还可以更为细致周全……好在作者还有足够的时间,好在作者的天赋才华和探索精神在这篇小说背后依旧闪闪发光、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