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雪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分析及引导
何 雪
[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为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火种、传播共产主义信仰的重要使命。为保证党组织的先进性,高校学生申请入党时要加强对其价值观认识、意识形态转变等方面的审核,高校要加强学生入党前的思想教育,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从端正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入党动机的重要意义入手,针对现状对学生入党动机不端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目前学生入党动机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了教育引导的相关对策。
民族地区;入党动机;引导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 。[1]坚持党员的思想教育与党性教育要从源头抓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态势。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来说,加强入党动机教育,培养合格少数民族党员是我国坚持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党员是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引路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少数”,发展学生党员更是为中国共产党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处在此阶段的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则更为重要,这决定了流入党组织这个有机体的血液是否能真正起到供养的作用。从源头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入党动机,对这一时期的青年来说是决定他们意识形态风向标的关键举措,是端正其入党动机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党组织纯洁性与先进性的必要手段。
当前,境外敌对势力通过蛊惑民族地区学生,利用民族及宗教文化,歪曲历史事实,意图对我国进行颠覆和分裂,阻碍我国民族团结,极大影响了我国民族地区的安定,加之我国在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的贫富差距、社会福利与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动摇了民族地区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端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入党动机,不仅是培养合格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便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党的先进理论政策,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融合,更是保持民族地区稳定团结的关键发力点。
民族地区高校不仅要为国家培养专业型、复合型高质量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培养能辅助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和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团结。端正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入党动机是确保民族地区高校培养高质量政治干部的重要前提,是解决国家与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纽带,民族地区高校要不遗余力地对在校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在学生入党前就在全员、全程、全方位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先做到思想入党。
为真实地了解民族地区大学生入党动机,从而端正学生在入党前的价值取向,我们有必要针对民族地区综合类院校的大学生展开入党动机的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了青海省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放共计680份调查问卷,回收597份有效问卷,回收问卷有效率为87.8%。有效调查问卷中汉族学生388人,少数民族学生209人。总人数中,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55名,入党积极分子57名,共青团员454名,群众31名。
经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入党的基本看法如下:9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时期入党有一定难度,但仍有60%以上学生有入党的意愿(详见图1),且90%以上学生对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任务、基本路线、党员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制度有大致的了解(详见图2)。
图1 学生入党意愿调查
图2 学生对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任务、基本路线、党员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的了解情况
对于学生入党动机的反馈,此题作为一项多选题,但对于“入党是一种政治信仰,有共产主义信念,愿为国家奉献”的认同也仅占到83%,迫于实际利益、长辈压力、盲从,而非本人意愿进行自主选择入党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详见图3)。
图3 学生入党动机调查
在填写问卷的学生中,认为当前已入党学生中有37%的学生只有少部分或根本不具备党员应有的素质(详见图4)。并且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有59.46%的学生认为过于将重心放在追逐个人名利,注重个人发展上;有57.79%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有56.28%的学生认为学生党员没有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缺乏奉献精神;有49.92%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学生党员存在信仰意识缺失的问题;有41.04%的学生则认为目前的学生党员存在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素养不高的问题(详见图5)。
图4 学生对学生党员(预备党员)的党员素质评价
图5 学生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评价
通过本次调研反映出学生在入党动机上虽有消极功利的一面,但也存在着积极上进的一面,大部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与使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表现为有较高的入党积极性,认为入党是光荣身份的象征,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党的任务、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党员的发展政策都有相对清晰地认识。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入党对于其本身的附加利益更能促使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这部分学生大多对共产主义事业缺乏信仰意识,政治觉悟不高。对于行为上已入党但思想上未入党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的评价也并不高。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无孔不入,外在因素很容易导致这种思想夹生的党员内在意识形态发生恶变,尤其处在维系民族关系的多民族地区,若后期再不加以正确引导,很有可能转变为党组织内的不稳定因素,对整个党组织的健康良性发展构成极大的损害,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稳定。
究其原因,可以反观目前较活跃的非主流社会思潮,以自由和民主为伦理依据,倡导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保证为主要观点的新自由主义,鼓吹自由与民主,以看似尊重人权、尊重社会规律的理念,吸引了当代绝大部分不甘于受束缚的年轻人的思想,加之实用主义所传达的价值观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在选择入党时将这一行为的实用性与功利性放在第一位。历史虚无主义的异军突起不仅影响了青年一代学生对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历史功绩的理解,同时也荼毒了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成年人。学校在教学过程以及课程设置上也缺少了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去讲授课程、传达理念的授课习惯,单门课程的教师只负责本课程的专业内容,缺少从历史整体的角度讲解理论的习惯。
民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我们不仅需要解决非民族高校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着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固有的宗教信仰问题,探讨如何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课堂,培养思想端、路子正、头脑新的合格大学生,为学生入党做好基础的引导工作。
加强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感,是端正学生入党动机的基础工作,是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2]民族地区高校要发挥好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丰富教学手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思政教育的一般具体方法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1.运用比较教育法进行制度自信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治理、资源整合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发挥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克服艰难险阻、确保国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的保障力。通过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比较教学,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在面对疫情这类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解决办法为例,摆事实、讲道理,以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自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上的绝对优越性。
2.运用疏导教育法进行理论自信教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成功推动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3]坚定不移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的理论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引导教育、说服教育,以最真实的事例作为我们最好的教材,循循善诱,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上正确的轨道。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3.运用感染教育法和典型教育法,将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结合进行教学实践
习总书记指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4]坚定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将道路自信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做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利用思政课堂,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为最生动的教学内容,使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路程重新活起来,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给学生灌输革命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奋勇向前的年代,我们有着一大批道德模范、时代楷模,黄大年、王继才、袁隆平、黄旭华、叶培建、黄文秀,他们诠释着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这些既新又好的素材,结合本省区、本市甚至是本校的红色资源给学生做讲解,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现场感受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加强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对高校党组织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深化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组织的认识,由上而下产生模范带头作用也至关重要。
1.增强高校党组织的思想意识
全党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政治、行动各方面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5]这是检验现有党员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要求以及政治素养的基本标准。增强高校党组织思想意识,加强政治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对于传播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学生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提升高校党组织凝聚力
增强高校党组织凝聚力有助于党员的快速成长和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体现高校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党组织环境。因此,在注重以人为本的同时,增强学习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在处理问题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高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引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3.完善高校党组织制度建设
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新党员,必须认真分析入党动机,严格掌握标准和程序,确保质量,切忌“带病入党”。[6]党组织内部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运行体制机制,制定健康的组织生活制度,坚决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制定完善的党员遴选机制,对于学生入党前的培训要做到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引领,这决定了我们培养和发展出的党员到底是我党的接班人还是掘墓人的根本问题。对入党动机不端的学生要坚持思想引导,绝不能任其思想异化,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群众。
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1.通过多种思想和文化活动,加强宣传
通过线上多种媒体方式宣传,线下倡议书签名、主题班会、讲座、竞赛、讨论、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群众性、渗透性及综合性。借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精神氛围。
2.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
校团委应着力加强团学工作建设,坚持党建为引领,团建为基础,推行多元化的团学活动,倾听青年呼声,把握青年脉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内容上,应结合最新的政治理论与政治思想,定期开展团课学习,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养成。进一步做好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努力深化基层团组织对入党预备役学生的影响程度。
3.注重在教育过程中的知行统一
理论学习的目的是应用于实践。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广泛开展实践项目,增强民族地区学生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参与政治活动,运用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相关的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机制,同时还能达到增强学生对理论和制度的认同感。再如,大力开展志愿活动。志愿活动的普及不仅可以帮助国家减轻一部分社会性服务的负担,同时也是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利手段。学生在从事志愿活动的同时可以设身处地地了解一部分国家政策,还能在活动过程中收获帮助他人的成就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营造一个有温度的社会环境。
[1]人民日报.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8521195549810788&wfr=spider&for=pc,2019.07.
[2]孙梦瑶.“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1):101-103.
[3]王伟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4-30+205.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Z].外文出版社,2014-150.
[5]李贞.人民日报海外版.习近平谈政治生态[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2017-03/22/content_40485420.htm ,2017.03.
[6]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带头保持党的纯洁性[N].长江日报,2012-03-17(01).
(责任编辑: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