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 王子晗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龙江省总人口数为31850088人,男性比重为50.09%,女性比重为49.91%,男女性别比为100.35,相较19年末的101.0,人口性别结构在向好发展。同时,黑龙江省0—14岁少儿比例达到10.32%,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3.22%,而2019年末0—14岁人口为387.5万人,15—64岁人口为2848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515.8万人,社会总抚养比达到31.7%,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3.6%,老年人口抚养比则达到18.1%。黑龙江省老年人口比例还是在不断增加,老年抚养比仍上升。2019年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73‰和6.74‰,人口自然增长率则降至了-1.01‰。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整个东北地区总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6.98%。其中黑龙江省总人口数为31850088人,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6%,到了2020年数据则下降为2.26%。根据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黑龙江省省际流入386641人,省际流出1174048人,人口净流出787407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黑龙江省省际流入506397人,流出2553648人,净流出人口数为2074251人。2010年以来,黑龙江省平均每年省际净流出人口为6.92万人。2000年至2010年间,黑龙江省户籍迁出人口为4406226人,净迁出人口为3225290人。
2015至2019年,黑龙江省人口总数呈下降趋势,2015年总人口数为3812万人,2017年总人口数为3788.7万人,2019年末则降至3751.3万人,且人口总数下降速率也在增快。
2015年起黑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跌入负数(见图1),2019年更是跌破-1,达到-1.01‰。2015年,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为6‰,经过2016、2017年的短暂回升之后,到2018年迅速降至5.98‰,2019年的人口出生率则降到了5.73‰。持续降低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必然影响黑龙江省的人口结构,使黑龙江省老龄化趋势更加严峻。
图1 人口自然增长率及抚养比
最直观地就体现于黑龙江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及社会抚养比。黑龙江省0—14岁人口总数呈加速下降趋势,2015年,0—14岁人口为423.1万人,2017年下降至406.9万人,2019年则直接下降至387.5万人。而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却呈稳定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415.5万人逐渐上升至2019年的515.8万人,2018年、2019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均比以前增加约30万人。在此期间,人口总抚养比也逐步上升,且呈加速上升趋势,2015年黑龙江省社会总抚养比为28.2%,2019年则增加至31.7%。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缓慢下降,而老龄人口抚养比却快速上升。少年儿童抚养比由2015年的14.2%下降至2019年的13.6%;老龄人口抚养比自2015年的14%上升至18.1%。2019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比十年前多了196.9万人,老年人口比例从8.31%上升到了13.7%,黑龙江省老年人口比例增速过快,且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2.6%。
黑龙江省2019年度GDP为13612.7亿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高于七个地区,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持续加剧。同时,适龄劳动力的流失也必然对经济造成打击,使经济发展缺少活力。黑龙江省常年作为人口流出大省,近年来人口流出速度加快,流出人口数不断增多。根据人口普查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黑龙江省净流出人口数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多出1286844人,2017年,黑龙江省净流出8.95万人,2018年增至12.6万人。
根据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黑龙江省流出人口大多为4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并且流出人口的平均年龄低于40岁,其中跨省流出人口平均年龄为38.48岁,流出主力为26岁到45岁的中青年,占所有流出人口比例的61.1%。大量适龄劳动力的流出,容易造成黑龙江省无充足劳动力的状况,不利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同时,45岁以下青壮年的流出,意味着部分家庭养老的负担会极大转移到社会保障,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黑龙江省社会保障基金必然面临更多压力。除此之外,在流出的适龄劳动力中,高学历人才比例也不断上升。从黑龙江省 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 黑龙江省生源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有11826人,占本省全部毕业生就业的8.5%;省外生源毕业生在黑龙江省就业人数1456人,占黑龙江省全部毕业生就业的2.8%,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呈外流趋势[1]。
黑龙江省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年龄结构呈现衰退型,且同时面临大量适龄劳动人口、高学历人才流失问题,这是不利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先是使得经济发展缺少活力。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从生产方面看,大量劳动力流失意味着劳动力供应的不足,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缺少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加持,黑龙江省的产业转型将面临重重困难,高新技术产业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此外,老龄化严重问题也影响到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农业技术的革新。从消费层面来看,个人消费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而黑龙江省不断上升的老年人口比例会极大地影响消费水平。其次是对黑龙江省的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影响。老龄人口的增加必然会使国家增大对医疗公共事业的投入,然而仅仅在医疗硬件上的投入并不能弥补医疗事业人才的匮乏。对于本省许多边远地区,政府对其有非常明显的政策倾斜以及医疗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然而,医疗事业人才的匮乏仍然成为了制约医疗公共事业的核心因素,许多医疗设备缺少有资质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大量的资金以及政策的投入并不能改变地区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由于黑龙江省独特的人口安全问题,其也面临高老龄化率、低出生率以及人口加速外流问题,而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中的重要一环已然受到严重影响,进而更影响到黑龙江省居民养老和财政收支(见表1)。
表1 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参保及收支情况
黑龙江省养老保险收不抵支,并在2016年出现了养老保险结余为负的情况。尽管每年养老保险收入都在增加,但是收入增长率远远小于支出增长率。从表1中可见,五年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7.95%,而基金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11.55%,比基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多了近3.5个百分点,收支不平衡情况日趋严重。自2016年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基金出现负结余以来,累计结余负值越来越大,2018年结余达到了-557.2亿元,2019年有短暂回升,达到了-433.7亿元。同时,黑龙江省养老保险还出现了参保率低的问题。从表1中可见,自2015年起,参加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不断增加,五年内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多了近118.2万人。然而,参加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基金的城镇职工占比却逐年下降,从2015年的57.86%降至2018年的55.92%,到2019年又小幅度回升到56.06%,但仍比2015年下降了近两个百分点,参保情况不容乐观,覆盖率较低。
2020年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在人口政策方面有如下表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而对于“优化生育政策包容性”,根据穆光宗的理解[2],未来生育政策既包括生育过程的优化,也包含了生育、养育和教育三个方面的统筹考量;其次,未来生育政策将从限制生育转为优化生育;最后,生育政策应给予家庭足够的选择权利,尊重生育的自主性、多元性和互补性。为了营造家庭友好的生育环境,应降低家庭进行生育需要面临的风险。首先对生育家庭提供实质的物质性投入,减少其面对的经济风险。如对家庭生育的补贴、孩子养育的补贴、教育尤其是学龄前教育的补贴,以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依托社会保障制定家庭福利政策,分担家庭生养教的负担。其次,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所面临的身心健康风险也需要着重考虑,包括但不限于意外流产、早产、产程中危险和产后抑郁等。对于女性生育安全的保障,黑龙江省应增加培养专职助产士、心理辅导人员等专业人才,逐渐扩大专业服务享受的覆盖面,使越来越多的产妇和育龄期女性能够享受到专业且有保障的服务。除此之外,职场风险也是女性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了使生育后女性能够重回更包容的职场,应坚决落实男性产假,加大宣传力度,从心理、文化上对男性产假和生育保险去特殊化。其次,坚决落实生育后尤其是哺乳期的女性婚姻家庭权益,培养相关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法律援助等。在营造家庭友好的生育环境的同时,儿童友好的生育环境也至关重要。能否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和教育资源无疑成为了众多家庭考量的因素。因此,确保婴幼儿食品、用品安全,能够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家长至关重要。现代社会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应当涵盖从孩子的抚养到孩子的成长、从入托上学到医疗保障,这样不仅能够创设“儿童友好”的生育环境,还能更好地缓解家庭焦虑,优化生育条件。
DJBogue提出人口迁移是两个不同方向的结果:一种是促进迁移的力量,即促进迁移的积极因素;另一种是不利于人口迁移的消极因素。在外流地区,有一种主导力量将人口推出居住地,例如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失业和就业不足以及较低的收入水平。外流地区还存在一些拉动因素,例如家庭团聚的喜悦,熟悉的环境以及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但外流地区的推动力占主导地位。在流入地区起主导作用的拉力吸引了移民人口,例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好的教育机会。因此,只有为在黑龙江省生活、工作的居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有效减少人口外流、留住人才。传统的重工业大多依赖资源并且极易产生环境污染,可调整传统重工业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可以成为人口流出的拉力。此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科技园,能为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学历人员提供更有价值、待遇更好的工作。省内资源无法满足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可以对外招商引资,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践行可持续发展。同时,黑龙江省应大力开发本省的冰雪特色,发展旅游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大量人口也可投入到旅游业的开发经营中。并且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往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人口流失往往是因为在流入地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和更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应深入了解人口流出的各种原因,关注人口需求。尤其是在争夺人才的竞争市场中,提升人才待遇和福利,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黑龙江省老年群体规模大,在2019年就达到了515.8万人,且增长速度快,2019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比十年前多了196.9万人,老年人口比例从8.31%上升到了13.7%,老龄化形势逐年严峻。黑龙江省老年抚养比已从2015年的14%上升至18.1%。黑龙江省社会养老压力过大,老年人生活品质保障和养老保险面临问题亟待调整。首先可以开发老龄人口资源。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参与劳动就业的老年人比例约为 20%,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3],现阶段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且由于现行退休年龄较低,大部分老龄人口仍然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劳动能力,对于部分有意愿希望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老龄人口,我们应该积极为其提供工作岗位,为其提供薪水减轻其生活压力,同时也能减缓社会养老压力。其次,构建老年人友好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提高尊重、爱护和帮助老年人的孝道文化。大力倡导年龄平等文化,不仅使老年人得到全社会的关爱,而且使全社会意识到老年人的价值和贡献,避免年龄歧视和偏见。同时,积极帮助老年人融入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开设课程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使之更好地在活动和学习中体会快乐,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消除他们的精神负担,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
养老保险调整政策应针对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问题,增加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首先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升城镇职工参保率。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等鼓励城镇职工参保,鼓励中途断保人员续保,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同时,科学运营养老保险基金,遵循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社会性的原则,按照低风险、高收益、高流动的标准,通过适当购买国债和企业债券、投资营利性基础设施建设、发放抵押贷款、部分投资于前景较好的产业、较为稳妥的股票等,以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