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可欣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提要]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应用,我国成功实现面向公众和市场主体的不间断、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为抗击疫情、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复苏做出积极贡献。以此次疫情为切入点,结合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与中国家庭资产配置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依托互联网金融多元化配置家庭资产等优化配置建议。
我国的经济水平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惊人的增长,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发展,投资理财活动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人们拥有的资产变多了,而妥善配置资产的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这时,资产配置策略在家庭投资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则显得格外重要,怎样配置资产、如何管理家庭的闲置资金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当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受到冲击,导致很多家庭的收入产生波动。借助互联网金融可以对家庭资产的配置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促成有效投资,进而完成家庭财富的提升。本文主要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点与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家庭资产的优化配置策略。
互联网金融,通俗地讲,即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金融业务的服务模式。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政府机构和企业之间运用信息通讯技术进行金融信息中介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范围涵盖了多种业态,如互联网支付、网络贷款、互联网保险等。
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和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两种类型。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主要包括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创新、App软件上线等;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融资的电子商务公司、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网络投资平台、财富管理移动应用程序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网金融是一把无形的双刃剑,既给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机构带来了变革机会,也产生了很多挑战。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包括:
(一)用户快速增长。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成长伴随着各类金融产物的不断出现。与传统投资方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理财产品相对风险更低、收益更高,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理财的首选。与此同时,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网贷投资参与率同步提高,从2010年的1%提高到2020年的20%,而参加中国互联网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资人数量到2020年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70%。
(二)产品种类丰富、性能优化显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众筹融资、虚拟电子货币、互联网金融门户、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络小额信贷、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等,品类多样,样式齐全,全方位多领域为需求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相比传统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具有成长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而互联网金融对于居民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金融资产配置中用于投资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部分。以余额宝为例,其优势主要在于收益高和使用方便,与传统银行的低利率和繁琐的办理程序形成对比。余额宝推出伊始,与银行当时的存款年化利率相比,收益较高。此外,余额宝可以随时买入和赎回,买入门槛很低,账户收益每日结算,最大限度减少利息损失,提高募资效率。
(三)倒逼银行提升管理水平,助推金融业加快转型。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初,被寄予极大的期望,自带金融创新的光环,在监管方面也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当时普遍认为,互联网必将与金融深度融合,对金融业务、组织形式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传统银行的反思和变革,加快转型步伐,将产品线上化,通过大数据产品做好风控模型达到风险控制的要求,不断完善零售产品,拓展销售渠道,精准销售,提升业务。这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性,还给予了他们更多的选择权。
(四)存在风险隐患。互联网金融虽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但其在业务方面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有着和传统金融相同的风险以及自身技术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主要有法律合规风险、监管风险、网络技术风险、认知风险等。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存在一些常见问题,如网络交易诈骗、交易资金管理不规范等。但现如今,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已走过粗放发展阶段,正在日趋完善地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而在互联网金融的众多发展模式中,P2P平台作为发展典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传统银行对于融资渠道的垄断,让资金供需双方产生直接沟通,最大化实现双赢。但P2P行业之后的发展走向却令人大跌眼镜。P2P行业准入门槛低、风控能力较弱的特点为风险的爆发埋下了隐患。P2P平台的坏账越来越多,平台大多只能通过“发新补旧”的办法来保证现金流动,最终P2P行业在我国经历了严厉的监管后基本已完成整顿。
新冠肺炎疫情下,传统线下行业(如中低端制造业、零售业等)受到较大冲击,而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网络化服务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如线上购物、网络直播等)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行业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人员的削减,国家总失业率上升。这意味着部分家庭可能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尤其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巨大。对于未来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家庭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家庭的消费也从单纯的线上购物转向线上获取金融等服务。以下是根据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发布的《疫情下中国家庭的财富变动趋势》对我国家庭资产配置的现状进行的针对性分析。
(一)家庭收入有增有减。将全部家庭按照年收入水平分为四组,分别是年收入30万元及以上、年收入10万~30万元、年收入5万~10万元、年收入5万元及以下。就家庭收入水平变动情况而言,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家庭收入水平在2020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2020年第四季度至2021年第一季度有所下降;年收入10万~30万元家庭的收入水平从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下降;年收入5万~10万元家庭的收入指数也同样在2020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2020年第四季度至2021年第一季度呈现下降趋势;年收入5万元及以下家庭的收入在2020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出现降幅。可见,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大多在疫情严重时期,特别是2020年第一季度面临着收入缩减的问题。(图1)
图1 家庭收入指数(按年收入分)趋势图
(二)住房资产大于金融资产。鉴于房地产对于家庭具有多重价值,大部分家庭仍然将房产投资作为首选。相关数据显示,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住房资产约占六成,住房拥有率达到96.0%。得益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住房拥有情况相对均衡———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拥有率居高不下的同时,收入最低的后20%的家庭住房拥有率也有89.1%。
另外,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投资比重较之前有显著提高,99.7%的家庭拥有金融资产,且金融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20.4%。并且,我国居民投资态度倾向于保守稳健,家庭无风险金融资产持有率高。不过,也有调查表明,高知识水平家庭、高资产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意愿通常更强,金融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化。其原因是高收入群体通常理财意愿更强、金融素养更高,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更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金融产品获得高收益。(图2)
图2 各类(实物)资产占比统计图
总体来说,在家庭资产中实物资产所占比例远超金融资产,达到79.6%。而在实物资产中,住房资产占比一半以上,商铺、厂房、设备等经营性资产约占13%,汽车等其他实物资产约占7.6%。
在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理财、资管产品、信托等所占比重较大,超过银行定期存款,达到26.6%。这得益于近年来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社会金融资产投资意识增强、居民金融素养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理财,并尝试着将资金投入基金、股票、期货市场,虽然储蓄存款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依旧很高,但在逐年降低。然而,资本市场波动性较大,且主要受制于基金与股票市场涨跌,缺乏根据自身风险偏好以及未来规划的“量身定制”,长期规划观念淡薄,短视与从众效应显著。(图3)
图3 各类(金融)资产占比统计图
(三)资产配置更加均衡。疫情过后,家庭商业保险类、存款类配置意愿由高涨回归常态。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活期/定存类、商业保险类、股票/基金类、海外资产、贵金属等各类资产配置投资意愿指数趋于一致。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指出,“若将家庭资产配置类型分为偏存款类、偏权益类、均衡类三类,近60%家庭为相对均衡类,40%左右为偏存款类家庭,而偏权益类家庭不足2%。与2020年第四季度相比,均衡类配置家庭占比由58.1%提高到58.6%”。而相关数据表明,均衡配置更能促进家庭财富增加、投资收益上升。
(四)线上投资热情高涨。截至目前,家庭各季度线上投资意愿指数均在100以上,普遍较为强烈。相关数据表明,金融资产越多,家庭线上投资意愿也越强烈;年轻的家庭线上投资热情十分高涨;各线城市家庭的线上投资意愿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一线发达城市的家庭线上投资意愿更高。
在参与线上投资的家庭中,超过70%属于均衡类配置型;而在未参与线上投资的家庭中,超过70%属于偏存款类配置型。该数据表明,参与线上投资的家庭其资产配置更为均衡化。
现阶段受疫情影响,家庭投资的避险情绪上升,储蓄倾向普遍增强,消费水平略有下降。与此同时,较高比例家庭对保险资产的配置意愿明显提高,而对海外资产的配置倾向相对降低。有研究表明,高收入人群对购买保险的意愿更强,进而衍生为高收入水平家庭对于商业保险的购置意愿更强。结合当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发现我国家庭资产配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产配置缺乏理性、长线的投资思维及规划。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随处可见的投资理财建议让人无法理性分辨。2020年是基金大年,很多人在股票投资失利后又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看到有关基金的介绍,转而投身基金大流。但事实是投资基金必须确认可以做中长期投资,树立中长期的投资观念,而不是看到行情好就进行波段操作。但当下人们进行投资理财时很难做到不被短期的盈亏影响,普遍缺乏长线投资思维及规划,这不仅与个人金融素养有关,也与个体投资者较少接受专业性投资服务与指导规划有关。
(二)居民避险情绪上升,储蓄率偏高、消费减少。疫情期间,家庭总收入较疫情爆发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未来收入及疫情走向的不确定性使众多家庭纷纷回归到最传统的理财方式——存款储蓄,我国2020年第一季度的用户存款相较之前增加了6.47万亿元。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家庭在此期间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四成左右的家庭维持现有状况不变,而不到一成的家庭会选择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三)房产投资比重较大,面临流动性风险。房产投资长期以来被视为财富密码,是居民占比最大的非金融资产。不同于金融资产收益的不稳定性,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被社会公众广泛认可为更为稳妥的选择,几乎每个经济实力较好的家庭名下都不止一套房产,房产投资比重过大是由于房价过高,居民想获取房产收入或留作保值资产。但事实上,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调控,相继出台了多项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和房地产泡沫的措施,并提出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房产税作为长效机制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居民进行房产投资的积极性,但也会引起房价波动,极大可能导致家庭资产价值缩水,致使其陷入流动性风险,影响居民生产生活。
我国家庭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产配置主要表现为购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和向互联网贷款平台借贷。与未参与线上投资的家庭相比,参与线上投资的家庭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率。线上投资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投资渠道,还增加了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在某种意义上也提升了投资者的金融素养,进而促进家庭资产均衡配置。
(一)端正理财态度、适度储蓄,培养长线投资思维。首先,转变过去传统的理财观念,不可过度保守,也不可过度激进。倡导“适度”储蓄积攒投资本金,而过度储蓄则可能导致财富增值机遇流失。对于大多数居民而言,避免这类流失的最好方法便是将部分银行储蓄转为同期的各类金融资产,合理储蓄,将财富发挥最大价值。其次,我国股市缩水情况严重,需谨慎投资。同时,还要谨防过度和不当消费,杜绝“情绪化”消费或“冲动性”消费。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中长期的投资观念,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人人可以拥有自己专属的长期投资方案,将资金交给“网上管家”打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投资决策被情绪控制。
(二)熟练应用各类互联网理财网站,合理制定资产配置方案。按照其核心服务,可将互联网理财网站大致分为三类:工具型理财网站、建议型理财网站、交易型理财网站。工具型理财网站,为用户提供品类丰富的个人理财工具和服务,对金融理财的基础知识进行普及,大多免费对用户开放;建议型理财网站,是通过用户提供的个人投资风险承受度以及消费和支出等行为分析而提出理财建议,目的是培养用户建立可持续的理财习惯并提升金融素养;交易型理财网站则是将上述两种网站提供的服务进行打包升级,通过计算机算法、大数据分析等工具评估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全资产配置的投资组合。通过上述三类互联网理财网站,不仅低成本进行了投资者的财富管理,还为其提供了资产配置教育,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风险。而交易型理财网站更是实现了垂直整合的“一站式服务”,将“智能理财”贯彻到底。
(三)依托互联网金融多元化配置家庭资产。传统的金融机构理财产品通常运营成本高、效率低、门槛高,业务程序繁琐。再加之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均、受投资额限制等问题,普通投资者在投资上受到局限,因此急需要一个新渠道来满足其投资需求。对此,互联网金融理财既具有金融科技的优势,又具备门槛低、操作简单的特点,为广大投资者带来诸多便利。
得益于传统银行线下网点的宣传服务,截至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借助互联网金融获取银行服务,常用的形式有“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会通过客服沟通、基本资料填写等形式了解用户的资产情况,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风险偏好与平台理财产品流动性、收益性的适配程度,选择多个不同期限不同种类的理财产品,以期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立足于家庭自身,从专业化角度调整各类资产比例,使其更加合理,并趋向达到家庭资产配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