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田 伟,王正东,曾 亮
(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接收信息的媒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信息传播已经从低效、单一变得快速、多样,目前已经形成“一网、两台、三报、多终端”的全媒体格局[1]。在此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医学生的成长、生活环境,学习、交流、思维方式和创新、探索能力也深受影响。融媒体时代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也应顺势而上,对教学媒介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生多维度获取知识的需求[2]。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设备流量少、网络卡顿的现象已不复存在。近年来,短视频成为发展最迅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其特点是“短、平、快”,即视频短小,数十秒至几分钟(通常不超过5分钟),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各个行业,其中也包括高等医学教育。优质的短视频内容简洁、重点突出,可以让观看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迅速接收创作者要传递的信息。因此,短视频已经成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信息传播媒介。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90%的使用者为“80后”“90后”“00后”;观看地点按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学校、交通工具上和家中[3]。本文旨在分析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短视频的意义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弥补传统教学形式的短板,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效率。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多、结构复杂,需要理解性记忆和学习,但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以文字、图片等作为传播媒介,利用描述性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播媒介的单一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消化不良”,认为课程内容枯燥乏味、难以理解[4]。对于未掌握的知识,学生通常会通过课后求助教师、自行查找教科书、查阅文献和网络搜索等方式进行学习,但难以取得较好效果。短视频的出现能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可以在短视频平台针对自己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搜索,还可以与短视频作者交流、互动,从而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针对性学习。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运用短视频,可以有效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和创新能力;促进师生交流,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
传统授课模式下,人体解剖学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教学,但是授课方式的局限性、知识内容的烦琐枯燥和传播媒介的单一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不愿意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短视频改变了单一的授课形式,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知识传播媒介,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知识系统、完整[5]。由于教学内容多,按照现有教学时数,教师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选择基本内容、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讲精”却难“讲细”。由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差、自学媒介匮乏,很难拿出大块时间自学,最终导致学习“精而不细”。学生喜欢课后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娱乐,观看短视频便是其中之一。观看短视频不受空间限制,也不需要大块时间,因此将人体解剖学短视频推送给学生,以便其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反复观看。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形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授课过程中教师仅通过点名提问、课堂测验等方式进行简单互动,由于课时有限,这种教学互动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往往次数少、时间短,师生互动不足,教师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只能课后单独请教教师,互动效率较低。短视频平台自带互动反馈功能,虽然不同平台的功能不尽相同,但以下3种互动功能可以为教师所用。(1)点赞:学生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可以为该视频点赞,表示对视频内容的认可,教师通过每条短视频的点赞数量分析学生的喜爱程度,进行反思和调整,创作出质量更高的作品。(2)转发:学生可以通过转发将短视频分享给亲友。人体解剖学短视频也可以作为优秀的科普资料让非医学专业学生观看和学习。(3)评论:学生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感想、疑问等,教师收到提醒后对问题进行回复,保证了师生互动的时效性。此外,教师也可以对评论区的问题进行统计,针对共性问题在课堂上统一回答。
目前,短视频平台百花齐放,许多人体解剖学教师在平台上发布了大量优秀的短视频作品,例如,广州医科大学李哲教师“抖音”短视频平台的“李哲教你学解剖”账号已发布超过300条作品,拥有23.7万粉丝和34.2万点赞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优质短视频作品进行知识拓展,教师也可以将其他作者的优质作品推荐给学生。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人体解剖学短视频内容要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在创作短视频时不能简单、机械地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应先选择教学反馈中学生最关注和存在的共性问题。由于人体解剖正常形态与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这些知识点往往存在以下特点:(1)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难以直观展现;(2)受课时数限制作为自学内容,但学生通过自学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师选择相应知识点,在短视频中精讲细讲,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短视频种类众多,但大致分为两类,即娱乐类和学习类。娱乐类短视频创作者为了取悦大众、博取关注,创作内容大多天马行空、不严谨,仅供娱乐和消遣。但教学短视频有所不同,创作短视频的目的是辅助教学,因此要坚持科学性、客观性,视频中可以有比教材内容更简单易懂的描述、更形象生动的举例,以及轻松诙谐的配音,但内容的专业性、准确性不容改变。
医学生平时课业压力较大,短视频的趣味性决定其成为学生释放压力的重要媒介。因此,教师要转变思路,在创作短视频时不仅讲授专业的人体解剖学知识,而且要巧妙地加上一些“调味料”,可以是引人入胜、富有戏剧性的临床案例,也可以是当下网络流行语,使学生在观看时不觉得是任务和负担,感到轻松和愉悦。例如,笔者在讲解消化系统知识点时,插入喜剧演员赵本山的小品《有病没病》的“拔牙”桥段。此片段讲述了主人公在医院拔牙后,牙齿不慎掉入消化道,导致其在口腔科、耳鼻喉科、消化内科和肛肠科就诊时发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虽然小品中的桥段是人为创作,但利用角色的一句台词“我花钱让它在我体内旅游了一趟”总结了消化道其实就是由口到肛门的知识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展开相关知识点的讲解。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6],对于人体解剖学课程学习更为重要。传统预习模式媒介单一,缺乏互动和反馈,极大地影响了预习效果。人体解剖学教师可以自行创作带有启发性问题的短视频供学生预习使用。此外,近年来各短视频平台也涌现出很多优质的相关作品,可将其作为课前预习媒介推送给学生。例如,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课前观看四川大学医学院出品的系统解剖学人卫慕课的任务。
由于短视频时长短、文件小,易于插入课件,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或下载优质短视频导入课件辅助教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导入视频的时长以15~60秒为佳。关于视频素材,教师应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带有启发性的短视频,例如,在讲解椎间孔的解剖结构时,由于重点是椎间孔内穿行的结构,即脊神经和血管,如果按照传统授课方式,利用传统媒介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仅仅是教师讲授结合配图片释义,较为枯燥。但在授课前插入日常生活中搬运重物的两种姿势的短视频(短视频截图见图1),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哪种姿势不容易受伤”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更容易抓住重点和难点。
图1 短视频截图:“搬运重物姿势”
每次教学结束前教师会对本次授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归纳重点、难点,但往往用时较短,再加上临近下课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导致课堂小结效果不好,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对此,教师可以录制课后小结短视频发布于个人短视频平台,学生随时观看,回顾所学内容,并且不受时间、空间以及观看次数限制。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短视频布置作业,传统的人体解剖学作业是文字描述或者画图,较为枯燥。而现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录制一段关于人体正常形态与结构的短视频,内容不拘一格,既可以是知识点讲解,也可以是通过查阅资料制作与知识点相关的科普短片,还可以是有教育意义的创意小短剧等。
实验课一直是人体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可在实验课上通过观察标本了解人体解剖结构。但并非所有人体解剖结构都能以实物标本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心传导系统和前庭蜗器等。这类内容过去多以图片或者模型等2D、静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现在则可以通过短视频立体、动态地展现。虽然没有动画制作技术的解剖学教师想要制作短视频较为困难,但目前各平台已有很多相关的优质科普类短视频免费共享,可以被我们所用。
综上所述,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短视频作为教学媒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增加有效学习时长,促进师生互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自主性。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应遵循一定原则,把握分寸,因为短视频为网络新兴事物,既有教育属性,也有娱乐属性,应用不当也许会适得其反,而目前短视频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融合尚不完善,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在教育与娱乐之间找到平衡点,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短视频的优势。相信随着优秀解剖学教师的不断加入,将有更多优质短视频产出,而其也一定会成为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新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