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家到公共:鼓浪屿中西糅合式华侨建筑装饰的持续性演进

2022-03-22 14:09丁凡倬张继晓
关键词:鼓浪屿闽南中式

丁凡倬,张继晓

(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100083)

福建省闽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构成形式。但众多的文化与艺术形式背后,还蕴含着一种无形的文化——华侨文化。华侨文化的产生是随着时代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 一部分闽南人走出了国门经商,把闽南特色的民族文化带向了世界。同时,也在回国后,带来了海外的文化。多种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融合、变化,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和中西合璧的艺术形式。其具体展现形式为:西洋建筑与闽南红砖古厝样式结合后形成的“番仔楼”、糅合了多国元素的闽南近代华侨宅园。被称为“万国博物馆”的鼓浪屿具有独特的风景和适宜栖居的人居环境,许多归国华侨把宅第修建于此,因此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域性建筑文化。这些从民间迸发出的中西合并的艺术形式为现代闽南地区的城市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灵感。

一、鼓浪屿中西糅合式华侨建筑装饰的生成

1.闽南人口的海内外流动

虽然闽南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地区,但是它的地形并不像其他沿海地区平整开阔,山地、丘陵面积占整个区域总面积的80%以上,所以在古老的农业时代,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再加上北方南迁的人口,导致闽南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正如闽南语歌曲所唱“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当地居民不得不依靠大海谋生,利用海上的资源向外迁移。久而久之,闽南人为求得更好的生活品质向周边国家移居的浪潮也越发兴起,这也成为了闽南地区独有的调整人口结构的方式。

根据史料记载,在宋元时期,闽南地区的泉州也因为开放的城市氛围和先天地理优势,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港,那时就有许多闽南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去东南亚地区经商,又因为闽南人宗族观念强,下海经商的活动逐渐成为以家族为单位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的政策数量达到了顶峰,一系列海禁的政策颁布,国内的商贾被逼无奈,其中一部分是靠海发家的闽南人,他们只好背井离乡,搬迁到海外谋生。在出海经商的过程中,闽南人吸取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没忘记本土文化的“根”,他们“取精华,去糟粕”将中西文化融合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这也是闽南人在外生存的不二法则[1-2]。

时代变迁,国际局势动荡,不少海外华侨也在不同时期陆续回国定居。1949年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人们站起来了,也让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的未来重新燃起了希望,近18万各行各业的华侨华人在新中国成立五年内陆续回国;从50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国力稳步发展,一些国家认为这是一种威胁。因此国外出现了大规模的排华现象,许多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为了躲避复杂的社会纷争被迫回国,全球迎来了第二次华人归国大潮;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经济方面突飞猛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特别又逢金融危机爆发,许多国家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有小范围倒退的态势,回国发展对海外华侨华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此掀起了小型回国投资发展的热潮。

2.地理环境与人文要素

建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同地区的文化必然会对建筑产生不同的影响,反之不同地区的建筑也反映着不同地区的文化氛围[3]。回望历史,少有人栖的鼓浪屿因鸦片战争“被动”地打开了大门,其拥有与厦门岛隔海相望的优越地理位置和风光宜人的先天优势,这也是成为西方殖民者们选址兴修办公、行政场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鼓浪屿开荒扩土投入建设的进程也较早地开始了。同时随着一大批闽南华侨的归国,由于先天条件优越,已有小规模的建筑群,所以鼓浪屿这块宝地也被一些归国的名门望族相中,回国后选择定居于此,并建造了大量的公共设施建筑。同时如黄仲训、杨忠权,以及黄秀烺等华侨还建造了私家宅邸(图1)。因为此背景的建筑数量众多且呈聚集式分布,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性特色建筑风格,被后人称作华侨建筑。

图1 鼓浪屿公共与私家建筑

闽南华侨因为受过国外开放、先进思想的熏陶,向往西方文化中自由、包容的理想境界,对于未见过的异类文化也抱有兼收并蓄的态度,将外来文化纳入自身领域。但受闽南传统家风沿袭、宗族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闽南本土文化也抱有传承的热情。在如此复杂的人文环境下,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产物在民间萌发,鼓浪屿上华侨宅第中的建筑装饰形制也凸显出此特征(图2)[4]。闽南华侨在中西融合建筑装饰风格的创造及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2 鼓浪屿华侨建筑风格形成过程

二、鼓浪屿华侨宅第的中西元素交融形制

鼓浪屿中西元素融合的建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体,吸收西方建筑技术、装饰与造型特征。另一种是以西方建筑观念和西方建筑为主体,吸收中国传统装饰方法和造型特征,属于外来建筑影响的区域化过程[5-6]。这两种建筑成因,一方面,华侨归国后,意识仍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闽南文化的熏陶,对闽南传统建筑形式保有归属感。另一方面,为了炫耀在国外生活的所见所闻与丰富的知识文化背景,想要将西式的建筑装饰或是造型有意无意地融入中式建筑中,所以也形成了“中西参差”“既洋又中”的矛盾心理。在鼓浪屿上,这些建筑因为数量众多,风格近似,已形成一种鼓浪屿特有的建筑装饰风格。代表性的建筑有黄荣远堂、亦足山庄、叶清池别墅等,其中以鼓浪屿海天堂构形制中的中西建筑装饰元素分布最为平均,且建筑特色尤其突出。

1.中西融合装饰元素研析——以海天堂构为例

海天堂构始建于1921年,坐落于闽南地区厦门鼓浪屿福建路42号,占地6 500平方米,为华侨黄秀烺所有。黄秀烺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兄长经商于宁波、香港之间,最后定居在菲律宾。他通过20多年的勤奋打拼和努力工作,跃升为菲律宾华侨富豪。1899年,黄秀烺从菲回国。但是当时,军阀交战、政治腐败、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寻求生活的安宁,他们决定定居在厦门鼓浪屿岛[7]。 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斥资买下了鼓浪屿上的一家外国人俱乐部,并聘请了莆田的工匠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其建造过程中吸纳中西建筑及装饰形式,建成了中西风格融合建筑。海天堂构是一个建筑群的统称,其由五座建筑组成。房主为了凸显身份、展示自己宅第规模之庞大,在建筑群正门门楼的水平牌写上了“海天堂构”四字。

海天堂构也受房主文化背景复制的影响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独特形制。海天堂构的整体布局呈对称分布,受中式建筑布局思想影响,“中楼”位于中轴线上,左右各有两栋建筑依靠左右。“中楼”的风格特色也最为明显。将目光置于“中楼”整体,建筑主体的屋顶采用闽南大厝传统的大屋顶风格,其风格特点就是屋顶的中心点为最低点,从中心点向两端缓缓上升,脊角起翘滑润,向上形成一条弧线,在脊角处装饰着柔美精致的春草飞卷,这让整个屋顶的特色和装饰性更为突出。山脊的尾部还装饰有条形龙纹,好似与门楼上的“双龙护珠”呼应。这样精美的山脊被从大到小、叠加式地置于建筑顶端,檐下精美的镂空连续性回形装饰也同样足以象征房主的身份[8,9]。

与屋顶直接连接的一个重要构件是柱子。海天堂构的柱子都采用简单的中式样式,方形柱身用闽南特色红砖搭建,除了砖块间的白色勾边,柱身上没有任何雕饰,柱脚和柱顶的纹路横向平置。但是柱头三侧的雀替就与传统中式样式有所不同。中间的雀替上雕刻着一只翱翔的凤凰,两侧是张嘴咆哮的蛟龙。这两种神兽雕塑与檐角通过波浪形缠枝花卉连接。龙的雕塑形象与传统中国古建中的龙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凤凰的形象有些许西方“雄鹰”的韵味。

海天堂构建筑外观中具有中式特色的还有檐下两柱之间的镂空回形纹楣子。楣子从两侧向中间延伸汇聚于一块方形图案,与闽南传统“透雕”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工艺还体现在台基上的古钱纹透窗上。古钱纹窗是对房主财富的象征。“钱”古语又称“泉”,泉与“全”同音,寓意着圆满、完备。

在内部装潢部分,也有中式装饰的痕迹。在屋子的二楼横向条木拼接而成的藻井结构造型,藻井边缘摆放着10只体格虽小但是器宇轩昂的镶金狮子雕塑,木条上画有8组文人风格绘画,绘画内容主要以花瓶、花卉、书籍,以及一些闽南地区供奉的具有吉祥寓意的水果为主。正下方还摆放着按照普陀山南海观音模样仿制的、具有强烈东方特点的观音立像(表1)。

表1 中式取向的建筑构件

海天堂构的西方元素主要体现在一部分建筑结构以及构件上。“中楼”入口处有一条围绕着建筑本体的出规式连廊,连廊可通过室内纵向的门互通,走廊右侧墙挂着洋灯。从外廊的装饰风格来看,可溯源到欧洲帕拉迪奥风格(Palladian architecture),但是考虑到房主黄秀烺是从菲律宾归国,而东南亚有许多地方受到欧洲殖民影响,欧洲建筑风格在东南亚受到本土风格冲击并发生嬗变,由此该建筑结构应是具有欧洲与东南亚风格结合的外廊式建筑结构。

整座建筑一、二层栏杆均采用西式宝瓶状形式,栏杆分为上、中、下部,分别刻有装饰性浮雕,上部是纵向对称的树叶,中部是四叶花与莨苕叶。在栏杆上下的望柱上还各装饰一对西式盆钵。

室内外窗楣的西式韵味也尤其明显。在欧洲古典建筑中,窗楣的设计往往是装饰的关键领域,所以从窗楣的样式上就能看出建筑的风格取向。海天堂构中的方形木窗与异形窗楣在中间莨苕叶浅浮雕的装饰下,相互承托。窗户的左右是对称的西方柱式,有了窗楣的加持,建筑整体造型的立体感和装饰性更加突显。

在海天堂构中还有一“奇”,就是闽南风格大厝屋顶的山花这一中式建筑独有的装饰区域,装饰元素却掺杂着许多西式元素。海天堂构“中楼”的山花以欧式山花轮廓为主体,但是将原有的部分西式风格图案替换为中式图案。为了突出山花的装饰性,山花的底座还添加反映巴洛克风格的奖杯、纹章以及卷曲的莨苕叶饰。山花顶部雄伟的狮子头从周边点缀植物花卉中露出,并抓着奖杯。形成结构饱满的对称构图效果(表2)。

表2 西式取向的建筑构件

如海天堂构一般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在鼓浪屿上还有许多,他们的装饰大多都由中式元素与西式元素杂糅而成,但是他们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华侨建筑的西方建筑元素是欧式的,而有的却是美式的;有些的中式元素是闽南特有的建筑元素,而有些却是来自中国其他地区的。这些类似又各有不同的建筑,为串联起鼓浪屿独特的建筑文化与风格体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鼓浪屿华侨建筑装饰的美学意蕴与形制特点

(1)体现地域特性与文化底蕴的建筑装饰。所有艺术形式都是通过体验社会生活后,经过个人意识加工过后形成的产物。个人意识根据社会背景、文化程度、成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差异,所以产生的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他们不拘泥于形式、表现、材料,建筑以及建筑装饰自然也是其中一种。在鼓浪屿定居的华侨,由于常年与海为伴,也出国经历过大世面,他们普遍具有开放、进取、拼搏的精神。这些闽南华侨将这一精神融入鼓浪屿的建设中,也成就了包容、多元的装饰风格——精细与恢弘并存,简约与秀美共生,中西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10]。

鼓浪屿的华侨建筑因为所处的环境充满自然韵味,所以在建筑装饰上也常见植物形象、花草所提炼出的图形(图3)。

图3 建筑装饰上的植物形象

这些自然元素的融入,柔化了建筑冷清坚硬的物理属性,使得冷硬的建筑变得生动且富有生命力。通过人的主观联系,这些艺术化的自然元素与大自然呼应起来,在氛围营造上更体现了一种向往自然的人文情怀。除了外部的装饰,内部也出现了充满文化意蕴的笔墨纸砚、器具宝瓶、祥禽瑞兽,以及装饰性极强的装饰纹样和绘画,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其根据地域特性以及房主的人生志向通过隐喻的手法进行了些许创新,以满足房主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海天堂构作为鼓浪屿上华侨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所营造的宜人精致的人居环境,体现出房主对于生活环境品质的追求。其建筑装饰折射出了鼓浪屿的文化背景、民俗民风、审美取向,不仅具有地域性美学特征,也反映出房主的海外经历。

(2)保证功能性的独特形制。实用性是建筑的第一准则,建筑装饰再精美也必须依附于建筑构建功能,平衡好装饰与功能也是海天堂构的价值所在之一。在海天堂构中,装饰符号以活化空间、营造更好的氛围为目标,在不影响建筑各个部件功能的同时依型而饰,使装饰与建筑构建互相交融,相得益彰,达到美感与功能合二为一的作用[11]。在海天堂构中,基于建筑构件功能的装饰,不仅保证了建筑的必要结构功能,还通过工艺为建筑增添多样的感官体验,如在砖墙、门柱、梁柱、斗拱等结构上进行雕刻、装饰,既要考虑结构的承载,以免雕刻过度而产生安全隐患,又要注重考虑装饰的形制如何美观(图4);而类似于墙面嵌瓷、地面瓷砖等施工工艺,虽然对加固结构的稳定性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但是也间接地夯实了墙面地面的表层,还为粗糙的空间加入了些许精致与温润;建筑最基础的构成、砖、木、石等材质,也在扮演各自承重的“角色”时,通过材质、形式、肌理的不同,为建筑增添多样的色彩;除此之外,有一些看似“华而不实”的装饰元素,其实蕴含着许多巧妙之处,例如古钱纹的隔扇,既可以避免过于通透而缺少隐私,还可以保证窗户的基本通风采光等实用功能。

图4 装饰与功能并重的建筑结构

在华侨建筑上,不同的装饰工艺在同一建筑中相互交融。他们作为文化艺术的传播载体,融入当地的文化特征、审美取向以及地域特点,并将精美的装饰与基本的功能相结合,在自成一派的风格中达到审美与功能的统一。

三、从私家宅第到城市形象——闽南华侨建筑装饰的持续性演进

综观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类似厦门或是闽南地区的大多数非政治中心城市,以及广大的乡村城镇,其建筑文化的延续及传播是以这种民间性演进方式为主,在规模的扩大下逐渐形成了各地区的地域性特色建筑风格,那么华侨群体便是厦门乃至闽南的民间性演进的主要参与者。

1.华侨建筑装饰风格在近代公共建筑上得以延续

闽南华侨群体因为传统观念强,因而即使在海外也拥有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在大量的华侨归国背景下,闽南的城市形象塑造必定缺少不了华侨的影子。华侨所建的“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不仅出现在鼓浪屿上,这种装饰风格在口耳相传中,已在城镇中扩散开,并且初具规模,逐步促成中西装饰风格混合式建筑的闽南本土化风格体系,并逐渐影响并渗透到闽南更广阔的地区,甚至从私家的风格渐渐影响到公共建筑与景观的风格[12]。也正是因为闽南传统文化中对于本土特色文化的强烈认同意识与包容多元的城市性格,为许多优秀地域艺术形式的传承与保留提供了土壤,同时也激发了闽南近现代城市建设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塑造了更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13-14]。

在厦门集美区,由闽南华侨富甲陈嘉庚投资建设的集美学村内就有一系列本土与海外元素融合的公共建筑,例如1963年建成的道南楼。道南楼是集美中学的一座教学楼,面对龙舟池只有一条马路之隔,走向规整。在建筑层次上,道南楼遵循“主从”关系,即一座中心主楼,与左右两侧的附属群楼相连,整体呈扁平“一”字。中式建筑布局中的“轴线”概念也贯穿道南楼的整体形象塑造之中,以此来协调建筑群的多元风格,形成有层次的建筑群空间序列,主要表现以主楼为轴,左右群楼相互对称,所以其空间组织方式是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情趣和整体行为习惯的。但纵观道南楼的立面,整体为西洋古典分段式,颜色为白-红相间,艳丽与素雅交相辉映。道南楼的主楼有七层,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中式闽南风格的重檐歇山顶、传统燕尾脊,被Artdeco风格的西式墙身互相包围,前设柱子构成西式外廊结构,外廊内墙运用闽南特色红砖堆叠而成,红砖的运用在整座建筑均有出现,但精妙的是不同楼层、不同方向的红砖拼砌样式,以及与建筑构件之间的衔接方式均不同。整栋建筑的栏杆均采用玻璃宝瓶式形态的绿色琉璃,这种形式及颜色的选择既达到了色彩点缀的作用,同时又是对鼓浪屿华侨建筑装饰风格的延续;整体建筑的东西两端为六层方形角楼,角楼的屋顶为南北走向的翘角飞檐歇山顶,并覆以绿色琉璃瓦盝,与橙色“嘉庚瓦”规律地排布。飞檐下的大面积黄色山花十分亮眼。整个闽南传统风格的屋顶通过雀替的连接,和谐过渡到西式墙身;整体建筑通以高矮交叉排列、较高的部分通体运用白石清水墙面,西式的青石窗套与蓝色的窗框点缀色彩单一的墙面;而较矮的楼宇采用闽南特色红砖与青石拼砌出马赛克形制装饰。整栋建筑沿袭了华侨私家建筑中西合并的多元风格,是将华侨宅第的特色引入公共建筑中的典范之一(图5)[15]。

图5 道南楼

2.华侨建筑装饰风格在现代公共建筑上的提炼与简化

闽南华侨建筑装饰风格在近代公共建筑上延续的方式与近代大多数的地域性特色建筑一样,基本是停留在建筑的传统装饰元素、形式的运用层面,主要体现在将中式的建筑布局和西式建筑结构、中式建筑构件和西式装饰元素原封不动地生硬结合,在建筑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略显尴尬,且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对于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应该从两个方向、多个维度的视域分析。一方面,应该尊重传统建筑的历史积淀和造物精髓,因为那些经过时间打磨并能留存下来的建筑形式,基本都具有值得传承的价值,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客观地审视历史的局限性,如传统的、古典的外在形式,是否能够与当今社会需求和时代风貌相匹配。总的来说,尊重传统并推陈出新是保存建筑遗产,同时进行现代建筑创作的必由之路。应该保留传统建筑的精华,同时不能照搬传统建筑的“皮毛”,进行碎片化、简单化地拼凑。这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地剖析、理解,提炼出精华部分,与所处的空间、环境、受众群体需求等方面进行衔接,完成现代化转译,以此达到传统与现代并行的平衡点,并加以总结,形成系统的现代地域性公共建筑的构建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2008年建成的陈嘉庚纪念馆就是华侨建筑装饰风格的提炼与简化后的典型案例,是现代地域性特色建筑体系在闽南地区的重要实践。

陈嘉庚纪念馆主体建筑共有四层,建筑面积10 000 平方米,建筑的体块布局设计延续了华侨陈嘉庚喜爱的“一主四从”的主次区块配比,即四个方亭围绕着主体建筑平均分布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角上。橙红色的重檐歇山顶、正面筑起的高台、四面设置的柱廊,以及遵循了中式传统建筑“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使人会简单地把它归纳为闽南风格的中式建筑。其实它的屋身各处还留有西式建筑的印迹,可谓“中西合璧”式华侨建筑装饰风格以简化后的样貌再现。

观察其细部,将华侨建筑酷爱使用的特色的中式歇山顶进行三重叠的设计,但是与传统华侨建筑不同的是,将东西方向山花的装饰图案简化,简洁的花朵纹样平铺在白色的三角空间内,塑造出更加简洁的屋顶装饰元素及结构。屋顶上的三对燕尾脊以夸张的手法加高加长,但优美的向上走向的弧线依旧流畅、俏皮,体现出蓬勃展翅之态。燕尾脊上的精细装饰也统一进行了删减,在视觉上更加突出了燕尾脊的形态。在垂脊两端,传统建筑拥有的兽头形象以抽象的形式得以“重现”,更富有设计感。在燕尾脊和屋顶斜面的衔接上,特意镂空出了一段距离,使得屋顶整体的“面”状结构被打破,与传统屋顶相比更为通透、轻盈。在每一层镂空部分下面都将一部分完整的屋顶的砖瓦材质替换成玻璃,这样大胆地创新,既将现代设计手法融入传统建筑结构中,又同时解决了室内空间的采光问题。也使得偏向中式风格的屋顶与西式风格的屋身能更好地过渡。传统华侨建筑屋檐下原有复杂结构的简化也为建筑的中西风格衔接与过渡发挥了作用,如将雀替及斗拱等经典构件替换为写意的椽条与墙身和椽条交接处的“檐下饰”。西式屋身墙面装饰同传统华侨建筑装饰一样,将大面积的花岗岩作为主石材,在花岗岩上雕刻有现代审美取向的中式吉祥图案、在不同位置镶嵌刻有浮雕的青石,在东西两面开凿了三扇西式拱窗,采用大面积的干挂花岗岩, 墙面布有拱窗、砖花图案及大幅的青石浮雕,这样的结构与装饰为纪念馆增添了不少中西交融的韵味。在建筑外墙体的一侧,筑有起装饰与支撑作用的48根磨光白色花岗岩罗马柱,这些柱体将建筑主体紧紧围绕,形成具有西方建筑韵味的柱廊结构,同时对传统华侨建筑柱廊柱式结构进行简化处理,如简化或取消了与梁接触的雀替和与地面衔接的底座。主体建筑三面筑有130米的大台阶,这是公共建筑的符号,在提升建筑气势的同时,赋予了建筑以公共性与亲近感,这是由私家建筑向公共建筑转变的重要特征。纪念馆建筑主体在配色上依旧选用了闽南传统建筑喜用的红、白、灰三种配色,与此对应的是传统红瓦、花岗岩、大理石三种材料,但是纪念馆的材料选用上接纳了新材料的介入,使用了大量玻璃、油漆、钢筋等现代建筑材料,表达出的效果也更符合现代审美。在这样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中,在尊重传统建筑精华与地域性建筑特色的同时,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重新演绎了华侨建筑极其繁杂的装饰风格,西洋装饰与中式元素在提炼与简化下依旧完美地契合,呈现出和谐的视觉效果(表3)[16]。

表3 陈嘉庚纪念馆中华侨建筑装饰风格的现代化表现

四、结 语

华侨群体在海内外社会变迁的复杂背景下,颠沛流离地辗转于海内外。作为东南沿海华侨华人归国的重要定居地,鼓浪屿华侨宅第中西融合风格建筑装饰的出现以及对后来厦门乃至整个闽南地区的公共建筑装饰风格影响的持续性演进,见证了本土文化与海外文化、传统与现代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过程。这些“中西交融”的建筑装饰风格成为闽南地域特色以及地区形象的象征,同时为我国多元的本土的建筑装饰风格注入新的活力,具有宝贵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猜你喜欢
鼓浪屿闽南中式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中式餐厅包间设计
厦门鼓浪屿之行
FATE, PLAY, LOV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闽南渔村妈祖巡香蟳埔女盛装亮相
名家印迹
闽南少年
The English Learner’s Guide to Chinglish中式英语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