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赛艳
(扬州大学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水利事业关乎国计民生,如何利用实践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水利人才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水利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工程测量是我国高校水利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多样,教学实践平台丰富,具有专业性强、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等特点。本文结合《测量学教程》一书,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坚持有机融入,以充分发挥实践课程育人育德的关键作用。
目前,我院水利类专业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周国树、陈振杰和章书寿主编的《测量学教程》第五版。该教材共13 章,主要包括了4 部分内容:①测量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定义以及现代测绘科学技术;②测量基本工作(高程、角度和距离测量)和相关仪器的构造、使用和检校,以及误差原理和控制测量;③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测绘和应用;④放样工作及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课程教学活动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包括室外实验教学和连续专门的测量实习。因此,可根据课程内容及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将其自然地融入课堂,贯穿教学全过程,形成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首先,工程测量是一项严谨细致的集体性工作,测量环境往往较为艰苦,因此必须培养学生们严谨细致、吃苦耐劳、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精神。其次,在课程理论教学中,要积极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在讲解第1 部分内容时,可以我国两千多年前夏商时代大禹治水时的勘测、春秋战国时期编制的四分历、西周初年洛邑城址附近的地形图等为例,讲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测量学科发展中取得的智慧结晶,同时延伸到当前我国“大疆无人机”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珠穆朗玛峰和南极长城站的地理位置和高程的测量等,讲解我国现代测绘事业蓬勃发展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国家科技发展及其运用。第2 部分,既可以我国古代测绘取得的成就为例融入思政元素,比如郭守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使用平均海水面作为高程起算基准面的;也可以工程测量仪器的发展史为例,比如珠穆朗玛峰数次高度测量过程中相应的测量仪器和手段的发展,讲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测量学科取得的成就;在测量误差讲解时,可以长江委郭志金工程师“透视长江”的故事为例,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第3 部分,地形图测绘与应用时,可播放“中国测绘兵”的纪录片,让学生们了解一代代测绘兵为国防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并吸收为国奉献的测绘精神;同时,穿插外国敌对势力在我国境内非法测绘实例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安全意识。第4 部分,可以三峡大坝、葛洲坝水电站、南水北调工程等的精确放样为例,讲解水利工程精准放样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第三,要充分利用工程测量课程丰富的实践平台,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外业测量实验中,通过仿真工作环境,培养学生敬畏并自觉遵守测量工作制度及相关技术要求,同时培养学生人际交流、团结合作能力;内业资料整理工作中,通过强调测量工程的精准性及相关技术要求,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测量习惯;在连续专门的测量实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在严寒、酷暑等情况下不中断实践,锻炼意志、提高品质,最终形成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的测绘精神和工匠精神。
本文开展了水利类工程测量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通过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同“德育树人”有机结合起来,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测量知识和测量技能的基础上,了解我国在测绘学科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着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国奉献的测绘精神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