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久明
乐山师范学院
我永远记得以下这个场景:
土埂上,父亲正在剪树枝,儿子正在打下手。除剪断树枝的“咔嚓”声外,周围便只有偶尔传来的鸟叫声了。
突然,儿子嗫嚅道:“爸爸,我想考高中,将来好考大学。”
“考中师哪点不好?考上中师就吃国家粮了。如果考不上中师,考上高中也不让你读。”父亲呵斥道。
这一声呵斥,使我的人生走了不少弯路。
临近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有同学因为我成绩一直很好,劝我考高中,以便将来考大学。趁周末回家的机会,我鼓足勇气,对父亲说出了我的想法,结果与预想一样。
1982年参加中考时,我所在的四川省安岳县报考中专、中师、普高完全不看英语成绩,其他分数达到县重点高中录取线后,英语只是参考分,超过45分即可录取。想到考上高中也不能读,所以到了30分钟可以交卷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只做了一面的英语试卷交了上去,仍然得了61分。最后,我以超过录取线26分的成绩考上了四川省安岳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安师”)。
读安师时,由于只要及格便能毕业,工作包分配,工作好坏又与成绩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同学间流行“60分万岁”的说法。对我来说,考60分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期中考试前用一周时间、期末考试前用两周时间看考试内容便能确保及格。在不少同学过着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时,我把时间用在了读书、写作上。当时的书籍有限,一次只能借两本,并且借阅时间较短,我便办了两张借阅证:一张安师的、一张安岳县文化馆的。在所读书籍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但丁的《神曲》。由于自己当时只有十六七岁,知识、阅历等都极其缺乏,根本读不懂,只觉得外国人的姓名既长又拗口,但我仍然坚持读完了它。语文老师陆正兴先生给我们讲授《伤逝》以后,我对鲁迅产生了浓厚兴趣:别人都在提倡自由恋爱,他却写了一个自由恋爱成功以后的故事,我由此知道了鲁迅的与众不同。
想起自己的安师生活,觉得有三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次交物理课作业,由于自己平时没听课,只好借同学的作业抄,慌里慌张竟然抄的是之前的作业,蔡元端先生的批语已经记不清楚,只记得我看见批语后脸上一阵发烧。一次上课正在看小说,周围忽然安静了不少,抬头一看,满头白发的刘友军先生正在声泪俱下地批评我们不认真听课,这位才从重点中学调过来不久的数学老师,觉得我们这些安师生完全是在虚度时光。还有一次上心理学课,我正在看《骆驼祥子》,忽然觉得周围突然一片寂静,抬头一看,发现老师并没有在上面训人。我正感到茫然时,旁边一位同学指了指左边。只见贾安亮先生隔着一张桌子,面带微笑向我伸出手来,我只好将书递过去。递到中途时,我又拿了回来,翻到刚才看的地方折好,再递过去。这时,贾安亮先生的脸色变得绯红,抓过书,几步走到讲台上,将书撕烂,摔到讲桌上,狠狠地教训起我来。放学回寝室过桥时,看见我那本心爱的书在河上可怜兮兮地漂浮着。实事求是地说,我那样做绝对不是不尊重他,而是知道他每次收缴课外书后,下课时都会留在讲台上,由学生自己拿回。我在将书递到中途时,担心拿回后找不到看的地方,所以才拿回折好后再递给他。
本文作者2021年4月与95岁高寿的曾平芝先生合影
本文作者的中师毕业证书
我当时如此热爱读书、写作,与我的兴趣有关。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我几乎每次语文、算术都考满分(当时也只有这两门课程)。父亲告诫我,不要骄傲,语文没写作文,所以能得100分,一旦写作文了,得90分都困难。记得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写作文是看图作文,主要内容为:果园里的人将摘下来的苹果送给路过的解放军吃,解放军不吃。由于是第一次写作文,养成节俭习惯的我,不知道一个格子只能写一个字,在小作文本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页半。再次上作文课时,老师不但表扬了我,还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读了。当作文本发下来时,一看成绩:98分,几乎没有什么批改,批语是:“请注意格式。”原来,写作文并不是那么难,从此我就不害怕写作文了。估计是当时没有作文辅导书之类吧,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作为范文在全班宣读,这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每次都争取将作文写好。我常常想,如果曾平芝先生只给我第一次作文一个保守的分数,比如90分,我当时肯定没有那么高兴,以后应该也不会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
五年时间一晃而过,毕业了,很多同学都在为老师准备礼物。作为深受老师喜爱的我,却不能为老师哪怕买一张小手绢,我感到非常难过。毕业告别会上,曾平芝先生自己掏钱购买了当时难得一见的糖果和花生,她和全班同学都哭成了泪人。告别会后,我一步一回头走了好长一段路,直到看不见学校了才用正常方式走回家,到家后心情仍难以平静。于是,我悄悄地画了几只大雁,第二天悄悄地来到学校,悄悄地从门缝塞进了老师的房间。我不知道曾平芝先生是否看见了这幅画,即使看见了也不会知道是我画的:我没在上面写字,包括姓名。我画这几只大雁,是想告诉我尊敬的启蒙老师曾平芝先生:您的学生总有一天会像大雁一样翱翔蓝天!
安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一所四个公社交界的大队小学——安岳县新民乡四大队小学,从新民街到四大队小学要走八里左右的小路,且要爬坡下坎。来到这所大队小学后,我心里反而升起一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豪情,一头扎入了写作之中。一年下来,自己写作的文章未变成铅字,却看见未能考上安师后来却考上了大学的初中同学们个个春风得意的样子,决定自己也要读大学。当时,读大学只有三条路:一、经各级领导同意,报考教育学院;二、辞职参加全国高考;三、参加自考。第一条路我不敢奢望,想到拿到大学文凭后却依然不知道大学的门朝哪个方向开,所以也不愿意走第三条路,于是只剩下第二条路。
然而,我在自学高中教材过程中发现,一个中师毕业生打算通过自学方式考上大学的可能性不大。一旦辞职后没有考上大学,便只有回去当农民,这样的事情我没有胆量干,也不愿意干,因为吃国家粮是当时所有农民梦寐以求的事情——当时人们常用“鲤鱼跃龙门”来形容那些由农民变成城镇居民的人,由此可知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况且,我安师毕业以后,每月工资只有52.5元,需要给父母15元作为他们的养老钱,我因此成了真正的“月光族”。看见别人穿皮鞋很神气,我人生中穿的第一双皮靴却是贷款买的。并且,如果要辞职考大学,父亲绝对不会同意,不但不会让我读书,还会闹得全家鸡犬不宁,所以,我最终放弃了辞职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想法。
本文作者的法律专科毕业证书、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书
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选择自考。当时选择自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据四川自修大学(以下简称“自修大学”)宣传,如果在他们那里缴费注册,每科成绩达到80分以上,专科毕业以后就可以推荐到主考学校就读本科。尽管我拼尽了全力,仍然没有达到该要求,只是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拿回了自己交的140元钱。我当时选择自学法律的原因是希望运用法律知识捍卫自己的权利。当时自考法律专科共14门课程,每门课程10元钱。当将这140元钱寄往自修大学不久,我便后悔了,因为发现自己确实对法律不感兴趣。于是我写信给自修大学,希望改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只有10门课程,只需100元钱。只要能够改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剩下的40元钱可以不退回。很快,自修大学回信说:一旦缴费注册,便不能改变专业。我于是安慰自己,一个人不能三心二意,既然已经缴费注册学法律,就要坚持到底。
根据自修大学的安排,我所自学的法律专业如果能够在两年半时间内学完规定课程并考试合格,所交费用全部退回。尽管我用了三年时间,仍然拿回了140元钱。其原因为:我完全按照自修大学的安排自学,遗憾的是,有一次考试同时考两门,我只能选择一门,剩下一门便只能下次再考。待我在三年内学完规定课程并考试合格后,我给自修大学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我是完全按照学校的安排学习的,当考试安排有变时,学校并没有通知我,致使我没有在规定的两年半时间内学完规定的课程并考试合格,责任方在学校,因此应该将140元钱退给我。很快,我收到了自修大学寄来的140元的汇款单。在我1991年拿到法律专科文凭时,当时还很少有法律专科毕业生来安岳县工作,有亲戚劝我继续自考法律本科,将来好转到政府或者司法部门工作。但是在自考过程中,我发现法律对自己来说实在太枯燥了,经过三年坚持,我拿到了毕业证,也锻炼了意志力,因此没有接受这位亲戚的好心建议,而是转学汉语言文学专科。
如果说我的法律自考专科文凭考得很艰难,那么汉语言文学专科文凭却考得很轻松:第一次报考五科、第二次报考四科,都是一次性过关。记得我到安岳县自考办拿成绩时,还未到办公室,便看见楼梯口的黑板上赫然写着我和另一位一次性合格五科的自考生姓名。要知道,当时的自考,单科合格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几,我们却一次性合格五科,这确实是一件值得表彰的事情。由于我的法律逻辑可以冲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形式逻辑,所以第二次只需报考四科即可。1994年,学校收紧停薪留职政策,我于暑假快结束时回校工作,同时决定报考汉语言文学专科剩下的四门课程。之前的自考,我都是将教材和辅导资料从头看到尾,连注释也不放过,找出重点,进行归纳,临考前再背重点和归纳的内容。此次自考,由于离考试时间很近了,并且一些教材没有借到辅导资料,所以,我考试前非常担心能否一次性过关。结果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读安师时,我出于兴趣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写作上,没想到在此时发挥了作用。记得外国文学试卷有一道题,要求论述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心理描写。尽管教材没有专门写该问题,我读安师时却阅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于是凭借自己的记忆回答了该题。我后来总结,自己能够在一年时间内,在有大量工作和家务事的情况下,仍然通过严格的自考拿到汉语言文学专科文凭,应该与我在安师时阅读的大量文学作品有关。
由于我妻子当时的身份是农民,我们结婚后,她只能以理发兼做小生意为生。生意不好做,我的工资又低,加上每个月都要给我父母养老钱,我们的生活捉襟见肘。1990年暑假,在生下儿子8个多月后,她的一些朋友要到深圳打工,出发前在她做小生意的店里等车,我当时也在店里帮忙。她的朋友开玩笑说可以让她也一起出去打工,问我的意见,我说可以。就这样,她收拾起很少的行李便与朋友们一起出发了。
1992年暑假,我也停薪留职到深圳打工。当时深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到人才市场过过磅。”一次,我带着自考法律专科文凭来到深圳人才市场,发现那儿真是人山人海,招聘条件也很高。我看见一个单位要招聘法律方面的人才,觉得这个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于是决定先在旁边观察观察。过了一会儿,一个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硕士前去应聘,招聘人员很感兴趣,问他有无律师资格证。应聘人员说:“没有。”招聘人员说:“那不行。”应聘人员说:“我曾在几家公司当过法律顾问。”招聘人员说:“没有律师资格证也不行。”说着,将毕业证、学位证等退还给了该应聘人员。看见这一幕,我灰溜溜地离开了人才市场,只好老老实实待在妻子所在的眼镜厂。
这个厂开办不久,很不规范。我进入这个厂后,一个人要做好几份工作:除办公室文员的事务外,还要做仓库管理。当时的办公室在二楼,仓库在一楼,我每天跑上跑下,累得够呛。由于之前从未进过工厂,更未做过仓库管理,对如何备货、进货、发货等完全不懂。问工友,除妻子和个别好友外,谁也不说,既有可能是不知道,也有可能是故意不说。当时找工作非常困难,互相防备被老板炒鱿鱼(解雇)很正常。于是,只好问香港老板。他生气地回答道:“你问我,我问谁?”没办法,只好自己想办法。镜圈线、夹口、铰链之类好办,用卡尺一量便能知道其型号。用于生产眼镜臂的材料一般是铜线或者铜板,我忽然想到原来学过的物体形状改变体积却不变的道理,很容易便计算出了多宽、多厚的眼镜臂需要用多粗的铜线或者多厚的铜板制作。由于我表现出色,三个月试用期满后,每月工资从300元一下涨至650元。
本文作者在深圳打工时与妻子在照相馆合影
本文作者(右三)离开东莞市的一家工厂时与工友在车间合影
我在广东打工的时间总共只有三年半,却在深圳的横岗镇、布吉镇、龙华镇,东莞的石龙镇,广州的花都市的共八家工厂干过,当过办公室文员、仓库管理、车间主管、经理、副厂长,承包过一家小型工厂,被一位老板炒过鱿鱼,炒过7位老板的鱿鱼。我打工三年半,最大收获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天上的星星无数,最关键是找准属于自己的那一颗,并且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还是读书。当时我打工的地方,电线杆上贴满了医治性病和招工的广告,地上的纸片也多是从电线杆上掉下来的这类广告。但路过电线杆时,或者看见地上有纸片时,我都会禁不住仰头或低头去看看。尽管1996年我已经是一家台资厂的副厂长(厂长是台湾人),月薪已达3500元,而我回校工作只有265元左右。在我辞工时,老板为了留住我,还许诺年底可以分红。尽管如此,我仍然于该年暑假辞工回校,一边工作一边准备报考硕士研究生。如果我坚持打工,现在也许像有的工友一样成为了老板,甚至是亿万富翁。尽管为此有一点点遗憾,但我并不后悔:首先,我现在虽然收入并不高,干的却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其次,如果我继续打工,更有可能像更多工友一样还在打工;其三,作为有固定工作的我,也没有胆量放弃稳定的工作,在不允许停薪留职时,我会选择回校工作。
记得并经核实,我所在的大队有一年春夏每人只分了20多斤小麦、秋天分了38斤稻谷、冬天分了五六百斤红薯。我已经不记得是如何熬过来的,只记得上面为了照顾我们,次年青黄不接时,每人分了一点细米糠。我15岁初中毕业时身高只有1.56米,体检时要求将篮球投到教室的横梁上,我用尽了吃奶的力气都没有成功,因此非常担心因体检原因不被安师录取。进入安师后,每月有32斤粮、15.5元的生活费,终于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好生活,18岁毕业时长到1.77米,我也成了家里三个孩子中个头最高的。十多年食不果腹的生活,让我对饥饿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这种感受使我没有胆量抛弃铁饭碗,去追求什么更好的生活、远大的理想。因此,我非常认可鲁迅的观点:“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1994年寒假,我再次前往广东打工时,为了看看考研到底有多难,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参加了当年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的专业应该是古代文学。当时选择这一专业,与我1989年寒假阅读《红楼梦》的深刻体验有关:开始阅读时,我惊讶于曹雪芹知识的渊博,什么事情都写得那么细致入微;读到后来,我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以致有一段时间夜晚不敢外出。看完该书后,我应该将自己之前写作的东西全部烧掉了,有一段时间甚至完全没有兴趣阅读其他文学书籍。因为担心出现第一次阅读后的情况,我决定自己退休以后再重读《红楼梦》。由于根本没有时间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尽管没有看见成绩单,却可以断定各科成绩都极差。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拿到英语试卷的瞬间,看见上面的字母仿佛是一片快速爬行的蚂蚁。此次与安师同级不同班的同学到川大考研报名时,去找了他的一个同学。该同学读了安师一个月后,由于个子太矮,毕业后不适于当小学老师,转到了我们县的重点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北大,硕士毕业后分配到了川大,当时正在为留学荷兰准备材料。我当时想,自己如果读高中,即使考不上北大,考一个稍差一点的大学应该没有问题。因此,我从不以自己的第一学历是中师而自卑,只是非常遗憾没有读高中。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英语花去了我80%左右的时间、政治和专业课各花去了10%左右的时间。由于我的英语只在初中上学和自学高中教材时学过,并且已过去几年时间,所以在我正式准备考研时,选择的英语教材是《许国璋英语》,因为该教材是从字母开始讲起。1997年,记得我的英语只考了36分;为了提高英语成绩,1998年下半年,迫切想考上研究生的我到四川大学补习半年,最后却只考了42分;1999年,我的英语终于考了64分,也以统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2000年的复试。
选择报考四川大学的研究生,与我个人的一次经历有关。1986年,我母亲到成都九眼桥一亲戚家帮忙,我暑假前去看望。散步至四川大学东门时,看见校园内一条笔直的大路通向远方,两边高大茂盛的树木让这条大路显得非常幽深,我被这气势震撼住了!加上面前站着的威严的门卫,我仅远远望了一小会儿便离开了。从此,四川大学便成了我心中永远的梦想。选择曾绍义先生作为我的硕士生导师也是机缘巧合的结果。我当时一位同事的哥哥在四川大学读博,他隔壁寝室住着中文系的4位硕士研究生。我给他们谈了我对鲁迅和《红楼梦》的看法后,他们建议我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且说曾绍义先生为人很好,可以联系一下。回家后,我给曾绍义先生写了一封信,介绍了一下我的情况,表达了考研的强烈愿望。没想到,他很快就给我写了回信,非常欢迎我报考。由于我1997年没有考上,并且打工的工资比较高,妻子一度希望我放弃考研。曾绍义先生得知该情况后,征得我的同意,还给我妻子写了一封信。他在结尾时如此写道:“久明愿意深造以成栋梁,对你个人也是一件大喜事,希你继续给予支持与帮助,他一定会有美好前途的,也一定会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予你的。”
一则在打骂中长大的我特别不擅长在众人面前说话,二则我非常渴望被录取因而更加紧张,三则我当时的知识水平确实非常有限,所以面试情况非常糟糕。据说当时有老师建议不录取我,还是曾绍义先生的坚持,我最终被录取了,尽管是当年四川大学录取的5位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唯一的自费生。
被录取后,曾绍义先生告诉我:作为自考专科毕业生,我不但比本科毕业生差一个档次,还比正规学校的专科毕业生差一个档次,我要努力学习才能赶上他们。进校后,有两件事情使我认可了该说法:一、与同学们聊天时,发现他们的知识是那么渊博,好多理论书籍我连书名都不知道;二、第一次作业,曾绍义先生在上面改得面目全非。因此,读硕期间我努力学习,毕业时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应该是当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发表论文第二多的,其中两篇发表在《山西大学学报》《鲁迅研究月刊》上,我因此获得了光华奖学金一等奖。
我硕士毕业来到乐山师范学院后,因为读硕期间发表了5篇文章,当年便破格晋升为讲师。2005年,我在读硕期间完成的《高长虹与鲁迅及许广平》在东方出版社出版、《高长虹与周作人》(两万多字)在《新文学史料》发表,当年我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高长虹与鲁迅及许广平》出版后,想到王晓明先生既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又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于是给他寄了一本,并且附了《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述考》这篇未发表的文章,希望得到指教和推荐。同时,我写信一封,谈到了当时人们对史料研究的看法,并高度评价了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的意义。4月18日,王晓明先生在回信中如此写道:“今日得到你惠赠的大著《高长虹与鲁迅及许广平》及另一篇大作,非常高兴!大著我们中心已经有收藏。大作我粗粗阅了一遍,觉得很有意思。正巧陈子善先生来,就推荐给他了。我们中心计划出版一种不定期的现代文学资料研究辑刊,子善先生是主编,也许他会将你的大作登在上面。当然,究竟如何,还要听他最后决定。”收到王晓明先生的信后,我非常高兴,不但因为拙著得到了著名鲁迅研究专家的肯定,而且拙作还有可能发表!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没过多久,我收到了陈子善先生5月4日写给我的信,问我“有没有兴趣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硕士毕业时没有考博的打算,一则已经36岁,还得养家糊口,并且也担心考不上。现在陈子善先生主动写信询问,我的感觉是天上掉馅饼,马上回信说非常有兴趣。2006年,我非常顺利地考上了陈子善先生的博士生,相关情况可参看我写作的《因为考博事,子善先生写给我的四封信》(《中华读书报》2019年8月28日。
廖久明:《高长虹与鲁迅及许广平》
培养博士生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老师的标准培养,一种是让学生自由发展。陈子善先生采用的方式是第二种,我很喜欢。考博面试时,我与仰慕已久的陈思和先生见了面,并且得知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已经出版了7本。面试结束后回到四川,我给陈思和先生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谈了一下自己研究高长虹和狂飙社的情况,希望能加入他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课题组。陈思和先生在4月2日的回信中如此写道:“我主持的项目已经结项,凑了七部著作出版,但无狂飙,只是在语丝社里带了一下,我正准备申请第二批项目。如果能够申请下来的话,愿意请兄来加盟。”看见这信后,我既高兴又惶恐——陈思和先生实在太客气了!2007年三四月间,果然得到了“加盟”的消息。陈子善先生得知该消息后,同意我将该项目成果作为博士毕业论文。陈思和先生要求我2007年年底交书稿,我加班加点查资料并写作,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得以提前一年毕业。在写作《一群被惊醒的人——狂飙社研究》过程中,我又收集到一些高长虹的资料,在博士毕业论文完成后,离校前我基本完成了《高长虹年谱》的写作。该年谱于2009年9月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这应该是我破格晋升教授的原因之一。2003年硕士毕业以后,我一路破格晋升到教授,总共只用了6年多的时间。在中国文科学者中,这种情况应该不多见。读博期间,罗岗先生曾安排我就中国现代文学史料问题对陈子善先生进行一次系统采访,以便出版一本书籍,我应该已经写好了采访提纲,遗憾的是,由于提前一年毕业,该计划只好无果而终。
能够成为陈子善先生的博士生真是我的幸运。每当人们听说陈子善先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时都会刮目相看,并且夸奖道:“名师出高徒。”尽管我博士毕业十多年了,陈子善先生仍然随时关心、帮助我成长:凡需要写推荐信,他无不有求必应;在他主编的《现代中文学刊》上,我迄今已发表了8篇文章,尽管该刊物是双月刊,我给他的稿子,都会在一年之内发表出来,哪怕是长达5万字的《论鲁迅逝世后的“文坛领袖”论争》。
我是以同等学力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并且我的专科文凭是通过自考获得的,在准备考研时,专业课又仅用了10%左右的时间,所以刚读研究生时,听见同学们嘴里冒出那么多新名词我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暗暗发誓,自己要大量阅读西方文艺理论书籍,并用最新的理论阐释中国现代文学作品。2001年上半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读课讲中国新文学第二个十年,曾绍义先生要我们写一篇读书报告。我还是想写与小说有关的,并且与鲁迅有关的。第二个十年,鲁迅创作的小说只有《故事新编》。当时,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风靡一时,我写作并发表了《〈故事新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该文是我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论文,被《2002年鲁迅研究年鉴》全文收录,曾经名列“1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鲁迅研究论文排行榜”第7位。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当时使我对运用西方文艺理论阐释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这一做法的意义感到了怀疑,于是我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方法转向注重史料。
在阅读收入《故事新编》的《奔月》时,我从注释中知道了高长虹,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于是决定研究他。在写作硕士毕业论文《被现实粉碎了的梦——论高长虹的创作》过程中,我阅读了能够找到的相关研究成果 ——它们大多集中在高鲁冲突上,发现人们对鲁迅的研究存在拔高或贬低的现象,于是决定自己研究的宗旨为:“撕掉鲁迅身上的金箔,洗去鲁迅身上的唾沫,还鲁迅以本来面目。”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计划:以鲁迅为中心研究相关的人和事。如果将鲁迅研究比喻为主题公园,那么,相关人、事的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个景点。尽管山西省作协的董大中先生已经出版了《鲁迅与高长虹》,我觉得仍有研究必要,所以决定写《高长虹与鲁迅——反目成仇始末考》。在这整个过程中,董大中先生给了我大量无私的帮助:不但寄来了他自己写作、编辑的《鲁迅与高长虹》《孤云野鹤之恋》《高沐鸿文集》《高歌文集》等,在知道我找不到《莽原》周刊后,还将其影印本复印寄来;不管我有什么问题,他都有问必答,并且是很快回答。
关于高鲁冲突的原因,目前有三种观点。高长虹外甥阎继经(笔名言行)先生持“误会说”:“在‘思想权威’问题上,高长虹误会了鲁迅;在‘恋爱纠纷’问题上,鲁迅误会了高长虹;在‘压稿事件’问题上,双方各听一面之词,高长虹听向培良的,鲁迅听韦素园的。误会的双方,远在两地,只靠互相猜测,靠别人的传言,靠研究对方误会后感情色彩很浓的文章来判断对方的动机,这是不可能准确的,于是误会变成了误解。”董大中先生持“挑拨离间说”:“事实最明显不过,高长虹和鲁迅没有矛盾,偶有芥蒂,那是人情之常,毫不奇怪,也不会导致冲突的发生。矛盾存在于两个作家群之间,高鲁冲突是由安徽作家群挑起的。”我则持“思想差异说”:“比较一下鲁迅与高长虹不难看出,在鲁迅属于‘温和的尼采’的同时,高长虹则属于‘强横的尼采’——单从《狂飙之歌》的《序言》和《青年》即可听出震耳欲聋的战鼓声。正因为鲁迅和高长虹都属于‘尼采’,所以他们之间有密切合作的可能;也正因为他们分属不同的‘尼采’,所以最终只有分道扬镳。”尽管我与董大中先生的观点不同,在《高长虹与鲁迅——反目成仇始末考》完成后,他仍然写作了序言《荒原待开垦,狂飙有识者》,高度评价了我和拙著:“他把研究工作建立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不说空话,尽量用事实说服人,而道理又都全由己出,这是很让人感到鼓舞的。不必怀疑,这位作者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是会做出很大成就的。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仅仅是初稿,还显得粗疏一些,在深度上也待加强。但它已具备很好的基础,相信会成为一本有力的著作。”拙著初版时,竟然漏掉了该“序言”,后来出版修订版时才补上。这本书2005年初版本印了3000册,2009年修订本又印了3000册,是我迄今为止印数最多的一本书。
《高长虹与鲁迅——反目成仇始末考》以《高长虹与鲁迅及许广平》为题出版后,董大中先生于2005年8月19日在山西省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召集十多位学者召开了“《高长虹与鲁迅及许广平》座谈会”,发言的学者还有(以发言为序)以下十位:杨品(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理论研究室主任)、谢泳(《黄河》杂志副主编)、张石山(山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杨矗(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苏春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魏晓虹(《山西大学学报》编辑)、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钊(山西省文化厅编审)、蔡润田(山西省作家协会评论家)、傅书华(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另外,北岳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建华、《山西日报》社文化部主任李杜、《太原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杨士忠等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一群被惊醒的人——狂飙社研究》初稿完成后,我寄了一本给董大中先生,他写了一封长达近8000字的信,在严厉批评的同时,提出了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他看了我用电子邮件发过去的修改稿目录后,在祝贺的同时又提出了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高长虹年谱》出版后,董大中先生以董束为笔名在《上海鲁迅研究》2012年春季号上发表了《十年心血,造出一片良田》,该文从以下四个方面高度评价了这本年谱:第一,“最大的特点是资料丰富,而且比较可靠”;第二,“是它的立体呈现。一般《年谱》,重在事实的客观叙述,廖先生这本《年谱》,述中有论,既把自己嵌入,又能给人启迪”;第三,“这本《年谱》具有兼容性,即附带介绍了其他学者对一些事实的看法,而那些看法常常是有分歧或跟作者自己不同的”;第四,“本书最后一个特点,是作者具有认真和严肃的学术态度,在一些问题上不轻意用肯定的语气,而是用了‘可能’的字眼”。在一些学术观点上,我和董大中先生之间存在分歧,他私下对我的批评毫不客气,但从不因我的固执己见而不继续帮助我。想到不少人因学术之争而成冤成仇,我格外感谢董大中先生的宽宏大量。
尽管近十年我很少有相关成果面世,现在仍然以高长虹、狂飙社研究专家闻名于学界。四年多以前,著名学者陈漱渝先生在《“怪人”“狂人”“疯子”——我与高长虹研究》(《名作欣赏》2017年第8期)中评价我为高长虹及其狂飙社研究作出了三大贡献:一、“对以高长虹为首的‘狂飙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二、《高长虹文集》出版后,发现的187篇高长虹文章,“近乎是一种奇迹,因为研究者长期以来对高长虹后期的创作几乎处于一种无知状态”;三、“在史料研究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体现出一种存真求实的严谨学风”。这些成绩的取得,完全可以说与董大中先生的无私帮助密不可分。
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当时只要博士毕业生的绍兴文理学院考虑到我热衷于鲁迅研究而破格录用了我。遗憾的是,由于当年母亲病重,我最终来到了离家乡较近的乐山师范学院。由于读硕期间便发表了《鲁迅的〈故事新编〉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对历史的不同态度》(《郭沫若学刊》2001年第4期),所以,2005年11月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成立时,我很自然地进入该中心。中心成立之初便确立了“以文献整理为基础、以基础研究为中心、以应用研究促发展”的科研原则,2006年,校领导杨胜宽先生作为项目负责人以“郭沫若研究学术论著精粹汇编”为题成功申报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时任中心主任的税海模先生协助其做主持工作。2008年我博士毕业后回到乐山师范学院,接替了主任职务,也接过了项目协助工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我发现,人们回忆郭沫若的作品实际上是更为基础的文献。鉴于以下两个原因,我们决定等该项目完成后再系统收集、整理:一、研究与回忆性质不同,不便收在一起;二、有价值的回忆作品太多,难以取舍,如果全部收录,规模又太过庞大。2012年该项目成果以《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为题出版后,我们便着手进行回忆郭沫若作品的收集整理工作。2013年,我领衔成功申报了四川省社科规划基地项目“回忆郭沫若作品收集、整理、研究”。我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现,应该增加研究内容,并申请更高级别项目。2015年,竟然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该项目2018年以优秀等级结项后,2019年我又以“民国时期郭沫若研究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为题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在四川省,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一般要求科研成果获得过省政府一等奖(对艺体科的要求可能低一些),我没有获得过该等级奖励却于2018年获此殊荣,应该与我2015年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有关。在四川省属高校,一旦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便可以申请聘用为二级教授,我因此于2019年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聘为二级教授。
本文作者的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证书
对我而言,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每年,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外,只要没有其他事情干,我都在从事科研工作。2021年5月,在华西医院动了肝胆手术后,医生叫我注意休息。我出院后在家休息了一下午,觉得太无聊,第二天便开始正常上班了。在动手术前,我也没有下班的概念,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左右。每当看见一些人说他的工作时间996、很辛苦时,我都会这样想:他肯定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否则,怎么会觉得辛苦呢?尽管我在工作过程中不觉得辛苦,事实上也会疲倦。因此,新冠疫情肆虐以前,我每年都要外出参加几次学术会议,借此休息一下,因为我在家实在是停不下来。对我而言,确实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2011年,吉仕梅女士要到人事处当处长,她亲自到我办公室来,动员我到文学与新闻学院当副院长,给我描绘的前景是可能担任学校的副校长。尽管如此,我仍然谢绝了她的好意。没过多久,学院民主推荐副院长,第一轮便推出了我。面对这一结果,我站起来说道:“第一,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信任;第二,我不适合当领导;第三,我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在我成为二级教授以后,吉仕梅女士也认为,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不管一些人如何贬低人文科学尤其是史料工作的作用,我自己都觉得非常重要。在我心目中,人文科学对于人类有如空气一样,尽管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人们却离不开它,而史料工作是人文科学的基础。所以,博士毕业十多年来,我把自己的主要时间、精力都用在了史料工作上,而平时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因为参加学术会议的需要而开始写作的。为了参加2014年9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举行的“医学·文学·身体——国际郭沫若学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我写作了《不一样的弃医,不一样的从文——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比较论》,接着写作了系列论文,2021年12月以《鲁迅〈藤野先生〉探疑》为题由商务印书馆结集出版。为了参加2016年11月在四川省遂宁市举行的“敬隐渔学术研讨会”,我写作了《一篇改写的短篇小说——敬隐渔的〈离婚〉与向培良的〈正直人的思想〉比较论》,接着写作了7篇论文,打算把手头的急事完成后再写两三篇,然后结集出版。如果不把这么多时间、精力用于史料工作上,我坚信自己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会更多。但为了我认为重要的史料工作,我会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坚持出版《回忆郭沫若作品编校集》(18卷本)、《〈高长虹全集〉补编》等,争取按时完成“民国时期郭沫若研究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这一课题,并出版其结项成果。尽管我在史料工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却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收集到不少值得引用的资料。因此,我一旦写作,速度较快,并且是系列文章。我苦恼的事情不是找不到题目写,而是我得抓紧时间完成项目。我常常这样告诉自己:可以先收集资料,等项目完成后再来写作。
对我而言,从事学术研究有如到公园畅游,沿途我会拍摄下值得拍摄的美景。这些照片如果能够得到人们欣赏,我会非常高兴,觉得这是喜上加喜。如果得不到人们的欣赏,我也不会懊恼,因为我已经在拍摄过程中享受到了乐趣。不过,我会分析原因,如果是自己的问题,我会加以改进,以便能够得到人们的欣赏;如果是他人的问题,我不会委屈自己,因为我已经享受拍摄过程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