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凌寅 苏宁
摘要:接受美學理论突出了阅读的主要地位,主张文学以阅读为中心,并突出了阅读与作家,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交流。《边城》由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所编写,展示的是湘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曾驰名于世界文坛。金介甫的英译本备受推崇,重视向外国读者传达中国的民俗文化。本文将以金介甫《边城》英译本为例,对于接受美学理论下的湘西民俗文化英译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接受美学;湘西民俗;边城;英译策略
一、引言
民俗文化翻译承载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同的文化在翻译时是一个很大的难点,译者需要注意到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的差异,努力探寻最佳的文本载体,尽量保证源文本所表现的民俗文化可以被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接受美学理论对于翻译有着许多启示,如何以读者为中心翻译出好的文化作品需要译者去思考。长篇小说《边城》以一个小城人民的日常生活为背景,表现了湘西的民俗风貌,大受读者追捧,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何将这部著作中的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向外国读者表达出来,金介庸的英译本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
接受美学也是西方二十世纪文论的主要部分,六十年代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共同创造了接受美论,于上世纪末引入中国学术界,接受美学理论翻译的研究就此展开。周宁、金元浦与上世纪八十年末翻译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在中国引起了极大反响(马萧,2000)。通过接触美学理论研究对文化译者流程展开了观察,从译者与译文共同阅读的视角入手,剖析了文化接受者对译文活动的影响与意义,并探讨了在译文流程中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接触性问题(桂筱帆,2012)。对于金介甫《边城》英译本进行了翻译策略的研究,通过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式,对《边城》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处理(李伟棠,2016;陈颖超,2021)对于金介甫《边城》英译本中民俗翻译策略以及文化负载词的深度翻译进行研究。目前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研究金介甫《边城》英译本的讨论较少,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探析其中湘西民俗文化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二、接受美学理论
2.1接受美学理论相关概念
2.1.1“读者中心”理论
二十世纪中后期,康斯坦茨学派提出了读者接受研究,对于接受美学理论有决定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侧重点在于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为的是丰富文学文本的内涵。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才是一个文学作品真正得以实现的过程,这是对文本意义的再创造。康斯坦茨的代表人物姚斯指出,阅读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意义很重要,因为文学内容只有在阅读的传递过程中,才完成一个连续性变化。一篇小说,如果不能经过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他强调了读者对于文本意义的重要性,重视读者对于文本意义的再创造,认为作家、作品和读者三折之间有相互作用关系。在接受美学理论中,肯定了读者对于文本意义的生成和创造。文学作品的诞生并不只是文本的产生,更重要的是经过读者能动创造后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读者的阅读才是对文本内涵的承认,文学文本才有其真正的意义。
2.1.2“期待视野”理论
所谓“感受视野”指的是在文学作品接收活动,由读者群体原先各类经历、兴趣、素养、理想等所综合构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某种鉴赏特点与欣赏水准,在具体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则体现为某种潜力的审美心理预期。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读书并不能单方面地去认同某个文章,而必须是带着自身的经历与理解去完成整个读书,所以同一个文章在截然不同的读者中翻阅后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的,正是所说一千种读书人中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如“读者中心”理论中提到的,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参与到文本文学意义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单方面接受。每一位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人生阅历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接受水平不同,那么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另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又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根据原有的阅读和审美经验,对于文学作品以外进行自己的想象。所以说阅读视角的变化会影响小说意义的产生。其实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有惯性的定向期待的,读者会带着原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去审视和理解文学作品,形成定向思维,当然读者也有求新求异的审美需求,遇到一些超出他们原有的审美的作品时还是需要打破原有的审美期待,寻求转变,以新的视野去接受和理解作品。
2.2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
2.2.1接受美学与翻译之间关系的研究
接受美学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西方应用到了翻译研究领域。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研究的开端标志是一九八七年由杨武能出版的《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随后虽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发展,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值得借鉴,不少问题也被指出引起译者重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在向发展,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这一方向的研究中相关论文比较多但是系统的研究专著却少之又少。因此也期待在这一领域能有更多的探索与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2.2.2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接受美学中的关于文学的观点是文学的接受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个体阅读和群体接受。根据“期待视野”理论,读者在阅读之前心理上对阅读对象已经形成的一种结构图式。对于阅读来说,其中就包括了文学体裁的熟悉,例如诗歌、小说的体裁早已为人熟悉,因此人们在区分体裁类型时就能对文本有一个思维定式,还有了解文学史上的其他类似产品,例如一位文学创作者固有的文学风格。还有一方面,在阅读作品时还可以参考现实状态,思考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以翻译视角来看,译者其实也是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读者。译者自身的“期待视野”会影响其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影响最终的译本。也就是说对于译者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不仅要考虑到其翻译专业性和能力,还要考虑译者的“期待视野”是否符合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接受美学在群体接受方面对于翻译也有不少启示。文化圈层一般被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同样的读者群也就有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读者群文学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阅读过程,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过程。相对的,低层次的读者群的审美能力有限,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要求并不高,阅读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消遣。那么中间层次的读者群夹在两者中间,他们有一定高度的艺术追求,同时也不会排斥低层次的文学作品。正是有着不同层次的读者群,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要去考虑,这部作品面对的读者群属于哪一层次,从而保证翻译出来的作品能有较高的接受度。
三、《边城》英译本简介
1935年《边城》出版,因其中对湘西民俗文化的描绘淋漓尽致,大受国内外读者喜爱,这本著作也被许多国内外学者翻译过。目前已有四个不同版本的英译本,译者们在处理相应表达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各有千秋,各个版本都能较好地展现其中的民俗文化。《边城》的第一部英译本于1937年由邵洵美与其美国女友项美丽合作完成,发表于中国的杂志《天下月刊》。后在一九四七年,英国伦敦的出版集团发行了由金隄与罗伯特白恩联合编译的第一个英文版沈从文短篇小说集:《中国大地: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一九八一年,熊猫出版社发表了由杨宪益先生与其英籍夫人戴乃迭合译的第三版英译译本。而最新一版则由美籍知名汉学家金介甫先生在二零零五年编译完成。
四、民俗翻译的特性
民俗文化的存在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民俗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承载着民俗文化的不止有当地的人文风土,语言也是民俗文化的承载物,许多民俗文化可以通过本国或是本地语言简单的表达出来,但是在他国语言中是一个词汇空缺。这也是在跨越民俗文化的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在中文里,一件代表一种民俗文化的事情或者是一个民俗特色物品都有简洁的词语来进行表达。但是在英文中,首先没有这方面的民俗,因此对应的用以描述这个民俗事项的词汇也就存在空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需要用多个词汇去描述,甚至为了更好地传达民俗文化,需要用繁复的语言才能表达清楚。
五、《边城》英译本中使用的民俗翻译方法
5.1注释法
5.1.1音译加注释
粽子,是中华民族传统端午节中的一种节庆食物,主要用于缅怀屈原。粽子的基本制作流程是用粽叶外包糯米,最后蒸制而成。“粽子”就是一个承载着文化民俗的专有词,在《边城》的翻译中,译者将粽子直接翻译成了“zong zi”,保留了粽子原有的读音,但是考虑到读者并不理解“zong zi”的真实含义,译者对其加以注释,对于粽子的制作方法和适用时节作出说明,保证了译文的通畅。
示例:
(原文) 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三角粽子。
(译文) Moreover, knowing that she and her daughter lived in too humble a way to make zong zi ① for the festival, he gave them a great bundle of pointed zong zi.
①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palm leaves, often stuffed with sweetmeats, always 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5.1.2直译加注释
古往今来,人类在饮酒时有不少玩法,猜拳便是人类饮酒时用来劝酒的一种传统玩法。在边城中,人们很喜欢在饮酒中猜拳,不过如果仅仅翻译成“finger-game”,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觉得是他们国家的手指游戏,这就误会成他们文化中的游戏,从而无法达到异国文化传达的目的。猜拳游戏也有它自身的规律,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手指游戏规则,这也是一个语义的空缺。所以在译文过程中,翻译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译文方式,既能生动的描绘出猜拳的动作,又能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在中国民俗翻译中,注释法有助于平衡口语与文化因素,是一个主要的而且非常合理的翻译策略。
示例:
(原文) 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斑股弹月琴曲了。另外一些人家,又有猜拳行酒的吵嚷声音。
(译文)Lights had been lit in the brothels, where girls were singi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tambourines and other houses came shouts of men in their cups playing the finger-game.①
① A traditional Chinese game played at drinking feasts. The two contestants stretch out a hand each indicating any number between zero and five and call out a number up to ten supposed to be the sum total of the two hands. The one who calls the correct total wins and the loser must drink a cup as forfeit.
5.2直譯法
直译法可以较为完整的保留作者原文所表达的,在形式上也可以保持一致,充分反映出原文的风格和内容。端午节也是《边城》中一条主要的时间线索,因此在对《边城》进行翻译的时候,对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俗翻译得非常关键。在原文中,“龙船水”是中国端午民俗中一种特殊词汇,所指的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即端午节前,往往会降雨,河流伴随着上升的一种天气,而河水上升正好适宜端午节赛龙舟。在译本中,译者将“龙船水”翻译成了“Dragon Boat Tide”,与端午节的英译“Dragon Boat Festival”相呼应,让外国读者一读到就能联想到端午节,就能明白这是与端午节相关的民俗词汇。“Tide”本意是潮汐,在这里使用Tide一词也能向读者传达这是端午时节的气象变化。
示例:
(原文)初五大清早落了点毛毛雨,河上游且涨了点“龙船水”,河水以变作豆绿色。
(译文)A fine rain was falling at daybreak on the fifth of the month. Rising water levels upstream had provided the seasonal “Dragon Boat Tide” and the river was already pea-green.
5.3意译法
和直译相对的则是意译,也就是说根据原著的大意加以译文,而不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因为文化的跨越,有一些原文的字义难以被直接的用英文翻译出来,更不能绕圈花费大量的篇幅去阐释,此时就可以选择将原文的晦涩难懂的形象替换成目标语读者较为熟悉的形象。
《边城》中的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已经是在这个小城内发生的最后一件盛大的事情了,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端午节的记录。本文中关于赛龙舟时,热闹的环境描写借鉴了《岳飞传》中关于水战环境的描绘,其热闹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在借用过程中,一些特有的人物例如“梁红玉”、“牛皋”以及“杨么”对于读者来说理解有些困难,在翻译过程中也是一个难题。即使是对他们作出说明也会占有很长的篇幅,这样一来也会影响到整个小说的结构以及流畅性。所以翻译选择了意译的方法,在翻译的理解基础上对原著加以简单的修改,保留了原文想表达的热烈之感。
示例:
(原文)一船快慢即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么时也是水战擂鼓。
(译文)Generally the drum and gone are in the middle, and when the race reaches a critical stage they raise a din like thunder which, added to the roar of cheers and boos on the bank, reminds you of some epic river battle of old.
5.4转换法
在《边城》中关于女性主人公李翠翠的实际年龄表述为虚岁,而在翻译时译者所选用的方式则是直接把虚岁年龄转换为实际岁数并加以翻译。在我国的传统民俗中,人们通常采用虚年,在人出生时便记作一年,此后每过一个立春便加一年,而在世界其他各国则通常采用实岁,这也正是由于民俗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减少读者对年龄概念的混乱,以确保各个国度和文化对在同一个事物上的认识不会产生差别,就使用了转换法进行翻译。
示例:
(原文)那人于是想起了翠翠,且记得大老过去一时托过他的事情来了,便问道:“伯伯,你翠翠今年十几岁?”“满十四岁进十五岁。”老船夫说过这句话后,便接着在心中计算过去的年月。“十四岁多能干!将来谁得她真有福气!”
(译文)Then he thought of Cuicui, and remembered something that Shunshun’s No.1 had asked him to do for him. He inquired, “Uncle, how old is Cuicui now?” “Thirteen, going on fourteen.” Having said this, the old ferryman continued counting up the years and months to himself.” What a clever girl for a thirteen-year-old! Whoever gets matched to her will be a lucky fellow!”
小说中使用的计量单位也体现着中国的民俗风貌,其中包含长度单位和钱币单位。在处理长度计量单位时,选择了对其进行音译,将“里”音译为“li”,再与英语读者熟悉的计量单位“mile”进行类比,既保留了原始的单位,又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在处理钱币单位时,由于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的铸币体系,这对于英语读者是陌生的,于是金介甫选择增译“imperial”,这样将钱币使用的背景用一个词带出,再将“两”与英语读者熟悉的“ounce”进行对比,帮助读者理解文意。此类处理手法在金介甫译本中非常常见,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六、结语
《边城》中包含许多湘西地区的方言和俗语,这些内容都是英译过程中的难点,无法在英语中找出对应的单词或意象。在金介甫的译本中可以看到他选择使用一些意象不同但意思相近的单词。这里给译者们关于民俗文化翻译的一些启示,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读者的感受。例如在小说中描绘的湘西婚嫁民俗,“车路”与“马路”,为了将这一民俗尽可能还原,金介铺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了异化的处理策略,将车路翻译为“chariots”,“马路”译为“horsemen”,保留了湘西地区的婚嫁民俗。再如“道士”一词的翻译,金介甫将其翻译为“Daoist priest”,以基督教中的神父为参考向读者展示了道士在中华文化中的形象,同时也保留了道士的身份,体现了对道士的尊重。还有对俗语的翻译,以《边城》中为人熟知的——“无事不登三寶殿”为例。三宝殿的说法来源于佛家,因三宝殿是十分严肃的场所,僧人平时不可随意进入,久而久之民间就有了这一说法,用来代指没有事的时候不会随意登门,因此其中另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前来必然有事。“三宝殿”这一意象的翻译上,金介甫使用了“Three Buddhist Treasures”,体现了这一句话背后的民俗由来。
全球化语境下,只有重视文化的国际交流,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民俗文化的翻译是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小说《边城》描绘的是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通过接受美学理论看待《边城》的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民俗翻译的处理都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其翻译对于读者的接受程度。通过译者生动形象的翻译,让外国读者可以原汁原味地体会到中国的民俗文化。本文中谈及的一些民俗翻译方法是对于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翻译的突破性尝试,原汁原味的保留了民俗意象,甚至还能将民俗背后的由来体现出来,这对于民俗文化方面的翻译探索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Jauss H. R.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 Translated by Timothy Bahti. Minneapolis: Minnesota UP,1982.
[2] 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3] Kinkley, Jeffrey C.(tr.). Border Town: A Novel [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9
[4] 陳丽娜,郭莹. 探析《边城》英译本之民俗翻译策略[J]. 文教资料,2014.
[5] 陈颖超. 试论金介甫《边城》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的深度翻译[J]. 作家天地,2021.
[6] 桂筱帆. 金介甫《边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D]. 杭州师范大学,2012.
[7] 李伟棠. 《边城》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策略研究[J]. 语文建设,2016.
[8] 刘士祥,朱兵艳,蒋秀娟,吴婧聆. 海南民俗文化汉英翻译研究——接受美学的视角 [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2(04): 102-105.
[9] 马萧.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J]. 中国翻译, 2000(2):5.
[10] 沈从文. 边城 [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388-462.
作者简介:彭凌寅,硕士,吉首大学MTI 2019级,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苏 宁,硕士,吉首大学MTI 2019级,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导师简介:常晖,教授,吉首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首大学2021年度人文社科项目“接受美学理论下湘西民俗文化英译策略研究——以金介甫《边城》英译本为例”(21SKY39)。
220150051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