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句话的意思是隔着障碍物,未见到人,却听到了他的声音。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声音的本质是一种在空气中傳播的波,它就像能拐弯一样,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
那么,光的本质是什么呢?一直以来,无数科学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光是一种粒子,因为它总是直射,似乎也绕不过障碍物。然而,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801年做了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也具有波动性。假日期间,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用家里能找到的简单物品做了双缝干涉实验。
实验器材
红色激光笔、纸卡片、笔、刻度尺、卷尺、美工刀、白板(图1)。
实验原理
通过查找资料,我明白两列波同时传播时会在空间某点叠加起来。如果在这一点两列波总是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波谷相遇,那么在该点波的强度会增大(图2)。相反,如果在这一点两列波总是波峰和波谷相遇,那么在该点,两列波相互抵消,波的强度为零(图3)。这就是波的干涉现象。比如我们常见的水波,两个水波相遇后,在重叠的地方就会形成干涉的波纹。
如果光具有波动性,那么来自同一个光源的两束光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后,会形成类似的明暗相间的干涉图样。为了生成两个来自同一光源的光束,通常是在一个隔板(本实验中用的是纸卡片)上刻两条细的缝隙让光源(实验中的光源由激光笔提供)照射上去。
实验步骤
1.制作双缝
先在一张扑克牌大小的纸卡片上画两条平行的细线,两条线间隔1毫米(图4a),然后用美工刀沿每条线刻出一道窄缝,缝的边缘尽量光滑。
2.摆放器材
将纸卡片竖直放在激光笔前方,用卷尺量出距卡片前方2米处,摆放白板,也可用白色墙壁代替,把卡片和激光笔固定起来(图4b)。
3.生成干涉图像
接下来是实验的最重要环节,打开激光笔,让发出的激光对准卡片上的双缝,不断调整位置,使透过双缝的激光在白板上形成图像,最后对图像进行拍照。
当激光笔和卡片摆放适当时,可以看到激光经过卡片上的双缝射出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激光打到白板上,形成了一条条间隔均匀的明亮红色光条纹(图5a),两条相邻光带之间是暗条纹,即激光在那里减弱消失。在夜晚关上室内的灯时,看到的效果更好,可以看到更多条纹(图5b)。如果光不具有波动性,我们只能在白板上看到两条亮纹。
然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十几条亮纹,从而验证了光具有波动性。另外,可以看到中心的亮纹最亮,两边的亮纹逐渐变暗。但是,在离中心10厘米处还是可以观察到亮纹。如果把激光直接照射到白板上,只会在中心位置看到一个亮点。现在,亮纹出现在了激光直接照射不到的地方。这里,光就像是拐弯了一样,让我感觉非常神奇!
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并不是一次就成功的。一开始,我用像手机自带的手电筒那样的白光光源,发现没办法形成条纹。查找资料后,我发现白光是多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的,每一种颜色光的波长都不同,无法形成干涉图像。所以,最好是用单色光源。后来,我在家里发现了一个红色激光笔。激光是一种单色光,有固定的波长,比较适合用来做双缝干涉实验的光源。
换了激光笔后,果然出现了明暗条纹,但条纹不是很清晰,亮条纹都连在一起,暗纹部分比较少。我仔细观察了纸卡片上的双缝,发现双缝的边缘不平整。调整后,最终成功实现干涉条纹。
通过这个实验,我不仅掌握了一些做实验的基本步骤,同时对光的波动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激发了自己的兴趣并尝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594500589238